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无纺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8296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无纺布,以改性腈纶为基体,将改性腈纶浸渍于银抗菌液中,浸渍完毕后,放入水浴震荡锅中震荡,取出,水洗后,自然晾干,即得到螯合银原子的抗菌无纺布;制备的改性腈纶纤维上就具有偕胺腙基和巯基双活性基团,将改性腈纶浸渍于银抗菌液中,双活性基团可牢牢的吸附银原子,将其固定在腈纶纤维表面,由于银和配位基团之间是以化学键结合,使得到的镀银纤维银层与基材结合力较强,不易析出,耐洗性较强,可持久的维持无纺布的抗菌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无纺布
本专利技术属于面料
,具体涉及一种抗菌无纺布。
技术介绍
无纺布是柔性材料生产系统中的一个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面广,涉及范围宽的现代材料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被誉为纺织界的“朝阳产业”。尽管不同工艺生产出的无纺布在改善卫生环境,方便使用方面有优越的效果。但人类皮肤及衣服都是细菌滋生的场所,这些细菌以汗水中的尿素等人体排泄物为营养源,不断进行繁殖,同时排放出具有臭味很浓的氨,即影响人们的健康又不卫生。抗菌无纺布是卫生、医疗领域广泛应用的无纺布产品,通常采用涤纶、丙纶、锦纶、氨纶、腈纶等材料制备而成。腈纶纤维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腈,聚丙烯腈纤维具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凭借其纤维柔软,保暖性好的特征,享有“合成羊毛”之称;另外聚丙烯腈纤维具有优异的耐光性、耐腐蚀性、耐辐射性和耐有机溶剂性,适宜应用在无纺布生产领域。金属离子抗菌剂的抗菌机理是通过金属离子接触反应来实现的:当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与微生物中带负电荷的细胞膜接触时,两者之间会产生库仑引力,金属离子可以穿透细胞膜进入到细菌内部与细菌体内蛋白质上的氨基或者巯基发生反应,破坏细胞蛋白质结构,造成微生物死亡或丧失分裂增殖能力。其中抗菌效果较好的是银离子抗菌剂。但是现有的负载银的抗菌无纺布耐洗性较差,在经过多次清洗后,银纳米颗粒会出现脱落,从而会导致该抗菌无纺布的抗菌性能大幅下降,大大限制了这种抗菌无纺布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无纺布,以改性腈纶为基体,将改性腈纶浸渍于银抗菌液中,即得到抗菌无纺布,由于银和配位基团之间是以化学键结合,使得到的镀银纤维银层与基材结合力较强,不易析出,耐洗性较强,可持久的维持无纺布的抗菌性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抗菌无纺布,以改性腈纶为基体,将改性腈纶浸渍于银抗菌液中,浸渍完毕后,放入水浴震荡锅中震荡,取出,水洗后,自然晾干,即得到螯合银原子的抗菌无纺布。进一步,所述的改性腈纶的制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1、称取原料氨基脂肪醇M于烧杯中,加入质量分数为65-75%的乙醇水溶液中,搅拌使其溶解完全,配制成改性溶液;取清洗干燥后的7-10g腈纶纤维浸渍于100ml改性溶液中,接着放置于水浴锅中,在65-70℃下保温浸渍3-4h,捞出,自然晾干,得到改性腈纶中间体A;S2、将步骤S1制备的改性腈纶中间体A浸渍于200ml20-2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搅拌30-40min,捞出后采用清水清洗,室温下干燥;分别称取3-巯基异丁酸与磷酸二氢钠加入到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溶解,配制成浓度为50-60g/L的3-巯基异丁酸与60-65g/L的磷酸二氢钠混合水溶液;将预处理后的改性腈纶中间体A浸渍于上述混合水溶液中,改性腈纶中间体A与混合水溶液的浴比为1g:40ml,放入水浴震荡锅中,水浴温度为90-95℃,保温震荡6-7h,接着,取出腈纶纤维,自然晾干后,加热活化,最后水洗后晾干,即得到式B结构的改性腈纶。进一步,步骤S1中,改性溶液的浓度为40-50g/L。进一步,步骤S2中,所述的加热活化具体为:在70-80℃下进行预加热20-30min,接着缓慢升温至120-125℃进行加热2min。进一步,所述的银抗菌液的制备为:称取5mg硝酸银、50-60mg草酸钠加入到烧杯中,加入150ml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完全,接着加入还原剂,2-3ml质量分数为0.05-0.1%的硼氢化钾水溶液,然后用10mol/L的氢氧化钾水溶液调节溶液的pH为11-13,继续搅拌10-15min混合均匀,陈化2h,最后经离心、水洗、干燥后即得到固体银抗菌剂,采用去离子水溶解,配制成银抗菌液。