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绞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5579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提升机构,具体是绞车。它包括支架,支架上有卷筒、原动机、减速器、第一离合器和制动装置。所述卷筒与支架间呈转动状配合,所述原动机的输出部与减速器的输入部相连,减速器的输出部与卷筒相连。所述第一离合器包括外轴和内轴,外轴和内轴间有离合片,内轴与制动装置相连。其特点是所述减速器为壳转式行星减速器,壳转式行星减速器的输出部为其输出壳,减速器位于卷筒内,且减速器的输出壳与卷筒相连,减速器的外壳上同轴固定有输出轴,所述第一离合器与减速器呈同轴布置,且输出轴与第一离合器的外轴间呈同心固定。该绞车的零部件较少,结构紧凑、尺寸较小,重量轻,便于在船舶上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绞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提升机构,具体是与船用救生艇或救助艇吊架配套使用、用于实现救生艇或救助艇正常起升及下方功能的绞车。
技术介绍
传统救生艇或救助艇绞车包括支架,支架上有卷筒、原动机、减速器、离合器和制动装置。所述卷筒与支架间呈转动状配合,所述减速器为多级传动减速箱,所述原动机的输出部与多级传动减速箱的输入部相连,多级传动减速箱的输出部与卷筒相连。所述第一离合器包括外轴和内轴,外轴和内轴间有离合片,内轴与制动装置相连,外轴通过平行轴齿轮箱与多级传动减速箱相连。传统绞车的减速器为多级传动减速箱,需要通过平行轴齿轮箱才可与离合器相连,导致绞车零部件较多,结构不紧凑,尺寸较大,重量重,在船舶上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绞车,该绞车的零部件较少,结构紧凑、尺寸较小,重量轻,便于在船舶上使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绞车包括支架,支架上有卷筒、原动机、减速器、第一离合器和制动装置。所述卷筒与支架间呈转动状配合,所述原动机的输出部与减速器的输入部相连,减速器的输出部与卷筒相连。所述第一离合器包括外轴和内轴,外轴和内轴间有离合片,内轴与制动装置相连。其特点是所述减速器为壳转式行星减速器,壳转式行星减速器的输出部为其输出壳,减速器位于卷筒内,且减速器的输出壳与卷筒相连,减速器的外壳上同轴固定有输出轴,所述第一离合器与减速器呈同轴布置,且输出轴与第一离合器的外轴间呈同心固定。其中,所述制动装置包括支撑筒,该支撑筒的筒口同心固定在第一离合器上,且第一离合器的内轴外端穿过支撑筒的筒口伸入到支撑筒内,支撑筒内有中心轴,中心轴与支撑筒间呈转动状配合,中心轴的一端与内轴的外端相连。所述支撑筒的筒底上有中心孔,中心孔四周的支撑筒筒底的外壁上同心固定有支撑套,支撑套的内周面上加工有内螺纹,支撑套内螺纹连接有柱状的推进器。所述中心轴上固定有闸套,所述推进器与闸套间的那段中心轴上套有空心轴,空心轴的内侧壁与中心轴的外侧壁间有间隙,闸套对应的空心轴一端的外周面上固定有制动法兰。所述空心轴上有第二离合器,该第二离合器为单向超越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的内圈与空心轴间呈轴向滑动、周向固定状配合,第二离合器的外圈固定在支撑筒上。所述空心轴一侧的支撑筒内有手摇轴,手摇轴与空心轴平行,手摇轴与支撑筒间呈转动状配合,手摇轴上固定有小齿轮,所述空心轴上有大齿轮,大齿轮与空心轴间呈轴向滑动、周向固定状配合,大齿轮与小齿轮啮合在一起。所述支撑筒的底部有沿其轴向布置的连接轴,连接轴与支撑筒间呈转动状配合,连接轴的一端位于所述推进器的下方,且连接轴的该端上固定有连接条,位于支撑套外的推进器一端上固定有连接法兰,连接条与连接法兰间通过连杆铰接在一起;所述连接轴上有L形的操纵杆,操纵杆横部的外端固定在连接轴上,操纵杆横部的底部有向下的延伸部,延伸部与所述支架间有拉簧。所述原动机为液压马达或电动机。采取以上方案,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技术的绞车的减速器为壳转式行星减速器,壳转式行星减速器的输出部为其输出壳,减速器位于卷筒内,且减速器的输出壳与卷筒相连,减速器的外壳上同轴固定有输出轴,所述第一离合器与减速器呈同轴布置,且输出轴与第一离合器的外轴间呈同心固定。采用壳转式行星减速器可直接与离合器相连,无需额外设置平行轴齿轮箱,大大减少了整个绞车的零部件,使得整个绞车结构紧凑,尺寸减小,重量轻,在船舶上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绞车的结构使用图(卷筒处于半剖状态下);图2是本技术的绞车中第一离合器和制动装置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绞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本技术的绞车包括支架1,支架1上有卷筒3、原动机2、减速器4、第一离合器6和制动装置8。所述卷筒3与支架1间呈转动状配合,所述原动机2的输出部与减速器4的输入部相连,减速器4的输出部与卷筒3相连。所述第一离合器6包括外轴61和内轴63,外轴61和内轴63间有离合片62,内轴63与制动装置8相连。所述减速器4为壳转式行星减速器4,壳转式行星减速器4的输出部为其输出壳,减速器4位于卷筒3内,且减速器4的输出壳与卷筒3相连,减速器4的外壳上同轴固定有输出轴5,所述第一离合器6与减速器4呈同轴布置,且输出轴5与第一离合器6的外轴61间呈同心固定。