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热失控气体排放装置、电池模组及汽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86023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热失控气体排放装置、电池模组及汽车,以降低电芯热失控后对相邻电芯的影响。该电池热失控气体排放装置,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内具有导流通道;用于将电芯热失控时所产生的热失控气体进行分流并导流至所述导流通道内的分流结构;所述分流结构部分穿过所述导流结构的外壁后伸入至所述导流通道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热失控气体排放装置、电池模组及汽车所属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热失控气体排放装置、电池模组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电池热失控为最严重失效形式,电池热安全已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当前模组与模组相邻而放,为提高集成效率,模组间间隙很小,此种布置方式极易发生热扩散。相邻电池模组间热扩散主要原因是“电芯-空气-电芯”的热对流和“电芯-箱体-电芯”的热传导,且热对流对热扩散的贡献大于热传导。就现有电池包模组布置状态而言,当某一电芯发生热失控后,高温气体散布于电池包内部,热失控点与周边产品存在温度梯度(靠近热失控点温度更高),当相邻模组电芯受到热对流影响达到热失控温度点时,热扩散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热失控气体排放装置、电池模组及汽车,以降低电芯热失控后对相邻电芯的影响。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热失控气体排放装置,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内具有导流通道;用于将电芯热失控时所产生的热失控气体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热失控气体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导流结构(31),所述导流结构(31)内具有导流通道(313);/n用于将电芯(2)热失控时所产生的热失控气体进行分流并导流至所述导流通道(313)内的分流结构(32);/n所述分流结构(32)部分穿过所述导流结构(31)的外壁后伸入至所述导流通道(313)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热失控气体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流结构(31),所述导流结构(31)内具有导流通道(313);
用于将电芯(2)热失控时所产生的热失控气体进行分流并导流至所述导流通道(313)内的分流结构(32);
所述分流结构(32)部分穿过所述导流结构(31)的外壁后伸入至所述导流通道(31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31)包括:
用于固定在电芯(2)外表面的导流底座(311),所述导流底座(311)上设置有供所述分流结构(32)穿过的通孔(3111);
用于安装在所述导流底座(311)上的导流上盖(312),所述导流上盖(312)和所述导流底座(311)之间形成所述导流通道(313),所述导流通道(313)的一端连通外界,另一端封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结构(32)包括:
具有内部通道的分流框体(321),所述分流框体(321)部分穿过所述导流结构(31)的外壁后伸入至所述导流通道(313)内;
布置在所述分流框体(321)内的至少一层分流板(322);
其中,所述分流板(322)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对流入至所述分流框体(321)内的内部通道中的热失控气体进行分流的第一分流孔(3221),所述第一分流孔(3221)沿所述分流框体(321)的轴向方向设置,和/或
所述分流框体(321)的侧壁沿径向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对流入至所述分流框体(321)内的内部通道中的热失控气体进行分流的第二分流孔(3211),所述第二分流孔(3211)位于所述导流通道(313)内。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顺业徐前魏亚平张友群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