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炭火电焙笼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7619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4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仿真炭火电焙笼,包括热内循环壳体、补氧余热回收降温器、蓄热板、焙笼;蓄热板与焙笼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形成送风通道,焙笼上具有镂空的茶叶烘板,该茶叶烘板处于送风通道的送风路径上;补氧余热回收降温器与热内循环壳体匹配,蓄热板内具有电加热管,蓄热板外表面具有纳米级高分子材料涂层,焙笼与热循环壳体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形成内循环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解决如何优化仿真炭火电焙笼结构使其能更好的对茶叶进行烘焙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仿真炭火电焙笼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茶叶进行烘焙的装置,其在电蓄热板上进行纳米级高分子材料涂层处理,同时增加补氧,加速和改善茶叶风味的形成,从而提升茶叶的品质。
技术介绍
目前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烘焙或者炭焙工作,使得茶叶香气纯正、滋味醇厚、色泽油润、外表“起霜”、耐储存,在茶汤口感、香气上具独特风韵。现有的炭焙装置包括焙穴、木炭、炭火盆,装置笨重固定,无法便携,以木炭作为发热源,能源消耗大,燃烧时排放有害气体,现有的炭焙工艺方法:首先在焙间建好焙穴,用木炭为燃料在焙穴生成炭火盆,装炭时需将炭填实,填均匀,劳动强度大,技术性强;点火后,待燃至炭堆表面出现一层白炭灰时,盖上炭灰,热量损失大,焙火温度的高与低则主要依靠焙茶师傅手背触摸焙笼温度,凭主观感觉和经验把握炭焙温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仿真炭火电焙笼,解决如何优化仿真炭火电焙笼结构使其能更好的对茶叶进行烘焙的技术问题。仿真炭火电焙笼,包括热内循环壳体、补氧余热回收降温器、蓄热板、焙笼;蓄热板与焙笼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形成送风通道,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仿真炭火电焙笼,其特征在于:包括热内循环壳体、补氧余热回收降温器、蓄热板、焙笼;蓄热板与焙笼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形成送风通道,焙笼上具有镂空的茶叶烘板,该茶叶烘板处于送风通道的送风路径上;补氧余热回收降温器与热内循环壳体匹配,蓄热板内具有电加热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仿真炭火电焙笼,其特征在于:包括热内循环壳体、补氧余热回收降温器、蓄热板、焙笼;蓄热板与焙笼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形成送风通道,焙笼上具有镂空的茶叶烘板,该茶叶烘板处于送风通道的送风路径上;补氧余热回收降温器与热内循环壳体匹配,蓄热板内具有电加热管。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仿真炭火电焙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笼处于热内循环壳体内部;热内循环壳体底部侧面具有第一进风孔,补氧余热回收降温器处于热内循环壳体内的第一置物板上,该第一置物板与上述补氧余热回收降温器配合的位置具有引风口,该引风口与上述第一进风孔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仿真炭火电焙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内循环壳体的顶盖与热内循环壳体的中下部成活动铰接连接,该顶盖具有排湿口,排湿口上匹配有调节排湿口大小的调节板。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仿真炭火电焙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内循环壳体或茶叶烘板或焙笼为不锈钢材质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仿真炭火电焙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焙笼为两个圆锥体结构或圆柱体结构,茶叶烘板处于两个圆锥体或圆柱体的中间横向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仿真炭火电焙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为环形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警备朱继宏张诚荣张振宇任亮周炜郑仁富童建锋徐龙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红茗茶机成套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