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9704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属于轴承超精加工技术领域,其包括夹具本体、固设在夹具本体一端的连接轴、固设在夹具本体远离连接轴一端的定位板、多个均匀分布在夹具本体周向外侧的夹持件、设置在多个夹持件与夹具本体之间的控制机构;连接轴与超精机床的旋转部连接;多个夹持件位于定位板远离夹具本体的一侧;控制机构用于带动多个涨紧件同步沿连接轴的径向移动。其通过多个夹持件同时对轴承外圈提供多个沿其径向的夹持力,将轴承外圈固定在夹具上,保证了轴承的回转精度,并且通过控制多个夹持件的运动距离可固定多种尺寸型号的轴承外圈,提高了夹具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
本技术涉及轴承超精加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
技术介绍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主要用于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运动时的摩擦系数,保证机械的回转精度。轴承主要由轴承内圈、轴承外圈和设置在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之间的滚动或滑动件组成。为了保证轴承的精度要求,会对轴承内圈的外侧壁和轴承外圈的内侧壁进行超精加工,以提高滚动件或者滑动件与轴承内侧壁、外侧壁之间接触面的粗糙度。其中,对轴承外圈的超精加工是采用细粒度的磨具对轴承外圈的内侧壁施加很小的压力,并作短行程往复振动和慢速相对进给运动,以实现微量磨削的一种光整加工方法。现阶段对轴承外圈的内侧壁进行超精加工时,需要专用的夹具配合使用,先将夹具安装在超精机床的旋转部上,超精机床的旋转部带动夹具和轴承外圈同时转动,再使用磨具对其进行磨削加工。现有的轴承外圈夹具只能适用于同一种尺寸型号的轴承外圈,要加工其他型号的轴承外圈时,需要更换夹具,不但过程繁琐,并且使用多种夹具也相应的提高了轴承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其可适用多种尺寸型号的轴承外圈,加工其他型号的轴承外圈使不需要更换夹具,操作简单方便,并降低了轴承的生产成本。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包括夹具本体、固设在夹具本体一端的连接轴、固设在夹具本体远离连接轴一端的定位板、多个均匀分布在夹具本体周向外侧的夹持件、设置在多个夹持件与夹具本体之间的控制机构;所述连接轴与超精机床的旋转部连接;所述多个夹持件位于定位板远离夹具本体的一侧;所述控制机构用于带动多个涨紧件同步沿连接轴的径向移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夹具通过连接轴安装在超精机床的转动部上,将轴承外圈放置在多个夹持件之间,并使轴承外圈轴向的一端与定位板相抵触,再通过控制机构使多个夹持件沿连接轴的径向向轴承一侧运动,使多个夹持件与轴承外圈相抵触并施加一个沿轴承外圈径向的压力,从而将轴承外圈固定在夹具上,再使用超精机床带动连接轴沿其轴线转动,从而使轴承外圈沿其轴线转动,使磨具对轴承外圈的内侧壁进行超精加工。通过控制多个夹持件的运动距离,可夹持多种型号尺寸的轴承外圈,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夹具的实用性,并降低了轴承的生产成本。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夹持件呈圆柱形设置,所述夹持件的轴线与连接轴的轴线平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件设置为圆形可减小与轴承外圈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轴承外圈被夹持件刮伤的现象。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多个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连接轴的径向设置,多个所述导向槽与多个夹持件一一对应,所述夹持件的一端穿过导向槽与定位板滑移连接,所述夹持件于定位板的两侧分别固设有限位板,所述定位板位于两个限位板之间,所述定位板的两侧分别与两个限位板相抵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板对夹持件起到限位作用,使夹持件只能沿导向槽的方向滑动,不能沿夹持件的轴向运动,有利于控制机构对夹持件的控制。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夹持件的外周面上套设有保护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套代替夹持件与轴承外圈的外侧壁接触,进一步降低了夹持件刮伤轴承外圈的外侧壁现象的发生。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夹具本体内部的螺杆、螺纹连接在螺杆外周面上的滑套、多个设置在滑套外周面上且与多个夹持件一一对应的连接件、设置在螺杆上的驱动组件;所述螺杆的轴线与连接轴的轴线重合;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连杆,两个连杆沿滑套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滑套铰接,所述连接件位于定位板靠近连接轴的一侧与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两个所述连杆互相平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螺杆,与螺杆螺纹连接的滑套在多个连接件和夹持件的限制下无法沿跟随螺杆转动,只能沿螺杆的轴向移动,从而带动连杆沿螺杆的轴向运动,夹持件由于