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商混站全自动上料抓斗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5572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商混站全自动上料抓斗起重机,包括大车运行机构、支撑柱腿、横梁、小车运行机构,小车运行机构的吊钩上悬吊有液压抓斗,液压抓斗包括吊架、油箱、液压泵、液压泵站、支撑架、两块相互咬合的斗体,吊架位于液压泵站的上方,吊架与支撑架之间固定连接有液压油缸,支撑架的下侧两端与两块斗体的两端之间分别设有转动轴,两块斗体的两端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固定轴,固定轴上固定套设有耳板,每个耳板与吊架之间铰接有连接杆。该装置大大减少了混凝土原料扬尘的产生,符合当下对环保政策的要求,此外通过抓斗起重机来进行上下料只需要在场地中留出卸料车通道,其余的场地均可以用来堆放混凝土原料,大大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商混站全自动上料抓斗起重机
本技术属于起重机生产
,特别是涉及一种商混站全自动上料抓斗起重机。
技术介绍
起重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和水平搬运重物的多动作起重机械,起重做间歇性运动,即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取料、运移、卸载等动作的相应机构是交替工作的,起重机在市场上的发展和使用越来越广泛,而抓斗起重机主要适用于散料物料或者成堆的小型物料的抓取、提升、搬运等。现有的商混站中石子、水泥、沙土等物料的上料多是通过装载机将石子、大沙装入料箱,然后经传送带送入搅拌站,装载机既不环保且运行成本高,来回转运形成混凝土物料扬尘,工人工作环境恶劣,且装载机及传动带的安装占用较大的场地面积,对料场场地利用率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商混站全自动上料抓斗起重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商混站混凝土物料上料扬尘较大且商混站料场场地利用率较低的问题。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商混站全自动上料抓斗起重机,包括沿轨道移动的大车运行机构、支撑柱腿、横梁、沿横梁移动的小车运行机构,所述小车运行机构的吊钩上悬吊有液压抓斗,液压抓斗包括吊架、油箱、液压泵、液压泵站、支撑架、两块相互咬合的斗体,所述吊架位于液压泵站的上方,且吊架的上端中间设有与吊钩相配合使用的吊耳,吊架与支撑架之间固定连接有竖直对称设置的液压油缸,支撑架的下侧两端与两块斗体的两端之间分别设有转动轴,两块斗体的两端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固定轴,固定轴上固定套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耳板,每个耳板与吊架之间铰接有连接杆。所述吊钩上铰接有防脱钩装置,防脱钩装置包括挡板、铰接轴、扭簧,吊钩与挡板通过铰接轴铰接,扭簧套设在铰接轴上,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挡板和吊钩的钩体相接触。所述两块斗体的板尖分别呈上板尖和下板尖,上板尖的厚度和下板尖的厚度分别为斗体厚度的一半,且当两块斗体咬合时,上板尖和下板尖相贴合,上板尖的厚度与下板尖的厚度之和与斗体的厚度相等。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与吊架通过销轴相铰接,连接杆的下端与耳板也通过销轴相铰接。所述液压泵与液压油缸之间设有进油管和回油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技术通过大车运行机构和小车运行机构将液压抓斗移动到混凝土原料的上方,利用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的伸缩来控制两块斗体的张开或闭合,进而抓取或释放混凝土原料,实现混凝土原料的全自动上料,上板尖和下板尖的相贴合能够有效的避免抓斗在起吊物料时物料的抛撒,该操作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大大减少了混凝土原料扬尘的产生,符合当下对环保政策的要求,此外通过抓斗起重机来进行上下料只需要在场地中留出卸料车通道,其余的场地均可以用来堆放混凝土原料,大大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液压抓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吊钩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斗体、上板尖、下板尖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商混站全自动上料抓斗起重机,包括沿轨道1移动的大车运行机构2、支撑柱腿3、横梁4、沿横梁4移动的小车运行机构5,其中支撑柱腿3呈“八”字形,这样能够保持整个起重机的稳定性,这些设置与现有双梁桥式起重机的设置形式相同,这里就不再做详细的赘述。所述小车运行机构5的吊钩6上悬吊有液压抓斗7,如图3所示,所述吊钩6上铰接有防脱钩装置,防脱钩装置包括挡板601、铰接轴602、扭簧603,吊钩6与挡板601通过铰接轴602铰接,扭簧603套设在铰接轴602上,扭簧603的两端分别与挡板601和吊钩6的钩体相接触。