进一步,所述的银抗菌液的浓度为30-40mg/L。进一步,改性腈纶与银抗菌液中的浴比为1g:30-40ml。进一步,水浴震荡锅中水浴温度为60-70℃,震荡时间2-3h。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菌无纺布,以改性腈纶为基体,将改性腈纶浸渍于银抗菌液中,即得到抗菌无纺布,具体为:首先对腈纶进行改性,以氨基脂肪醇M为起始原料,氨基脂肪醇M上的氨基腈纶纤维的氰基反应得到了改性腈纶中间体A,在腈纶纤维上引入活性基团偕胺腙基,其对单质银具有较强的螯合吸附作用,接着改性腈纶中间体A在碱性水溶液中醇羟基变为醇钠,与3-巯基异丁酸发生酯化反应,在腈纶纤维上引入了吸附性官能基团巯基,这样,制备的改性腈纶纤维上就具有偕胺腙基和巯基双活性基团,将改性腈纶浸渍于银抗菌液中,双活性基团可牢牢的吸附银原子,将其固定在腈纶纤维表面,由于银和配位基团之间是以化学键结合,使得到的镀银纤维银层与基材结合力较强,不易析出,耐洗性较强,可持久的维持无纺布的抗菌性能。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抗菌无纺布的制备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所示,改性腈纶的制备S1、称取原料氨基脂肪醇M于烧杯中,加入质量分数为70%的乙醇水溶液中,搅拌使其溶解完全,配制成浓度为50g/L的改性溶液;取清洗干燥后的10g腈纶纤维浸渍于100ml改性溶液中,接着放置于水浴锅中,在70℃下保温浸渍3h,捞出,自然晾干,得到改性腈纶中间体A;S2、将步骤S1制备的改性腈纶中间体A浸渍于200ml2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搅拌30min,捞出后采用清水清洗,室温下干燥;分别称取3-巯基异丁酸与磷酸二氢钠加入到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溶解,配制成浓度为50g/L的3-巯基异丁酸与60g/L的磷酸二氢钠混合水溶液;将预处理后的改性腈纶中间体A浸渍于上述混合水溶液中,改性腈纶中间体A与混合水溶液的浴比为1g:40ml,放入水浴震荡锅中,水浴温度为90℃,保温震荡6h,接着,取出腈纶纤维,自然晾干后,在80℃下进行预加热20min,接着缓慢升温至120℃进行加热2min,最后水洗后晾干,即得到式B结构的改性腈纶。经红外检测扫描,改性腈纶B的红外为:IR(KBr):2912-2824(-CH2-、-CH3),1718(酯基)。实施例2银抗菌液的制备称取5mg硝酸银、50mg草酸钠加入到烧杯中,加入150ml去离子水搅拌溶解完全,接着加入还原剂,2ml质量分数为0.05%的硼氢化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以改性腈纶为基体,将改性腈纶浸渍于银抗菌液中,浸渍完毕后,放入水浴震荡锅中震荡,取出,水洗后,自然晾干,即得到螯合银原子的抗菌无纺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以改性腈纶为基体,将改性腈纶浸渍于银抗菌液中,浸渍完毕后,放入水浴震荡锅中震荡,取出,水洗后,自然晾干,即得到螯合银原子的抗菌无纺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性腈纶的制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原料氨基脂肪醇M于烧杯中,加入质量分数为65-75%的乙醇水溶液中,搅拌使其溶解完全,配制成改性溶液;取清洗干燥后的7-10g腈纶纤维浸渍于100ml改性溶液中,接着放置于水浴锅中,在65-70℃下保温浸渍3-4h,捞出,自然晾干,得到改性腈纶中间体A;
S2、将步骤S1制备的改性腈纶中间体A浸渍于200ml20-25%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搅拌30-40min,捞出后采用清水清洗,室温下干燥;
分别称取3-巯基异丁酸与磷酸二氢钠加入到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溶解,配制成浓度为50-60g/L的3-巯基异丁酸与60-65g/L的磷酸二氢钠混合水溶液;
将预处理后的改性腈纶中间体A浸渍于上述混合水溶液中,改性腈纶中间体A与混合水溶液的浴比为1g:40ml,放入水浴震荡锅中,水浴温度为90-95℃,保温震荡6-7h,接着,取出腈纶纤维,自然晾干后,加热活化,最后水洗后晾干,即得到式B结构的改性腈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新昌县高纤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