两个限位板的作用无法跟随连杆向轴向运动,进而使连杆转动,并带动夹持件沿导向槽的运动,连杆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使滑套、两个连杆和夹持件形成平行四边形,使夹持件在运动时轴线一直与滑套的轴线保持平行,使夹持件固定轴承外圈后,轴承外圈的轴线与滑套的轴线重合,保证了轴承的回转精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套设在螺杆靠近连接轴一端且轴线与其轴线重合的皇冠齿轮、沿螺杆径向设置且转动连接在夹具本体上的驱动轴、固设在驱动轴靠近皇冠齿轮一端且与其互相啮合的直齿轮;所述驱动轴远离直齿轮的一端贯穿夹具本体位于夹具本体的外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驱动轴,驱动轴带动直齿轮转动,直齿轮与皇冠齿轮的配合将动力传递到螺杆上,从而控制螺杆的转动。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轴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驱动轴沿螺杆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直齿轮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直齿轮与多个驱动轴一一对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驱动轴沿螺杆的周向均匀分布可使夹具转动时受力平衡,使夹具在转动时更平稳。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驱动轴位于夹具本体外侧的一端开设有内六角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可使用内六角扳手转动驱动轴,提高了夹具使用时的便捷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通过多个夹持件同时对轴承外圈提供多个沿其径向的夹持力,将轴承外圈固定在夹具上,保证了轴承的回转精度,并且通过控制多个夹持件的运动距离可固定多种尺寸型号的轴承外圈,提高了夹具的实用性;2.采用螺杆和滑套的配合控制多个夹持件的同步运动,使多个夹持件的运动距离相同,并且滑套、两个连杆和夹持件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夹持件在运动时其轴线保持与滑套的轴线平行,使轴承外圈固定在夹具中后,其轴线与滑套的轴线重合,即与连接轴的轴线重合,保证轴承外圈的回转精度;3.通过皇冠齿轮和直齿轮的配合将驱动轴的转动传递到螺杆上,便于对螺杆的控制,并且驱动轴的位置不影响夹持组件的运动,驱动轴上开设内六角孔便于操作人员使用内六角扳手转动驱动轴,提高了夹具使用的便捷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表示控制机构结构的剖视图。图中,1、夹具本体;2、连接轴;3、定位板;4、夹持件;41、保护套;42、限位板;5、控制机构;51、螺杆;52、滑套;53、连杆;54、驱动组件;541、皇冠齿轮;542、驱动轴;543、直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包括夹具本体1,夹具本体1呈内部中空的圆柱设置,且夹具本体1轴向的一端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夹具本体(1)、固设在夹具本体(1)一端的连接轴(2)、固设在夹具本体(1)远离连接轴(2)一端的定位板(3)、多个均匀分布在夹具本体(1)周向外侧的夹持件(4)、设置在多个夹持件(4)与夹具本体(1)之间的控制机构(5);/n所述连接轴(2)与超精机床的旋转部连接;/n所述多个夹持件(4)位于定位板(3)远离夹具本体(1)的一侧;/n所述控制机构(5)用于带动多个涨紧件同步沿连接轴(2)的径向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夹具本体(1)、固设在夹具本体(1)一端的连接轴(2)、固设在夹具本体(1)远离连接轴(2)一端的定位板(3)、多个均匀分布在夹具本体(1)周向外侧的夹持件(4)、设置在多个夹持件(4)与夹具本体(1)之间的控制机构(5);
所述连接轴(2)与超精机床的旋转部连接;
所述多个夹持件(4)位于定位板(3)远离夹具本体(1)的一侧;
所述控制机构(5)用于带动多个涨紧件同步沿连接轴(2)的径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4)呈圆柱形设置,所述夹持件(4)的轴线与连接轴(2)的轴线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3)上开设有多个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连接轴(2)的径向设置,多个所述导向槽与多个夹持件(4)一一对应,所述夹持件(4)的一端穿过导向槽与定位板(3)滑移连接,所述夹持件(4)于定位板(3)的两侧分别固设有限位板(42),所述定位板(3)位于两个限位板(42)之间,所述定位板(3)的两侧分别与两个限位板(42)相抵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4)的外周面上套设有保护套(4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外圈内侧壁超精加工的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5)包括转动连接在夹具本体(1)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泽勾银春佟顺金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宗合铁路轴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