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引出结构和储能单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7158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负极引出结构和储能单体,其负极转接片、盖板均开有中心孔,负极极柱贯穿负极转接片、盖板的中心孔并与负极转接片电性连接;负极极柱与盖板之间设有密封圈进行电气绝缘;绝缘塑胶块固定于负极极柱的外周,绝缘塑胶块的下端面与盖板的上端面贴合压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负极极柱与盖板、密封圈及负极转接片嵌合连接并注塑绝缘塑胶块进行固定而成,负极引出结构作为独立的单元体,可以在卷芯制作的同时或者提前进行组装。储能单体装配时,只需将负极引出结构的负极转接片与负集流体、盖板与罐体分别进行焊接,即可完成储能单体负极的装配,简化装配工序,缩短储能单体的装配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负极引出结构和储能单体
本技术涉及电化学储能器件领域,尤其是一种储能单体的负极引出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电子产品和车用能源等领域中新技术的迅速产生和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新颖的超级电容器的研究与开发。超级电容器是介于传统电容器和充电电池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装置,它既具有电容的大电流快速充放电特性,同时又具有电池的储能特性,其容量可达几千法拉。与传统电容器相比,超级电容器具有较高的容量,而与蓄电池相比,它具有充电速度快、能量密度高、工作温度范围宽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且对环境无污染,尤其适合于高频次、大功率和高能量充放电的应用领域,因此在轨道交通、风力发电、公交大巴、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201110408634.7公开了一种圆柱形超级电容器单体结构,截面为T字形的上集流体一端与卷芯的上端面连接,另一端贯穿上盖形成极柱。为使上盖、隔离圈及密封圈固定在极柱上,隔离圈上方需要扣上C型扣环。单体组装时,先将电芯材料卷绕成卷芯,并整形压平;再将上集流体、下集流体焊接在已经卷绕压平的卷芯两端;再在上集流体与上盖之间依次装设密封圈、隔离圈及C型扣环;最后将下盖、上盖与外壳焊接固定。装配的零部件多,装配的工序多而且装配时间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超级电容器单体存在的装配零部件多、装配时间长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负极引出结构和储能单体,将负极引出结构单独作为单元体,可进行提前组装,减少装配的零部件数量,有效缩短装配时间。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负极引出结构,其负极转接片、盖板均开有中心孔,负极极柱贯穿负极转接片、盖板的中心孔并与负极转接片电性连接;负极极柱与盖板之间设有密封圈进行电气绝缘;绝缘塑胶块固定于负极极柱的外周,绝缘塑胶块的下端面与盖板的上端面贴合压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负极极柱外周面上开设有一圈环形凹槽,绝缘塑胶块嵌入环形凹槽中。负极极柱的外周面下部设有一圈环形凸起。负极转接片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台阶,当负极转接片焊接在负集流体上时,第一台阶的外周插入负集流体的翻边的内径中。第一台阶的高度小于负集流体的翻边的高度。负集流体上设有若干通孔。负极极柱开设注液孔,注液孔内通过密封塞和铝塞进行密封。还有一种利用上述的负极引出结构的储能单体,卷芯装设于罐体内,卷芯的两端分别焊接负集流体、正集流体,负集流体与负极转接片焊接固定,正集流体与正极盖板焊接固定,盖板、正极盖板分别固定于罐体1的两端。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正极盖板的外周面上设有台阶,台阶插入正集流体的翻边的内径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由负极极柱与盖板、密封圈及负极转接片嵌合连接并注塑绝缘塑胶块进行固定而成,负极引出结构作为独立的单元体,可以在卷芯制作的同时或者提前进行组装。储能单体装配时,只需将负极引出结构的负极转接片与负集流体、盖板与罐体分别进行焊接,即可完成储能单体负极的装配,简化装配工序,缩短储能单体的装配时间。本专利技术的负极引出结构中的盖板、负极转接片、负极极柱的结构简单,均可通过冲压成型,再通过机械手自动化组装和注塑制成,装配工序中无需人工操作,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本专利技术通过注塑使绝缘塑胶块嵌入负极极柱的环形凹槽、及盖板与密封圈的连接处,实现盖板与负极极柱电性绝缘,同时实现盖板、密封圈及负极极柱限位固定,不需要使用过多紧固件,节省材料。本技术负极转接片、盖板的外周面上均加工有台阶,直径较小的台阶具有导向作用,保证了安装质量,有利于通过机械手进行自动化组装。