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72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涉及U型梁外模的技术领域,包括外模单元,所述外模单元包括设置在台座上的底模和分别设置在底模两侧的侧模,所述底模于U型梁的中间段和端部段连接处设置将底模下部打开和封闭的活动底板,所述活动底板一端与底模铰接,另一端与底模螺栓连接,所述侧模于设置活动底板处设置有将侧模打开和封闭的活动侧板,所述活动侧板上端与侧模铰接,下端与活动侧板螺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操作方便、不需拆除侧模、施工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
本技术涉及U型梁外模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
技术介绍
U型梁是一种开口薄壁的U型混凝土预制梁,U型梁相对普通箱梁具有梁段高度低、降噪效果好、断面空间利用率高、行车安全和外型美观、视觉效果好等特点和优势,目前国内很多城际轻轨与地铁均采用预制U型梁作为上部结构,其中U型梁包括中间段和分别设置在中间段两端的端部段,端部段的底面向下凸出中间段的底面。目前,U型梁预制时需要采用模板,现有的模板包括外模单元、悬挂在外模单元上方的内模单元以及设置在外模单元两端的端模,外模单元、内模单元和端模之间形成用于浇筑U型梁的空腔,其中外模单元包括固设在台座上的底模和分别设置在底模两侧的侧模,一般情况下,在U型梁浇筑完成,达到强度之后,需要将U型梁吊装至存梁区,吊装时,需要拆除内模单元和侧模,然后对U型梁进行吊装。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每次吊装时都需要逐块的安装和拆卸侧模,安装和拆除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每次拆装侧模,在吊装过程中极易造成磕碰变形,给后期模板调整工作带来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具有操作方便、不需拆除侧模、施工效率高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包括外模单元,所述外模单元包括设置在台座上的底模和分别设置在底模两侧的侧模,所述底模于U型梁的中间段和端部段连接处设置将底模下部打开和封闭的活动底板,所述活动底板一端与底模铰接,另一端与底模螺栓连接,所述侧模于设置活动底板处设置有将侧模打开和封闭的活动侧板,所述活动侧板上端与侧模铰接,下端与活动侧板螺栓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活动底板和活动侧板,只需在U型梁浇筑前,在U型梁于活动底板处预留吊装孔,从而在对U型梁进行脱模和吊装时,只需将活动侧板和活动底板打开,利用吊杆穿过吊装孔,在活动底板处对吊杆的下端设置锚头,从而对U型梁进行吊装,避免了在吊装U型梁时,需要反复的安装和拆卸侧模的问题,具有操作方便、不需拆除侧模、施工效率高的优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底板远离铰接端的一侧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底模与活动底板对接处设置有与倾斜面相适配的锲形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活动底板向下打开和关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底板于铰接侧的两端分别开设有避让槽,所述活动侧板上固设有用于插入避让槽的挡板,所述挡板垂直于活动侧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的设置便于在U型梁的端部段和中间段连接处形成竖直过渡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台座上于活动底板下方开设有通道,所述通道内设置有支撑油缸,所述支撑油缸一端与通道侧壁铰接,另一端与活动底板铰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油缸控制活动底板的打开和关闭,避免人力操作,操作更加简单、方便,施工效率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侧板和侧模之间设置有控制活动侧板打开的控制油缸,所述控制油缸一端与侧模铰接,另一端与朝向活动侧板方向弯曲的弧形杆铰接,所述弧形杆铰接在活动侧板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控制油缸控制活动侧板的打开和关闭,避免人力操作,操作更加简单、方便,施工效率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模、活动底板、侧模和活动侧板相互对接处设置有密封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外模单元的密封性,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漏浆。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沿所述侧模的长度方向于侧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螺旋支撑杆,所述螺旋支撑杆一端与侧模铰接,另一端铰接在地基或者基础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螺旋支撑杆,能够对侧模进行支撑,不但能够对侧模的位置进行固定,而且增加侧模的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沿侧模长度方向于侧模的底部设置有用于调整外模单元平整度的螺旋千斤顶,所述螺旋千斤顶沿着侧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调整外模单元的平整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沿所述侧模的长度方向于U型梁的滴水槽处固定设置有用于形成滴水槽的凸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条在U型梁脱模时,和侧模一起与U型梁分离,从而形成滴水槽,保证滴水槽外观美观、质量好,并且凸条能够重复使用,节约成本。