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结构开洞与新结构接驳节点的加固结构与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4327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0
一种既有结构开洞与新结构接驳节点的加固结构与加固方法,在该加固结构中,包括在既有结构以及新结构的接驳节点之间设置L形的L型过梁,L型过梁包括有竖直段以及水平段,竖直段竖向设置,竖直段设置在既有结构顶板与新结构的顶板之间,即实现了既有结构与新结构的接驳,又承担了两侧顶板荷载产生的弯矩,有效保证结构安全。本发明专利技术不需要在既有结构顶板的底部增加较高的托梁,这样就可以增大开洞尺寸,保证建筑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也不需要设置变形缝,可以减少渗漏水的情况发生,在保证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对既有轨道线的影响更小,保证地铁安全运营,较以往施工技术方案更安全并且实用性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既有结构开洞与新结构接驳节点的加固结构与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既有结构开洞与新结构接驳节点的加固结构以及一种既有结构开洞与新结构接驳节点的加固方法。
技术介绍
国内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张,轨道交通线路逐渐成网,既有地下车站规模已不能满足日益增大的客流需求,这就需要对车站进行改造,以满足客流要求。对于地下车站的改造,一般可分为加大站厅空间以及与地块下沉广场接驳两种主流工程,无论是哪种改造施工,既有车站侧墙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大范围开洞情况,同时还会出现既有结构与新结构接驳的情况。因既有结构侧墙未在开洞位置预留梁柱结构,在开洞后,接驳部位的结构在新旧接驳节点处的受力往往难以满足设计要求,需要对此处结构进行加强加固处理。现有的开洞后结构加强加固措施主要采用如下方案:加固地基并增设变形缝(变形缝是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总称。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将新旧结构接驳节点向新结构一侧一米位置采用变形缝脱开,然后再各自设置梁柱结构。上述方案的实施,在大面积开洞施工中,会在新旧结构接驳范围内形成两排柱结构,其严重影响建筑空间,同时还降低了车站内的美观,并且变形缝、新旧结构节点会出现两道防水薄弱点,容易引起后期结构漏水。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占用空间较小的接驳结构,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既有结构开洞与新结构接驳节点的加固结构,该既有结构开洞与新结构接驳节点的加固结构包括:既有结构,所述既有结构包括既有结构顶板和侧墙,所述既有结构顶板与所述侧墙的顶端连接,所述侧墙的开洞部位形成既有结构侧墙洞口,所述既有结构顶板内设置有既有结构顶板钢筋;新结构,所述新结构包括新结构顶板,所述新结构顶板内设置有新结构顶板钢筋;L型过梁,所述L型过梁包括有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水平段连接在所述竖直段的下端,所述竖直段连接在所述既有结构与所述新结构之间,所述水平段与所述既有结构连接、用于承载所述既有结构。优选地,所述侧墙内设置有既有结构侧墙钢筋,所述既有结构侧墙钢筋与所述水平段连接。优选地,所述既有结构顶板以及所述新结构顶板分别与所述竖直段连接;所述既有结构顶板的底面与所述水平段连接。优选地,所述既有结构顶板钢筋与所述新结构顶板钢筋在所述竖直段内交错设置。优选地,所述加固结构还包括有新设结构柱,所述新设结构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新设结构柱分别设置在洞口的两端,两个所述新设结构柱的顶端均与所述L型过梁连接。优选地,所述新设结构柱的钢筋通过植筋与所述既有结构相连,且所述新设结构柱的下端内保留有既有结构侧墙钢筋,用于增强所述新设结构柱与所述侧墙连接的可靠性。优选地,位于所述新设结构柱内的所述既有结构侧墙钢筋的长度为35d至37d,其中,d为所述既有侧墙钢筋的直径。优选地,所述加固结构还包括有若干临时支撑,若干所述临时支撑有间隔的设置在所述水平段内。优选地,每个所述临时支撑包括两个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有底板、支撑管和顶板,所述支撑管设置在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之间,两个所述支撑单元中的两个所述底板之间采用单边V形坡口焊接实现对接,两个所述支撑单元中的两个所述底板的外侧下面均设置有楔块,两个所述底板之间的夹角小于180°。优选地,所述顶板上设置有若干锚栓孔,所述锚栓孔内用于设置锚栓的下端,所述锚栓的上端锚入所述既有结构顶板内。优选地,所述顶板为矩形结构,每块所述顶板上设置有四个锚栓孔,四个所述锚栓孔分别设置在所述顶板的四个角内。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既有结构开洞与新结构接驳节点的加固方法,其中,所述既有结构包括既有结构顶板和侧墙,所述既有结构顶板与所述侧墙的顶端连接,所述加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根据L型过梁的施工范围破除所述侧墙的墙体砼;步骤二、在所述侧墙的破除部位设置L型过梁,通过所述L型过梁实现既有结构与新结构之间的连接,并通过所述L型过梁对所述既有结构提供支护;步骤三、继续破除所述侧墙的墙体砼并形成所述既有结构侧墙洞口。