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429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包括路面拦水带,其设置于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以将路面积水进行引排;所述路面拦水带与集水井连通,集水井通过排水管与出水井连通,出水井通过横向排水管与边沟连通,路面拦水带将路面积水引排至集水井,而后经由出水井、横向排水管排至边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排水
,具体涉及一种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高等级公路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路面排水方式,根据降雨量及路面宽度,采取经内侧路面排水或设置地下排水设施排除的方案。1、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双向四车道公路,可在中分带设开口明槽方案,路面水流经内侧路面排除。2、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区,或车道超过四车道,外侧路面水宜通过地下排水系统排除。但是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经常忽略了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排水的设计,尤其是在降雨量较大的山区地带,路面水通常由超高外侧流经中分带开口由超高内侧排除。专利技术人发现,采用这种方式,超高横坡较缓或者车道数较多时,超高内侧路面内侧车道排水不畅,造成积水,引起高速行驶的车辆侧滑,存在交通隐患。还有方案中,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设置了通长的纵向集水沟,但是由于开口处因交通流转换会间歇性的行驶车辆,车辆频繁启停及转弯掉头,对设置的纵向集水沟由于负重过大造成碾压破坏,且现行的纵向集水沟与两侧路面搭接处易发生磨损,降低了搭接处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该装置可以解决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排水问题,防止开口处超高内侧路面积水,满足行车安全并同时优化和延长道路的建设效益和使用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包括路面拦水带,其设置于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以将路面积水进行引排;所述路面拦水带与集水井连通,集水井通过排水管与出水井连通,出水井通过横向排水管与边沟连通,路面拦水带将路面积水引排至集水井,而后经由出水井、横向排水管排至边沟。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路面拦水带和集水井之间设置路面缝隙式集水沟,路面积水经由路面缝隙式集水沟排至集水井。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路面缝隙式集水沟两侧均设置集水井,路面缝隙式集水沟将相邻集水井连通。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路面缝隙式集水沟底沿路线纵向设置纵坡,处于纵坡低端的集水井与出水井连通。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路面缝隙式集水沟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制成,其顶部设置开口,顶部开口与下部排水孔连通。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路面拦水带采用伸缩缝形式。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路面缝隙式集水沟外边缘、集水井和出水井外边缘之间的纵向空隙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填充。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集水井顶部设置盖板。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出水井底部一侧与横向排水管连通,横向排水管采用PVC材质制成,横向排水管外用砼包封,外露端头用镀锌铁丝网罩住,横向排水管的管底坡度不小于2%。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边沟还与急流槽连接,边沟和急流槽之间设置砼现浇段。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的拦排水系统,可以达到路面拦水目的,可以快速的将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超高高侧的路面积水进行外排,保证开口处超高内侧路面不积水,从而保证行车安全。本专利技术的拦排水系统,通过路面拦水带拦水进而外排至边沟,能避免常规的纵向集水沟因车辆频繁启停及转弯掉头等负重过大造成碾压破坏,使用寿命、排水性能均有提高。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布置图;图2是图1中Ⅰ-Ⅰ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拦排水系统平面布置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路面缝隙式集水沟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路面拦水带示意图;图中:1中央分隔带,2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3路面缝隙式集水沟,4集水井,5横向排水管,6路面拦水带,7边沟,8急流槽,9出水井,10砼现浇段。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使用。具体实施方式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本专利技术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为了方便叙述,本专利技术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解释部分:本专利技术中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连接,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含义。正如
技术介绍
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不足,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为了更好的将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超高高侧水排除,防止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超高内侧路面积水,保证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超高内侧行车安全及延长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面使用寿命,提高道路的建设效益,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该系统可同时满足结构耐久、维护养护费用低,能够保障行车安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出一种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如图1所示,公路超高路段设置多个中央分隔带1,中央分隔带之间形成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2,中央分隔带开口约2km设一处,设于路线顺直、平坦路段,具体位置可视情况调整,开口路面结构与行车道相同,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设置活动栏。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包括路面拦水带6、路面缝隙式集水沟3、集水井4和横向排水管5,在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2处的超高外侧路缘带内设置路面拦水带6,路面拦水带6与路面缝隙式集水沟3连通,路面缝隙式集水沟3的两侧或一侧设置集水井4,路面缝隙式集水沟3通过纵向排水管与集水井4连通,集水井4与出水井9连通,出水井9通过横向排水管5与边沟7连通,通过路面拦水带将路面积水排至路面缝隙式集水沟内,通过集水沟纵坡排至两侧或一侧集水井,再通过集水井、出水井设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其特征是,包括路面拦水带,其设置于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以将路面积水进行引排;所述路面拦水带与集水井连通,集水井通过排水管与出水井连通,出水井通过横向排水管与边沟连通,路面拦水带将路面积水引排至集水井,而后经由出水井、横向排水管排至边沟。/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其特征是,包括路面拦水带,其设置于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以将路面积水进行引排;所述路面拦水带与集水井连通,集水井通过排水管与出水井连通,出水井通过横向排水管与边沟连通,路面拦水带将路面积水引排至集水井,而后经由出水井、横向排水管排至边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路面拦水带和集水井之间设置路面缝隙式集水沟,路面积水经由路面缝隙式集水沟排至集水井。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路面缝隙式集水沟两侧均设置集水井,路面缝隙式集水沟将相邻集水井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路面缝隙式集水沟底沿路线纵向设置纵坡,处于纵坡低端的集水井与出水井连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高路段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路面拦排水系统,其特征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帅于坤孙玉海朱琦李本鹏翟聪李增杰张冉柳磊姜凯张凌涛冉衠刘燕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