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设置活动底板和活动侧板,只需在U型梁浇筑前,在U型梁于活动底板处预留吊装孔,从而在对U型梁进行脱模和吊装时,只需将活动侧板和活动底板打开,利用吊杆穿过吊装孔,在活动底板处对吊杆的下端设置锚头,从而对U型梁进行吊装,避免了在吊装U型梁时,需要反复的安装和拆卸侧模的问题,具有操作方便、不需拆除侧模、施工效率高的优点;2.通过设置支撑油缸和控制油缸分别控制活动底板和活动侧板的打开和关闭,避免人力操作,操作更加简单、方便,施工效率高;3.通过设置凸条,凸条在U型梁脱模时,和侧模一起与U型梁分离,从而形成滴水槽,保证滴水槽外观美观、质量好,并且凸条能够重复使用,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U型梁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模板系统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突出活动底板和多动侧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突出活动底板和活动侧板打开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突出外模单元侧面支撑结构示意图。图中,1、U型梁;11、中间段;12、端部段;13、竖直过渡面;2、外模单元;21、底模;211、活动底板;2111、第一水平板;2112、倾斜板;2113、第二水平板;2114、容纳槽;2115、倾斜面;2116、锲形面;22、侧模;221、活动侧板;222、支撑架;2221、延伸梁;2222、斜支杆;2223、支撑杆;2224、工字钢;2225、加强梁;23、避让槽;24、挡板;3、台座;31、通道;4、螺旋支撑杆;5、螺旋千斤顶;6、支撑油缸;7、控制油缸;71、弧形杆;8、凸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由于U型梁1的中部截面和端部截面的下部结构不同,将U型梁1分为中间段11和端部段12,端部段12和中间段11连接处形成有竖直过渡面13。参照图2,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包括外模单元2,外模单元2包括底模21和侧模22,底模21设置在台座3上,且底模21的两侧延伸出台座3便于与侧模22连接。侧模22沿着底模2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底模21的两侧,且与底模21通过螺栓连接,侧模22与底模21相互拼接形成横截面与U型梁1外表面形状相同的U型结构。参照图3和图4,底模21于U型梁1的中间段11和端部段12连接处开设有将底模21断开的缺口,缺口处设置有将底模21打开或者关闭的活动底板211,活动底板211一端与一侧的底模21铰接,另一端与另一侧的底模21螺栓连接。具体的,活动底板211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包括外模单元(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单元(2)包括设置在台座(3)上的底模(21)和分别设置在底模(21)两侧的侧模(22),所述底模(21)于U型梁(1)的中间段(11)和端部段(12)连接处设置将底模(21)下部打开和封闭的活动底板(211),所述活动底板(211)一端与底模(21)铰接,另一端与底模(21)螺栓连接,所述侧模(22)于设置活动底板(211)处设置有将侧模(22)打开和封闭的活动侧板(221),所述活动侧板(221)上端与侧模(22)铰接,下端与活动侧板(221)螺栓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包括外模单元(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单元(2)包括设置在台座(3)上的底模(21)和分别设置在底模(21)两侧的侧模(22),所述底模(21)于U型梁(1)的中间段(11)和端部段(12)连接处设置将底模(21)下部打开和封闭的活动底板(211),所述活动底板(211)一端与底模(21)铰接,另一端与底模(21)螺栓连接,所述侧模(22)于设置活动底板(211)处设置有将侧模(22)打开和封闭的活动侧板(221),所述活动侧板(221)上端与侧模(22)铰接,下端与活动侧板(221)螺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底板(211)远离铰接端的一侧设置有倾斜面(2115),所述底模(21)与活动底板(211)对接处设置有与倾斜面(2115)相适配的锲形面(21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底板(211)于铰接侧的两端分别开设有避让槽(23),所述活动侧板(221)上固设有用于插入避让槽(23)的挡板(24),所述挡板(24)垂直于活动侧板(2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U型梁自动开合外模,其特征在于:台座(3)上于活动底板(211)下方开设有通道(31),所述通道(31)内设置有支撑油缸(6),所述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娄志会任振江吴海炎于海亮李玲孙士鼎黄锡阳范欣荣高毅波刘智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中南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