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轨行走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6323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种新型无轨行走机构,包括顶部行走部件、顶升机构和底部行走机构,顶升机构与顶部行走部件的底部固定连接,顶部行走部件与底部行走机构滑动连接,底部行走机构包括底梁、伸缩油缸和设于底梁两端的支撑座,支撑座上设有用于承载顶部行走部件的承重滚轴,伸缩油缸沿底梁的长度方向设于顶部行走部件和底梁之间,伸缩油缸的缸座与支撑座固定连接,伸缩油缸的活塞杆端头设有滑轮,滑轮上绕设有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的两端均分别与顶部行走部件和底梁固定连接,第一柔索的两端靠近伸缩油缸的缸座,第二柔索的两端远离伸缩油缸的缸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加快行走速度、提高行走效率、结构可靠稳定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无轨行走机构
本技术涉及隧道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无轨行走机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隧道衬砌相关产品及栈桥等所用的行走机构的行走方式包括有轨行走和无轨行走两种。采用人工铺设轨道耗费人力和物力大、采购钢轨成本高、铺设地面要求高、占用地面空间大且影响其他施工工序,因此无轨行走的施工方式应运而生,但传统的无轨行走机构的单次循环行进距离短,会造成行进速度过慢。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无轨行走机构,具加快行走速度、提高行走效率、结构可靠稳定的优点。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无轨行走机构,包括顶部行走部件、顶升机构和底部行走机构,所述顶升机构与顶部行走部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顶部行走部件与所述底部行走机构滑动连接,所述底部行走机构包括底梁、伸缩油缸和设于底梁两端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有用于承载顶部行走部件的承重滚轴,所述伸缩油缸沿底梁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顶部行走部件和所述底梁之间,所述伸缩油缸的缸座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油缸的活塞杆端头设有滑轮,所述滑轮上绕设有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所述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顶部行走部件和所述底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柔索的两端靠近所述伸缩油缸的缸座,所述第二柔索的两端远离所述伸缩油缸的缸座。第一阶段:设于顶部行走部件的底部的顶升机构收缩离地,顶部行走部件和顶升机构的重量施加在底部行走机构的支撑座上,设在支撑座上的承重滚轴直接承载顶部行走部件,设于支撑座上的伸缩油缸的活塞杆伸长,此时设于活塞杆端头的滑轮相对整个滑动轮系为动滑轮,且第一软索与底梁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端,与顶部行走部件连接的一端为自由端,滑轮对第一软索施加拉力,使得第一软索自由端远离伸缩油缸的缸座一端,自由端带动顶部行走部件在承重滚轴上向前移动,根据动滑轮的相关原理可知,自由端的移动距离为动滑轮移动距离的两倍,则设定伸缩油缸的伸长行程为L,则伸缩油缸单次伸长行程L使得顶部行走部件的移动距离2L;第二阶段:设于顶部行走部件底部的顶升机构顶升顶部行走部件,底部行走机构被顶部行走部件带离地面,此时设于支撑座上的伸缩油缸的活塞杆收缩,活塞杆端头的滑轮相对整个轮滑系为动滑轮,且第二软索与底梁连接的一端为自由端,与顶部行走部件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端,滑轮对第二软索施加拉力,第二软索带动底部行走机构移动在悬挂轨道上移动,使得伸缩油缸的缸座一端相对靠近所述第二软索的固定端,根据动滑轮的相关原理可知,自由端的移动距离为动滑轮移动距离的两倍,则设定伸缩油缸的收缩行程为L,则伸缩油缸单次收缩行程L使得底部行走机构行程为2L。循环上述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可持续先前行走;反向实施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可实现向后行走。上述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伸缩油缸行程均为L,采用滑轮、第一软索和第二软索,使得油缸每经过一次行程L,相应的顶部行走部件或底部行走机构的行程为底部行走机构的行程为2L,加快了行走速度、提高了行走效率;第一软索和第二软索双向拖动,协同工作,结构更加可靠稳定。优选的,所述顶部行走部件的底部设有悬挂滑轨,所述悬挂滑轨上设有限位滑块,所述限位滑块一端与所述悬挂滑轨活动连接,所述限位滑块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设于顶部行走部件底部的悬挂滑轨上的限位滑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座上,当顶升机构顶升时顶部行走部件时,能够将底部行走机构带离地面,使底部行走机构悬挂于所述顶部行走部件上,方便底部行走机构移动。