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7271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涉及移动设备充电技术领域,包括:保温支撑组件、温差发电片、反应容器、导热容器、进液装置和电压输出装置;通过温差发电片的一侧与导热容器贴合,反应容器发生化学反应,热量通过导热容器传递至温差发电片的一侧,温差发电片的另一侧与保温支撑组件内的冷源接触,由于温差发电片两侧存在温度差,形成温差电动势,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通过电压输出装置将电能输送至需要充电的外部用电设备中,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无法将散失的热能转化为电能,造成资源的浪费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将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供移动设备充电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移动设备充电
,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电力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必要产物,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然而手机要充电就必须要有电源,一旦遇到特殊情况,没有电源的情况下,没有电的手机就不能继续使用,移动电源持续时间也不长,不能达到随时取用,且应急蓄电池的电量用完后不可实现自动补充,普通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对外界环境要求高。生产、生活中所用到的物品往往有另一种较常见的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制得,而大多数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能够放出大量的热,释放于空气中。但是,通常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释放于空气中,以将热能散失,热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无法将散失的热能转化为电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技术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装置,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释放于空气中,以将热能散失,热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无法将散失的热能转化为电能,造成资源的浪费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本技术提供的充电装置,包括:保温支撑组件、温差发电片、反应容器、导热容器、进液装置和电压输出装置;保温支撑组件内设置有容置腔,导热容器设置于容置腔内,反应容器设置于导热容器内,进液装置设置于反应容器的顶部,且进液装置与反应容器连接,反应容器内设置有反应物,进液装置用于向反应容器内输送反应液体,以使反应液体与反应物接触反应产生热量;温差发电片设置于导热容器的外表面上,电压输出装置设置于保温支撑组件的外表面上,且电压输出装置与温差发电片电连接,容置腔内设置有冷源,以使温差发电片产生电压,并将电压输送至电压输出装置中,电压输出装置与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以对外部用电设备充电。进一步的,保温支撑组件包括保温容器和支撑架;保温容器内设置有容置腔,支撑架设置于容置腔内,且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保温容器的内壁和温差发电片连接,以将温差发电片、反应容器和导热容器支撑于容置腔内。进一步的,进液装置包括盖板和进液组件;盖板设置于保温容器的顶部,进液组件设置于盖板远离保温容器的一侧,盖板上设置有进液口,进液组件穿过进液口伸入到反应容器内,进液组件内盛放有反应液,进液组件用于将反应液输送至反应容器内与反应物接触反应。进一步的,进液组件包括储液箱和进液管道;储液箱设置于盖板远离保温容器的一侧,且储液箱与盖板连接,进液管道的一端与储液箱靠近进液口的与一侧连接,进液管道的另一端穿过进液口伸入到反应容器内,储液箱内盛放有反应液,反应液通过进液管道进入到反应容器内。进一步的,进液管道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液体流动的控制阀门。进一步的,电压输出装置上设置有用于与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的USB接口。进一步的,温差发电片远离导热容器的一侧设置有防水膜。进一步的,温差发电片通过硅脂与导热容器连接。进一步的,保温容器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口。进一步的,导热容器的材料为陶瓷材料。结合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达到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充电装置,包括:保温支撑组件、温差发电片、反应容器、导热容器、进液装置和电压输出装置;保温支撑组件内设置有容置腔,导热容器设置于容置腔内,反应容器设置于导热容器内,进液装置设置于反应容器的顶部,且进液装置与反应容器连接,反应容器内设置有反应物,进液装置用于向反应容器内输送反应液体,以使反应液体与反应物接触反应产生热量;温差发电片设置于导热容器的外表面上,电压输出装置设置于保温支撑组件的外表面上,且电压输出装置与温差发电片电连接,容置腔内设置有冷源,以使温差发电片产生电压,并将电压输送至电压输出装置中,电压输出装置与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以对外部用电设备充电。通过温差发电片的一侧与导热容器贴合,导热容器内的反应容器发生化学反应,热量通过导热容器传递至温差发电片的一侧,温差发电片的另一侧与保温支撑组件内的冷源接触,由于温差发电片两侧存在温度差,形成温差电动势,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通过电压输出装置将电能输送至需要充电的外部用电设备中,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释放于空气中,以将热能散失,热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无法将散失的热能转化为电能,造成资源的浪费的技术问题,实现了将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供移动设备充电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中的温差发电片、反应容器和导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保温支撑组件;110-保温容器;111-出液口;120-支撑架;200-温差发电片;210-防水膜;300-反应容器;400-导热容器;500-进液装置;510-盖板;520-储液箱;530-进液管道;540-控制阀门;600-电压输出装置;610-USB接口;700-反应液;800-反应物;900-冷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温支撑组件、温差发电片、反应容器、导热容器、进液装置和电压输出装置;/n所述保温支撑组件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导热容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反应容器设置于所述导热容器内,所述进液装置设置于所述反应容器的顶部,且所述进液装置与所述反应容器连接,所述反应容器内设置有反应物,所述进液装置用于向所述反应容器内输送反应液体,以使所述反应液体与所述反应物接触反应产生热量;/n所述温差发电片设置于所述导热容器的外表面上,所述电压输出装置设置于所述保温支撑组件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电压输出装置与所述温差发电片电连接,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冷源,以使所述温差发电片产生电压,并将电压输送至所述电压输出装置中,所述电压输出装置与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以对外部用电设备充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温支撑组件、温差发电片、反应容器、导热容器、进液装置和电压输出装置;
所述保温支撑组件内设置有容置腔,所述导热容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反应容器设置于所述导热容器内,所述进液装置设置于所述反应容器的顶部,且所述进液装置与所述反应容器连接,所述反应容器内设置有反应物,所述进液装置用于向所述反应容器内输送反应液体,以使所述反应液体与所述反应物接触反应产生热量;
所述温差发电片设置于所述导热容器的外表面上,所述电压输出装置设置于所述保温支撑组件的外表面上,且所述电压输出装置与所述温差发电片电连接,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冷源,以使所述温差发电片产生电压,并将电压输送至所述电压输出装置中,所述电压输出装置与外部用电设备电连接,以对外部用电设备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支撑组件包括保温容器和支撑架;
所述保温容器内设置有所述容置腔,所述支撑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保温容器的内壁和所述温差发电片连接,以将所述温差发电片、所述反应容器和所述导热容器支撑于所述容置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装置包括盖板和进液组件;
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保温容器的顶部,所述进液组件设置于所述盖板远离所述保温容器的一侧,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进液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果仁黄全会冯强卢开东何进飞李斌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