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端面啮合齿整体式蜗杆的调整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485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了公开一种带端面啮合齿整体式蜗杆的调整臂,包括控制臂、蜗轮、副蜗杆、副蜗轮、蜗杆、小齿轮、移动啮合轮,上述部件均装配在壳体内,其中副蜗杆、副蜗轮、蜗杆、小齿轮、移动啮合轮均靠芯轴定位,窜在一起并绕芯轴1转动,在制动和释放制动的过程中,控制臂与壳体会发生相对转动,控制臂通过齿环驱动小齿轮转动,小齿轮又驱动移动啮合轮转动,移动啮合轮与副蜗杆依靠一组相对三角锯形齿形成了一对单向离合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体结构,零件减少,精度得到保证,成本降低,定位可靠,调节性能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端面啮合齿整体式蜗杆的调整臂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制动装置类
,具体涉及一种带端面啮合齿整体式蜗杆的调整臂。
技术介绍
随着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发布与实施,商用车要求标配制间隙自动调整臂的要求得到认可与执行,导致了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生产与使用出现了井喷式发展。但目前国内的制造商绝大多数均是拷贝国外结构的产品,由于国内外制造技术与工艺的差异性,一些关键零件达不到原设计的要求,导致产品无法达到应有的技术要求。欧式Haldex结构的制动间隙调整臂是目前最具代表性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80%。该产品的结构是这样的:如图1、图2所示,调整臂由壳体21为基体,其它件有控制臂一111、蜗轮一31、副蜗杆一41、副蜗轮一51、蜗杆一61、小齿轮一71、中间啮合轮一81、移动啮合轮一91等零件装配在壳体一21内,其中副蜗杆一41、副蜗轮一51、蜗杆一61、小齿轮一71、中间啮合轮一81、移动啮合轮一91均靠芯轴一101定位,窜在一起并绕芯轴一101转动。当汽车在完成制动和释放制动的过程中,控制臂一111与壳体一21会发生相对转动,这时控制臂通过齿环驱动小齿轮一71转动,小齿轮一71又驱动中间啮合轮一81转动。中间啮合轮一81与移动啮合轮一91依靠一对三角形锯形齿一91b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一对单向离合机构:只有当二者相对逆时针转动时,才能咬合在一起,一起转动,当相对二者顺时针转动时,二者呈分离状,不能互相驱动。当控制臂一111驱动中间啮合轮一81逆时针转动时,通过三角锯形齿一91b驱动移动啮合轮一91和副蜗杆一41一起转动,副蜗杆一41又驱动副蜗轮一51和蜗杆一61转动,最后驱动蜗轮一31转动,达到调节汽车制动间隙的目的。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副蜗杆一41与移动啮合轮一91是采过盈配合,如图3所示,依靠过盈配合的作用力,来驱动副蜗杆一41转动。该产品在装配时,用机械外力将移动啮合轮一91强行压入副杆一41的内孔中。这样对二者的公差要求较高:过盈量小了,则二者的配合力不足、导致工作中二得松动;过盈量大了,压入力过大,容易导致二者破裂,这两种情况均不能起到应有的转递运动和力矩的作用,但要保证这两种情况不发生,需严格控制二者的尺寸公差,这样又会导致成本高。同时,由于移动啮合轮一91要插入到副蜗杆一41中,这样占用了一定空间,故副蜗杆一41与芯轴一101的定位长度不得不减小,目前市面上常用约为8mm长,定位孔径为Ф5mm,但定位的中间点相对副蜗轮一51对副蜗杆一41的加载点有偏心。这样导致定位不可靠,最终使得调整精度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端面啮合齿整体式蜗杆的调整臂,包括控制臂、蜗轮、副蜗杆、副蜗轮、蜗杆、小齿轮、移动啮合轮,上述部件均装配在壳体内,其中副蜗杆、副蜗轮、蜗杆、小齿轮、移动啮合轮均靠芯轴定位,窜在一起并绕芯轴1转动,在制动和释放制动的过程中,控制臂与壳体会发生相对转动,控制臂通过齿环驱动小齿轮转动,小齿轮又驱动中间啮合轮转动,中间啮合轮与副蜗杆依靠一组相对三角锯形齿形成了一对单向离合机构,本技术一体结构,零件减少,精度得到保证,成本降低,定位可靠,调节性能稳定。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带端面啮合齿整体式蜗杆的调整臂,包括控制臂、蜗轮、副蜗杆、副蜗轮、蜗杆、小齿轮、移动啮合轮,上述部件均装配在壳体内,其中副蜗杆、副蜗轮、蜗杆、小齿轮、移动啮合轮均靠芯轴定位,并且副蜗杆、副蜗轮、蜗杆、小齿轮、移动啮合轮均围绕芯轴转动,在制动和释放制动的过程中,控制臂与壳体会发生相对转动,控制臂通过齿环驱动小齿轮转动,小齿轮又驱动移动啮合轮转动,移动啮合轮与副蜗杆依靠一组相对三角锯形齿形成了一对单向离合机构。