该实施例中通过防脱钩装置的设置能够有效的避免液压抓斗7在抓取混凝土原料时出现脱钩的现象。如图2所示,所述液压抓斗7包括吊架701、油箱702、液压泵703、液压泵站704、支撑架705、两块相互咬合的斗体706,如图3所示,所述两块斗体706的板尖分别呈上板尖706a和下板尖706b,上板尖706a的厚度和下板尖706b的厚度分别为斗体706厚度的一半,且当两块斗体706咬合时,上板尖706a和下板尖706b相贴合,上板尖706a的厚度与下板尖706b的厚度之和与斗体706的厚度相等。所述吊架701位于液压泵站704的上方,且吊架701的上端中间设有与吊钩6相配合使用的吊耳707,吊架701与支撑架705之间固定连接有竖直对称设置的液压油缸708,有利于液压抓斗7在抓取和释放的过程中保持液压抓斗7的稳定性,液压泵703与液压油缸708之间设有进油管709和回油管710。支撑架705的下侧两端与两块斗体706的两端之间分别设有转动轴711,两块斗体706的两端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固定轴712,固定轴712上固定套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耳板713,每个耳板713与吊架701之间铰接有连接杆714,所述连接杆714的上端与吊架701通过销轴715相铰接,连接杆714的下端与耳板713也通过销轴715相铰接。使用时,当需要对物料进行抓取时,通过大车运行机构2和小车运行机构5将液压抓斗7移动到混凝土原料的上方,此时液压泵站704工作通过进油管709为液压油缸708供油,液压油缸708的活塞杆端伸出,带动吊架701向上移动,吊架701通过连接杆714带动两块斗体706张开,抓取混凝土原料,待液压抓斗7抓取完混凝土原料后此时液压泵站704停止工作,不再为液压油缸708供油并通过回油管710将液压油缸708内的液压油输送回液压泵站704,液压油缸708的活塞杆端缩回,带动吊架701向下移动,吊架701通过连接杆714带动两块斗体706闭合,通过大车运行机构2和小车运行机构5将液压抓斗7移动到料箱的上方,此时液压泵站704工作通过进油管709为液压油缸708供油,液压油缸708的活塞杆端伸出,带动吊架701向上移动,吊架701通过连接杆714带动两块斗体706张开,将混凝土原料释放到料箱内,从而完成混凝土原料的抓取——转运——卸料全过程,实现混凝土原料的全自动上料,在转运的过程中两块斗体706的上板尖706a和下板尖706b始终保持相贴合,能够有效的避免液压抓斗7在起吊物料时混凝土原料的抛撒,该操作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大大减少了混凝土原料扬尘的产生,符合当下对环保政策的要求,此外通过抓斗起重机来进行上下料只需要在场地中留出卸料车通道,其余的场地均可以用来堆放混凝土原料,大大提高了场地的利用率。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专利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商混站全自动上料抓斗起重机,包括沿轨道移动的大车运行机构、支撑柱腿、横梁、沿横梁移动的小车运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车运行机构的吊钩上悬吊有液压抓斗,液压抓斗包括吊架、油箱、液压泵、液压泵站、支撑架、两块相互咬合的斗体,所述吊架位于液压泵站的上方,且吊架的上端中间设有与吊钩相配合使用的吊耳,吊架与支撑架之间固定连接有竖直对称设置的液压油缸,支撑架的下侧两端与两块斗体的两端之间分别设有转动轴,两块斗体的两端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固定轴,固定轴上固定套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耳板,每个耳板与吊架之间铰接有连接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商混站全自动上料抓斗起重机,包括沿轨道移动的大车运行机构、支撑柱腿、横梁、沿横梁移动的小车运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车运行机构的吊钩上悬吊有液压抓斗,液压抓斗包括吊架、油箱、液压泵、液压泵站、支撑架、两块相互咬合的斗体,所述吊架位于液压泵站的上方,且吊架的上端中间设有与吊钩相配合使用的吊耳,吊架与支撑架之间固定连接有竖直对称设置的液压油缸,支撑架的下侧两端与两块斗体的两端之间分别设有转动轴,两块斗体的两端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固定轴,固定轴上固定套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耳板,每个耳板与吊架之间铰接有连接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商混站全自动上料抓斗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钩上铰接有防脱钩装置,防脱钩装置包括挡板、铰接轴、扭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刚康明川徐青松徐宏磊孟宪云庞松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合力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