本技术的负极极柱中间开设注液孔,负极转接片的台阶的高度略小于负集流体的翻边的高度,使得负极转接片和负集流体之间存在空隙,空隙与注液孔连通,电解液可沿空隙流动,有利于电解液从导流孔进入卷芯内流转,缩短卷芯浸润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负极引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负极引出结构装配后的储能单体的中剖图。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图4为负集流体的立体图。图中:1、罐体;2、盖板;3、绝缘塑胶块;4、负极极柱;5、正极盖板;6、负极引出结构;7、负极转接片;8、正集流体;9、卷芯;10、铝塞;11、第一台阶;12、导流孔;13、密封圈;14、负集流体;15、中心通孔;16、中心孔;17、注液孔;18、环形凹槽;19、环形凸起;20、密封塞;21、翻边;22、第二台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负极引出结构6包括盖板2、负极转接片7、负极极柱4及密封圈13。负极极柱4的外周面下部设有一圈环形凸起19,上部开设有一圈环形凹槽18,负极转接片7中央开孔,环形凸起19的外径大于该孔的内径,负极极柱4的下端穿过该孔,与负极转接片7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环形凸起19下表面抵在负极转接片7的上表面,起到限位作用。负极极柱4的中部位于环形凸起19上方依次穿设密封圈13和盖板2,盖板2与负极极柱4通过密封圈13隔离,实现电气绝缘。在盖板2上方的负极极柱4外周面上,注塑绝缘塑胶块3。绝缘塑胶块3位于盖板2、密封圈13以及负极极柱4的连接处,绝缘塑胶块3内侧嵌入环形凹槽18中,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不需要使用过多紧固件,就可以将盖板2及密封圈13固定在负极极柱4上,节省材料。负极极柱4中间开设有注液孔17,用于灌装电解液,注液孔17下部用密封塞20密封,上部安装铝塞10并焊接在一起。盖板2、负极转接片7及负极极柱4的结构简单,均可通过冲压成型,再通过机械手自动化组装和注塑制成负极引出结构6,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负极引出结构6作为独立的单元体,可以在卷芯9制作的同时组装或者提前进行组装,缩短储能单体的装配时间。为了保证安装质量,如图1和图3所示,负极转接片7的的下部外周面上加工有第一台阶11,负集流体14的外缘上设有一圈与第一台阶11相配合的环形翻边21,第一台阶11插入负集流体14的翻边21的内径中。负极转接片7外周面的直径与负集流体14的外径相等,便于通过激光将两者焊接在一起。直径较小的第一台阶11具有导向作用,便于负极转接片7插入负集流体14中,直径较大的负极转接片7的外缘则起到限制定位作用,有利于通过机械手进行自动化组装。第一台阶11的高度略小于负集流体14环形翻边21的高度,使得负极转接片7和负集流体14之间存在空隙,空隙与负极极柱4的注液孔17连通,电解液从注液孔17进入后,可沿空隙流动。盖板2的下部外周面上加工有第二台阶22,第二台阶22插入罐体1的内径中,盖板2的外圆周与罐体1顶端通过激光焊接在一起。储能单体装配时,只需将负极引出结构6的负极转接片7与负集流体14、盖板2与罐体1分别进行焊接,即可完成储能单体负极的装配,装配零部件少,简化装配工序,缩短装配时间。如图2所示,圆筒形卷芯9装设于圆管罐体1内,卷芯9的两端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极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n---负极转接片(7)、盖板(2)均开有中心孔,负极极柱(4)贯穿负极转接片(7)、盖板(2)的中心孔并与负极转接片(7)电性连接;/n---负极极柱(4)与盖板(2)之间设有密封圈(13)进行电气绝缘;/n---绝缘塑胶块(3)固定于负极极柱(4)的外周,绝缘塑胶块(3)的下端面与盖板(2)的上端面贴合压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极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
---负极转接片(7)、盖板(2)均开有中心孔,负极极柱(4)贯穿负极转接片(7)、盖板(2)的中心孔并与负极转接片(7)电性连接;
---负极极柱(4)与盖板(2)之间设有密封圈(13)进行电气绝缘;
---绝缘塑胶块(3)固定于负极极柱(4)的外周,绝缘塑胶块(3)的下端面与盖板(2)的上端面贴合压紧。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负极极柱(4)外周面上开设有一圈环形凹槽(18),绝缘塑胶块(3)嵌入环形凹槽(18)中。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负极极柱(4)的外周面下部设有一圈环形凸起(19)。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引出结构,其特征在于:负极转接片(7)的外周面上设有第一台阶(11),当负极转接片(7)焊接在负集流体(14)上时,第一台阶(11)的外周插入负集流体(14)的翻边(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华孙伟
申请(专利权)人:烯晶碳能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