优选的,所述第一柔索和所述第二柔索可以是钢丝绳、链条、钢索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现场选用,更能适应施工现场的复杂施工情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在伸缩油缸的活塞杆端头设有滑轮,滑轮上绕设有两端分别连接在顶部行走部件和底部行走机构的软索,通过活塞杆的伸长和回缩上分别实现顶部行走部件和底部行走机构的移动,利用滑轮、第一软索和第二软索形成的两个动滑轮机构,使得油缸每经过一次行程L,相应的顶部行走部件或底部行走机构的行程为底部行走机构的行程为2L,加快了行走速度、提高了行走效率;第一软索和第二软索双向拖动,协同工作,结构更加可靠稳定;2、设于顶部行走部件底部的悬挂滑轨上的限位滑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座上,当顶升机构顶升时顶部行走部件时,能够将底部行走机构带离地面,使底部行走机构悬挂于所述顶部行走部件上,方便底部行走机构移动;3、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现场选用,更能适应施工现场的复杂施工情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底部行走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和2的承重滚轴的左侧剖面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顶部行走部件;2、顶升机构;3、底部行走机构;4、底梁;5、伸缩油缸;6、支撑座;7、承重滚轴;8、滑轮;9、第一柔索;10、第二柔索;11、悬挂轨道;12、限位滑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3所示,一种新型无轨行走机构,包括顶部行走部件1、顶升机构2和底部行走机构3,所述顶升机构2与顶部行走部件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顶部行走部件1与所述底部行走机构3滑动连接,所述底部行走机构3包括底梁4、伸缩油缸5和设于底梁4两端的支撑座6,所述支撑座6上设有用于承载顶部行走部件1的承重滚轴7,所述伸缩油缸5沿底梁4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顶部行走部件1和所述底梁4之间,所述伸缩油缸5的缸座与所述支撑座6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油缸5的活塞杆端头设有滑轮8,所述滑轮8上绕设有第一柔索9和第二柔索10,所述第一柔索9和第二柔索10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顶部行走部件1和所述底梁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柔索9的两端靠近所述伸缩油缸5的缸座,所述第二柔索10的两端远离所述伸缩油缸5的缸座。第一阶段:设于顶部行走部件1的底部的顶升机构2收缩离地,顶部行走部件1和顶升机构2的重量施加在底部行走机构3的支撑座6上,设在支撑座6上的承重滚轴7直接承载顶部行走部件1,设于支撑座6上的伸缩油缸5的活塞杆伸长,此时设于活塞杆端头的滑轮8相对整个滑动轮系为动滑轮8,且第一软索与底梁4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端,与顶部行走部件1连接的一端为自由端,滑轮8对第一软索施加拉力,使得第一软索自由端远离伸缩油缸5的缸座一端,自由端带动顶部行走部件1在承重滚轴7上向前移动,根据动滑轮8的相关原理可知,自由端的移动距离为动滑轮8移动距离的两倍,则设定伸缩油缸5的伸长行程为L,则伸缩油缸5单次伸长行程L使得顶部行走部件1的移动距离2L;第二阶段:设于顶部行走部件1底部的顶升机构2顶升顶部行走部件1,底部行走机构3被顶部行走部件1带离地面,此时设于支撑座6上的伸缩油缸5的活塞杆收缩,活塞杆端头的滑轮8相对整个轮滑系为动滑轮8,且第二软索与底梁4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无轨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行走部件、顶升机构和底部行走机构,所述顶升机构与顶部行走部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顶部行走部件与所述底部行走机构滑动连接,所述底部行走机构包括底梁、伸缩油缸和设于底梁两端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有用于承载顶部行走部件的承重滚轴,所述伸缩油缸沿底梁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顶部行走部件和所述底梁之间,所述伸缩油缸的缸座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油缸的活塞杆端头设有滑轮,所述滑轮上绕设有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所述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顶部行走部件和所述底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柔索的两端靠近所述伸缩油缸的缸座,所述第二柔索的两端远离所述伸缩油缸的缸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无轨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行走部件、顶升机构和底部行走机构,所述顶升机构与顶部行走部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顶部行走部件与所述底部行走机构滑动连接,所述底部行走机构包括底梁、伸缩油缸和设于底梁两端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有用于承载顶部行走部件的承重滚轴,所述伸缩油缸沿底梁的长度方向设于所述顶部行走部件和所述底梁之间,所述伸缩油缸的缸座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油缸的活塞杆端头设有滑轮,所述滑轮上绕设有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所述第一柔索和第二柔索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雒元王韬米蕊李方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常信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