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9211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所述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分别包括多种颜色光发光层和与每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分别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至少位于所述副显示区中的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所述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有金属纳米粒子;所述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为一种时,为第一颜色光发光层;其中,所述第一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其他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能够改善显示面板的色偏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应地对显示面板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现有的显示面板弯折区存在较为明显的色偏现象,严重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改善显示面板弯折区的色偏现象,提升显示效果。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所述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分别包括多种颜色光发光层和与每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分别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至少位于所述副显示区中的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所述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有纳米粒子;所述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为一种时,为第一颜色光发光层;其中,所述第一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其他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可选地,所述副显示区中的所述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为多种时,包括第一颜色光发光层、第二颜色光发光层;对应掺杂在所述第一颜色光发光层,和/或,所述第一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中的第一纳米粒子、掺杂在所述第二颜色光发光层,和/或,所述第二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中的第二纳米粒子。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层包括电子阻挡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中的一种或多种。可选地,所述第一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第二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所述第一纳米粒子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第二纳米粒子的尺寸,和/或,所述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与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呈反比;所述第一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大于所述第二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可选地,位于所述副显示区的相同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所述相同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的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沿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方向逐渐增大。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在所述主显示区中的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金属纳米粒子;且位于所述主显示区的相同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所述相同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的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小于位于所述副显示区中的相同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所述相同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的纳米粒子的最小掺杂密度。可选地,所述副显示区中的所述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为多种时,还包括第三颜色光发光层;对应掺杂在所述第三颜色光发光层,和/或,所述第三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中的第三纳米粒子。可选地,所述第一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第二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所述第二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第三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所述第一纳米粒子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第二纳米粒子的尺寸,所述第二纳米粒子的尺寸大于等于所述第三纳米粒子的尺寸,和/或,所述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与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呈反比;所述第一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大于所述第二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所述第二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大于所述第三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可选地,所述纳米粒子为金属纳米粒子包括银、金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纳米粒子为石墨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范围为10%-25%。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的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分别包括多种颜色光发光层和与每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分别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至少位于副显示区中的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有纳米粒子;其中,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为一种时,为第一颜色光发光层,第一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其他颜色光亮度衰减速度。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有纳米粒子,利用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增强发射的原理,增强第一颜色光的发光,进而减小第一颜色光的亮度与其他颜色光的亮度在大视角下的亮度差异,进而改善色偏现象,提升显示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正如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现有的显示面板弯折区存在色偏的现象,专利技术人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产生此技术问题的原因在于:光线在不同视角下亮度存在衰减,且不同颜色的光随视角增大衰减速度不同,而在观看者观看显示面板时,如观看者在正视平面区时,弯折区相当于是大视角(大体为40°~70°),弯折区中不同颜色子像素发出的光衰减程度不一致,如在正视角下显示面板的多种子像素发光混合后为白光,在大视角下若红光衰减较多,而其他颜色光衰减较少,导致弯折区出现色偏现象。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如下解决方案: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显示面板10包括主显示区PA和副显示区WA;主显示区PA和副显示区WA分别包括多种颜色光发光层和与每一种颜色发光层分别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至少位于副显示区WA中的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有纳米粒子,其中,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为第一颜色光发光层,第一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其他颜色光亮度衰减速度。具体地,显示面板10可为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其发光原理为: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在发光层中复合产生激子,激子不稳定,退激从而使得发光分子发光;主显示区PA可为显示面板中不易发生色偏的区域,如平面区,副显示区WA可为显示面板中容易发生色偏的区域,如弯折区,第一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其他颜色光亮度衰减速度可理解为随着视角的增大,第一颜色光亮度衰减速度大于其他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或者不同颜色光亮度随显示面板使用时间长短衰减速度不一致,如使用时间过长后,第一颜色光亮度相对于使用时间较短时衰减较多,而其他颜色光亮度相对于使用时间较短时衰减较少,这样即使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n所述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分别包括多种颜色光发光层和与每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分别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n至少位于所述副显示区中的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所述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有纳米粒子;所述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为一种时,为第一颜色光发光层;其中,所述第一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其他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
所述主显示区和副显示区分别包括多种颜色光发光层和与每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分别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
至少位于所述副显示区中的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所述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有纳米粒子;所述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为一种时,为第一颜色光发光层;其中,所述第一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其他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显示区中的所述至少一种颜色光发光层为多种时,包括第一颜色光发光层、第二颜色光发光层;
对应掺杂在所述第一颜色光发光层,和/或,所述第一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中的第一纳米粒子、掺杂在所述第二颜色光发光层,和/或,所述第二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至少一个功能层中的第二纳米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层包括电子阻挡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第二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所述第一纳米粒子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纳米粒子的尺寸,和/或,所述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与颜色光的亮度衰减速度呈反比;所述第一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大于所述第二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副显示区的相同颜色光发光层,和/或,与所述相同颜色光发光层相邻设置的所述至少一个功能层中掺杂的纳米粒子的掺杂密度沿远离所述主显示区的方向逐渐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圣之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