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体冷却器。一种冷却器,包括带被冷却液进出口14、13的壳体6、冷却管5、固定板4、带冷却液进出口17、16的前盖1、后盖10,冷却管5固定在固定板4上,前后盖1、10分别固定在固定板4上,吸热导流片7带导流孔9,吸热导流片7紧密固定在冷却管5上并与壳体6接近。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新设计的吸热导流片,使其与全部冷却管紧密连接,既作散热器件,又作导流件,增加被冷却液的循环流程,扩大了散热面积,前后盖采用多个隔离室配合多组冷却管,增加冷却液的循环流程,从而加长了热交换流程,因此大大提高了冷却器的冷却效果,节省金属材料,减少冷却液的用量,可以大幅度节省成本。(*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冷却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体冷却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液体冷却器,包括壳体、冷却液进出管,采用光管或螺旋管作冷却管,有的还采用金属翅片固定在单根冷却管上来扩大散热面积,其缺点在于散热面积小。虽然对这种类型的冷却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具体有如中国专利99238497用于机械设备中的高效助管式机油冷却器,采用在螺纹冷却管的螺纹上开制了若干径向凹槽,使其断面形成齿轮或锯齿轮状;中国专利97243081一种变压器用强油风冷却器的铝冷却管,包括内、外管壁,外管壁上制有散热翅片,采用内管壁上轴向开有若干条均布的冷却槽;中国专利97205934机油冷却器由壳体、进水室、出水室、管板、进出油口、折流板、换热元件组成,采用冷轧翅片管,冷轧翅片管胀接到管板上,折流板的形状为迷宫式圆缺形;中国专利00248940一种螺旋结构多孔导流板水冷式油冷却器,包括壳体和壳体内的冷却器芯,所述的冷却器芯包括均匀排列的冷却水管和装在水管上的导流板,所述的导流板是由多片导流板经连接而成螺旋形结构,在每片导流板上加工有与水管根数一致的通孔,所有冷却水管顺序穿过每片导流板上的对应通孔而固定在左、右端板间;但上述这些改进仍不能有效增加冷却器的散热、冷却面积,因此材料成本高,冷却液浪费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冷却器,可以加长热交换流程,扩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冷却器,包括带被冷却液进出口的壳体、冷却管、固定板、带冷却液进出口的前盖、后盖,冷却管固定在固定板上,前后盖分别固定在固定板上,其特征在于吸热导流片带导流孔,吸热导流片紧密固定在冷却管上并与壳体接近。如上所述的冷却器,吸热导流片排列成多组,每组第一片和最末一片吸热导流片上的导流孔均为一个,分别在吸热导流片的上部和下部,其余吸热导流片上的导流孔为上、下二个,每片吸热导流片上的上、下导流孔各成一线排列。所述的导流吸热片组中带单个导流孔的吸热导流片,其导流孔的位置上下交叉排列。这样结构的吸热导流片组,使被冷却液在吸热导流片组中按导流孔排列的路径流过,可以明显增加被冷却液的流程,增加散热面积。根据被冷却液的流量确定每组吸热导流片数、间距及导流孔的大小。导流孔的形状可以变化。数根冷却管构成一组,共有数组,冷却器前、后盖分别由隔板隔开,与冷却管构成单一通路,使冷却液在管中按固定方向流动。为使固定板与冷却管连接紧密,在固定板与冷却管连接处设槽,这样冷却管在放入固定板时通过胀管工艺使冷却管管壁嵌入固定板中。为增加散热效果,冷却管和吸热导流片均采用金属件,较好的为铜、铝材或铝合金,也可采用导热效果好的其他金属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新设计的吸热导流片,使其与全部冷却管紧密连接,既作散热器件,又作导流件,增加被冷却液的循环流程,扩大了散热面积;前后盖采用多个隔离室配合多组冷却管,增加冷却液的的循环流程,从而加长了热交换流程,因此大大提高了冷却器的冷却效果,节省金属材料,减少冷却液的用量,可以大幅度节省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A-A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B-B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C-C剖视处冷却液流动方向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