优选地,所述步骤一的具体操作如下:步骤一a、根据L型过梁的施工范围,对所述侧墙的墙体砼采用间隔破除的方式进行破除,并形成用于设置临时支撑的支护洞口,在所述支护洞口内设置临时支撑;步骤一b、破除所述L型过梁的施工范围内的剩余墙体砼,并形成L型过梁施工洞口;所述步骤二的具体操作如下:步骤二a、在所述L型过梁施工洞口内绑扎L型过梁钢筋,所述L型过梁钢筋与所述既有结构的顶板采用植筋连接;步骤二b、浇筑L型梁砼结构,并进行L型梁与顶板间的压浆施工;所述步骤三的具体操作如下:步骤三a、在所述既有结构侧墙洞口的设计范围内对所述侧墙剩余的墙体砼进行破除,并形成所述既有结构侧墙洞口;步骤三b、在所述既有结构侧墙洞口范围内对所述临时支撑的多余部分进行切除。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一中,对墙体砼进行破除时,通过凿毛方式使得所述既有结构顶板和所述侧墙内的钢筋暴露。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一之前还包括有预设步骤:根据新设结构柱的设计位置对所述侧墙进行墙体砼破除,并形成新设结构柱施工洞口;在所述新设结构柱施工洞口中绑扎新设结构柱钢筋;浇筑新设结构柱砼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既有结构开洞与新结构接驳节点的加固结构与加固方法。在本专利技术中,具体包括在既有结构以及新结构的接驳节点之间设置L形的L型过梁,L型过梁包括有竖直段以及水平段,通过L型过梁将新结构顶板与既有结构顶板连接成整体,同时,L型过梁的水平段还能够对既有结构的开洞部位进行支撑、加固。进一步地,L型过梁中的水平段水平设置,并位于既有结构顶板的底部,用于承担既有结构顶板传递过来的剪力,从而保证在既有结构开洞后结构的稳定性。L型过梁的竖直段竖向设置,竖直段设置在既有结构顶板与新结构的顶板之间,即实现了既有结构与新结构的接驳,又承担了两侧顶板荷载产生的弯矩,有效保证结构安全。本专利技术保留部分既有结构顶板钢筋及既有结构侧墙钢筋,通过钢筋锚入L型过梁实现既有结构与L型过梁的固定连接,此方案有效地减小了连接部位的裂缝,降低使用时渗漏水的风险。同时,L型过梁与新结构顶板之间采用了同样的钢筋锚入固定方案,在实现既有结构与新结构之间连接的同时,也降低了使用时的渗漏水风险。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不需要在既有结构顶板的底部增加较高的托梁,这样就可以增大开洞尺寸,保证建筑功能,本专利技术也不需要设置变形缝,可以减少渗漏水的情况发生,在保证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对既有轨道线的影响更小,保证地铁安全运营。本专利技术能够对侧墙开洞部位安全地进行补强,保证接驳节点处的刚性连接,减少今后渗漏水的风险,增加侧墙开洞部位(洞口)的高度,更好的满足管线布置。较以往施工技术方案更安全并且实用性更强。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既有结构开洞与新结构接驳节点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既有结构,所述既有结构包括既有结构顶板和侧墙,所述既有结构顶板与所述侧墙的顶端连接,所述侧墙的开洞部位形成既有结构侧墙洞口,所述既有结构顶板内设置有既有结构顶板钢筋;/n新结构,所述新结构包括新结构顶板,所述新结构顶板内设置有新结构顶板钢筋;/nL型过梁,所述L型过梁包括有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水平段连接在所述竖直段的下端,所述竖直段连接在所述既有结构与所述新结构之间,所述水平段与所述既有结构连接、用于承载所述既有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结构开洞与新结构接驳节点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既有结构,所述既有结构包括既有结构顶板和侧墙,所述既有结构顶板与所述侧墙的顶端连接,所述侧墙的开洞部位形成既有结构侧墙洞口,所述既有结构顶板内设置有既有结构顶板钢筋;
新结构,所述新结构包括新结构顶板,所述新结构顶板内设置有新结构顶板钢筋;
L型过梁,所述L型过梁包括有竖直段和水平段,所述水平段连接在所述竖直段的下端,所述竖直段连接在所述既有结构与所述新结构之间,所述水平段与所述既有结构连接、用于承载所述既有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墙内设置有既有结构侧墙钢筋,所述既有结构侧墙钢筋与所述水平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既有结构顶板以及所述新结构顶板分别与所述竖直段连接;
所述既有结构顶板的底面与所述水平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既有结构顶板钢筋与所述新结构顶板钢筋在所述竖直段内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固结构还包括有新设结构柱,所述新设结构柱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新设结构柱分别设置在洞口的两端,两个所述新设结构柱的顶端均与所述L型过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设结构柱的钢筋通过植筋与所述既有结构相连,且所述新设结构柱的下端内保留有既有结构侧墙钢筋,用于增强所述新设结构柱与所述侧墙连接的可靠性;
优选地,位于所述新设结构柱内的所述既有结构侧墙钢筋的长度为35d至37d,其中,d为所述既有侧墙钢筋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固结构还包括有若干临时支撑,若干所述临时支撑有间隔的设置在所述水平段内,
优选地,每个所述临时支撑包括两个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有底板、支撑管和顶板,所述支撑管设置在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之间,
两个所述支撑单元中的两个所述底板之间采用单边V形坡口焊接实现对接,
两个所述支撑单元中的两个所述底板的外侧下面均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韬陈健杜林许东曹亚博有智慧刘生平郭洋洋蒲东均张冀李坤哲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