所述制动装置8包括支撑筒81,该支撑筒81的筒口同心固定在第一离合器6上,且第一离合器6的内轴63外端穿过支撑筒81的筒口伸入到支撑筒81内,支撑筒81内有中心轴89,中心轴89与支撑筒81间呈转动状配合,中心轴89的一端与内轴63的外端相连。所述支撑筒81的筒底上有中心孔,中心孔四周的支撑筒81筒底的外壁上同心固定有支撑套87,支撑套87的内周面上加工有内螺纹,支撑套87内螺纹连接有柱状的推进器88。所述中心轴89上固定有闸套82,所述推进器88与闸套82间的那段中心轴89上套有空心轴810,空心轴810的内侧壁与中心轴89的外侧壁间有间隙,闸套82对应的空心轴810一端的外周面上固定有制动法兰83。所述空心轴810上有第二离合器811,该第二离合器811为单向超越离合器,第二离合器811的内圈与空心轴810间呈轴向滑动、周向固定状配合,第二离合器811的外圈固定在支撑筒81上。所述空心轴810一侧的支撑筒81内有手摇轴85,手摇轴85与空心轴810平行,手摇轴85与支撑筒81间呈转动状配合,手摇轴85上固定有小齿轮84,所述空心轴810上有大齿轮86,大齿轮86与空心轴810间呈轴向滑动、周向固定状配合,大齿轮86与小齿轮84啮合在一起。所述支撑筒81的底部有沿其轴向布置的连接轴12,连接轴12与支撑筒81间呈转动状配合,连接轴12的一端位于所述推进器88的下方,且连接轴12的该端上固定有连接条11,位于支撑套87外的推进器88一端上固定有连接法兰9,连接条11与连接法兰9间通过连杆10铰接在一起。所述连接轴12上有L形的操纵杆7,操纵杆7横部的外端固定在连接轴12上,操纵杆7横部的底部有向下的延伸部,延伸部与所述支架1间有拉簧13。所述原动机2为液压马达或电动机。本实施例中的原动机2为液压马达。所述第一离合器6为液压离合器。使用时,液压马达和第一离合器6均与液压系统相连。提升时,液压系统向液压马达和第一离合器6提供动力,驱动液压马达转动,使第一离合器6的离合片62处于分离状态,液压马达通过减速器4带动卷筒3转动,此时第一离合器6的离合片62处于分离状态,离合器外轴61空转,卷筒3正常提升。液压系统停止供应动力时,液压马达停止转动,第一离合器6的离合片62闭合,第一离合器6的外轴61和内轴63通过离合片62相连,由于正常工时,推进器88始终保持着足够的轴向压紧力,通过中心轴89使制动法兰83与闸套82紧密结合,在单向超越离合器的作用下,确保空心轴810、闸套82、第一离合器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绞车,包括支架(1),支架(1)上有卷筒(3)、原动机(2)、减速器(4)、第一离合器(6)和制动装置(8);所述卷筒(3)与支架(1)间呈转动状配合,所述原动机(2)的输出部与减速器(4)的输入部相连,减速器(4)的输出部与卷筒(3)相连;所述第一离合器(6)包括外轴(61)和内轴(63),外轴(61)和内轴(63)间有离合片(62),内轴(63)与制动装置(8)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4)为壳转式行星减速器(4),壳转式行星减速器(4)的输出部为其输出壳,减速器(4)位于卷筒(3)内,且减速器(4)的输出壳与卷筒(3)相连,减速器(4)的外壳上同轴固定有输出轴(5),所述第一离合器(6)与减速器(4)呈同轴布置,且输出轴(5)与第一离合器(6)的外轴(61)间呈同心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绞车,包括支架(1),支架(1)上有卷筒(3)、原动机(2)、减速器(4)、第一离合器(6)和制动装置(8);所述卷筒(3)与支架(1)间呈转动状配合,所述原动机(2)的输出部与减速器(4)的输入部相连,减速器(4)的输出部与卷筒(3)相连;所述第一离合器(6)包括外轴(61)和内轴(63),外轴(61)和内轴(63)间有离合片(62),内轴(63)与制动装置(8)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4)为壳转式行星减速器(4),壳转式行星减速器(4)的输出部为其输出壳,减速器(4)位于卷筒(3)内,且减速器(4)的输出壳与卷筒(3)相连,减速器(4)的外壳上同轴固定有输出轴(5),所述第一离合器(6)与减速器(4)呈同轴布置,且输出轴(5)与第一离合器(6)的外轴(61)间呈同心固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装置(8)包括支撑筒(81),该支撑筒(81)的筒口同心固定在第一离合器(6)上,且第一离合器(6)的内轴(63)外端穿过支撑筒(81)的筒口伸入到支撑筒(81)内,支撑筒(81)内有中心轴(89),中心轴(89)与支撑筒(81)间呈转动状配合,中心轴(89)的一端与内轴(63)的外端相连;所述支撑筒(81)的筒底上有中心孔,中心孔四周的支撑筒(81)筒底的外壁上同心固定有支撑套(87),支撑套(87)的内周面上加工有内螺纹,支撑套(87)内螺纹连接有柱状的推进器(88);所述中心轴(89)上固定有闸套(82),所述推进器(88)与闸套(82)间的那段中心轴(89)上套有空心轴(810),空心轴(8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永健王凯刘之岭言烨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宏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