D-D剖视处冷却液流动方向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一种冷却器,包括壳体6、冷却管5、隔流管8、固定板4、吸热导流片7、前盖1、后盖10,冷却管5二端固定在固定板4上,吸热导流片7紧密固定在冷却管5上,与壳体6接近,吸热导流片7上均带导流孔9,四个吸热导流片7有上、下二个导流孔9,每片上的导流孔9空间成一线排列,接下的吸热导流片7带一个导流孔9,如此循环多次,固定螺母2固定后盖10与固定板4,构成的空间由隔片12隔成二个室室21和室22,冷却液的进口与出口在前盖1,前盖1和固定板4构成的空间由隔片15隔成三个室连接出口16的室19、连接进口17的室18和剩余的室20,壳体6二端连接出口13和进口14。冷却管5共有4组。与冷却管5接触处的固定板4中有凹槽11,这样冷却管5装入固定板4作胀管处理时,冷却管5壁陷入固定板4的凹槽11中,使冷却管5与固定板4紧密结合。本冷却器的冷却回路是这样的冷却液回路由四组冷却管5和前后盖(1、10)及其隔板(12、15)构成,冷却液进口17和出口16在前盖1上,冷却液从前盖1进口17进入前盖室18中,再进入冷却管5后进入后盖室21,又从后盖室21通过冷却管5返回到前盖20,再从前盖室20通过冷却管5进入后盖室22,再由后盖室22通过冷却管5进入前盖室19然后从出口16出去,完成循环回路。被冷却液回路由壳体6和吸热导流片7构成,被冷却液从壳体6的进口14进入到壳体6内,与冷却管5和吸热导流片7接触进行热交换,并受吸热导流片7的阻挡随导流孔9而改变流向,最后达到壳体6的出口13,从出口13中流出,完成循环。权利要求1.一种冷却器,包括带被冷却液进出口的壳体、冷却管、固定板、带冷却液进出口的前盖、后盖,冷却管固定在固定板上,前后盖分别固定在固定板上,其特征在于吸热导流片带导流孔,吸热导流片紧密固定在冷却管上并与壳体接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吸热导流片排列成多组,每组第一片和最末一片吸热导流片上的导流孔均为一个,分别在吸热导流片的上部和下部,其余吸热导流片上的导流孔为上、下二个,每片吸热导流片上的上、下导流孔各成一线排列。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吸热片组中带单个导流孔的吸热导流片,其导流孔的位置上下交叉排列。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冷却管分成数组,冷却器前、后盖与固定板构成的空间分别由隔板隔开,与冷却管构成单一通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固定板与冷却管连接处有槽。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体冷却器。一种冷却器,包括带被冷却液进出口14、13的壳体6、冷却管5、固定板4、带冷却液进出口17、16的前盖1、后盖10,冷却管5固定在固定板4上,前后盖1、10分别固定在固定板4上,吸热导流片7带导流孔9,吸热导流片7紧密固定在冷却管5上并与壳体6接近。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新设计的吸热导流片,使其与全部冷却管紧密连接,既作散热器件,又作导流件,增加被冷却液的循环流程,扩大了散热面积,前后盖采用多个隔离室配合多组冷却管,增加冷却液的循环流程,从而加长了热交换流程,因此大大提高了冷却器的冷却效果,节省金属材料,减少冷却液的用量,可以大幅度节省成本。文档编号F28D7/00GK1339689SQ0112694公开日2002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01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28日专利技术者虞承毅, 卞忠玉 申请人:宁波市科技园区华鸿邮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器,包括带被冷却液进出口的壳体、冷却管、固定板、带冷却液进出口的前盖、后盖,冷却管固定在固定板上,前后盖分别固定在固定板上,其特征在于:吸热导流片带导流孔,吸热导流片紧密固定在冷却管上并与壳体接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虞承毅,卞忠玉,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中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