进一步设置,所述副蜗杆的端面有一组三角锯齿,三角锯齿与相啮合的移动啮合轮在相对逆时针转动时,三角锯齿与移动啮合轮才能轮齿间进行运动与力矩的传递且传递转动;当三角锯齿与移动啮合轮相对顺时针转动时,三角锯齿与移动啮合轮不能转递运动。进一步设置,芯轴与副蜗杆连接孔相配的连接轴长度比副蜗杆连接孔长度增加10mm以上,使得定位更加可靠。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体结构,零件减少,精度得到保证,成本降低,定位尺寸延长且提高可靠性,调节性能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改进前欧式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原有结构移动啮合轮一与副蜗杆一之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图5为图4中B-B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改进后的带端面啮合齿的整体式副蜗杆示意图。图中:控制臂1、壳体2、蜗轮3、副蜗轮5、蜗杆6、小齿轮7、移动啮合轮8、副蜗杆11、斜齿轮11a、三角形锯形齿11b、芯轴12、控制臂一111、壳体21、蜗轮一31、副蜗杆一41、副蜗轮一51、蜗杆一61、小齿轮一71、中间啮合轮一81、移动啮合轮一91、芯轴一10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如图4~图6所示,一种带端面啮合齿整体式蜗杆的调整臂,包括控制臂1、蜗轮3、副蜗杆11、副蜗轮5、蜗杆6、小齿轮7、移动啮合轮8,上述部件均如图4、图5所示中的顺序和结构装配在壳体2内,斜齿轮11a与蜗轮3外圆周均布的斜齿啮合连接且能传动,其中副蜗杆11、副蜗轮5、蜗杆6、小齿轮7、移动啮合轮8均靠芯轴12定位,并且副蜗杆11、副蜗轮5、蜗杆6、小齿轮7、移动啮合轮8均围绕芯轴12转动,在制动和释放制动的过程中,控制臂1与壳体2会发生相对转动,控制臂通过齿环驱动小齿轮7转动,小齿轮7又驱动移动啮合轮8转动,移动啮合轮8与副蜗杆11依靠一组相对三角锯形齿11b形成了一对单向离合机构,本技术一体结构,零件减少,精度得到保证,成本降低,定位尺寸延长且提高可靠性,调节性能稳定。所述副蜗杆11的端面有一组三角锯形齿11b,三角锯形齿11b与相啮合的移动啮合轮8在相对逆时针转动时,三角锯齿与移动啮合轮8才能轮齿间进行运动与力矩的传递且传递转动;当三角锯齿与移动啮合轮8相对顺时针转动时,三角锯齿与移动啮合轮8不能转递运动。所述芯轴12与副蜗杆11连接孔相配的连接轴长度比副蜗杆11连接孔长度增加10mm以上,使得定位更加可靠。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端面啮合齿整体式蜗杆的调整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1)、蜗轮(3)、副蜗杆(11)、副蜗轮(5)、蜗杆(6)、小齿轮(7)、移动啮合轮(8),上述部件均装配在壳体(2)内,其中副蜗杆(11)、副蜗轮(5)、蜗杆(6)、小齿轮(7)、移动啮合轮(8)均靠芯轴(12)定位,并且副蜗杆(11)、副蜗轮(5)、蜗杆(6)、小齿轮(7)、移动啮合轮(8)均围绕芯轴(12)转动,在制动和释放制动的过程中,控制臂(1)与壳体(2)会发生相对转动,控制臂通过齿环驱动小齿轮(7)转动,小齿轮(7)又驱动移动啮合轮(8)转动,移动啮合轮(8)与副蜗杆(11)依靠一组相对三角锯形齿(11b)形成了一对单向离合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端面啮合齿整体式蜗杆的调整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1)、蜗轮(3)、副蜗杆(11)、副蜗轮(5)、蜗杆(6)、小齿轮(7)、移动啮合轮(8),上述部件均装配在壳体(2)内,其中副蜗杆(11)、副蜗轮(5)、蜗杆(6)、小齿轮(7)、移动啮合轮(8)均靠芯轴(12)定位,并且副蜗杆(11)、副蜗轮(5)、蜗杆(6)、小齿轮(7)、移动啮合轮(8)均围绕芯轴(12)转动,在制动和释放制动的过程中,控制臂(1)与壳体(2)会发生相对转动,控制臂通过齿环驱动小齿轮(7)转动,小齿轮(7)又驱动移动啮合轮(8)转动,移动啮合轮(8)与副蜗杆(11)依靠一组相对三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厚情白洁明潘少波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驰达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