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位地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294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10 19: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车位地锁,该汽车车位地锁,设置在车位地面上。包括长度大于汽车宽度的壳体、车位锁、推杆、X支架和升降台。所述壳体通过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升降台可上下升降的设置在壳体内。所述X支架的交叉点为可活动的轴承,所述X支架的端点均设置有轴承座。所述X支架的顶部两端的轴承座均滑动配合在升降台的底部。所述X支架的底部两端的轴承座均滑动配合在壳体的底部内壁上。该汽车车位地锁,通过设置的壳体、车位锁、推杆、X支架和升降台的配合。使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在遇到汽车的底盘被车位锁卡住时,通过将车位锁下移,使得其与汽车底盘分开,进而方便将汽车挪开。大大提高了对于汽车被车位锁卡住事故的处理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车位地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设备
,具体为一种汽车车位地锁。
技术介绍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汽车拥有量已很大,用于停车的车位已趋显紧张。有时由于车位紧张,一些专有车位也会出现被他人停车的情况。车位地锁是一种安装在地面上的机械装置,可以防止别人占位停车。如中国专利公开了“车位器”(专利号:CN200320109438.0),该专利还包括活动挡杆、底板、固定装置。上述专利能起到防止它人将车驶入车位的作用。然而上述专利可以起到防止其他车辆占用车位,但如果出现如因意外而使得该车位锁卡在车底。或者电子车位锁出现故障,在其上有车时自行抬高了车锁,导致的车辆被卡住,人员只能通过千斤顶一点一点的将汽车挪出。大大增加了这种事故的处理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车位地锁,解决了因意外使得汽车车底被车位锁卡住后解决困难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汽车车位地锁,设置在车位地面上。包括长度大于汽车宽度的壳体、车位锁、推杆、X支架和升降台。所述壳体通过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升降台可上下升降的设置在壳体内。所述X支架的交叉点为可活动的轴承,所述X支架的端点均设置有轴承座。所述X支架的顶部两端的轴承座均滑动配合在升降台的底部。所述X支架的底部两端的轴承座均滑动配合在壳体的底部内壁上。所述推杆的一端与X支架联动连接,所述车位锁设置在升降台上。所述车位锁包括主体和可调节高度的锁架。所述主体设置在升降台上,所述锁架通过螺栓与主体的转动端相连。优选的,还包括活动架、转盘、锯齿条和齿轮。所述活动架包括四个活动杆,四个活动杆相互铰接。所述推杆的一端与活动架的铰接处相连。所述齿轮位于活动架内并与壳体的底部内壁枢接。所述锯齿条设置在活动架的铰接处上。所述锯齿条与齿轮啮合,所述转盘与齿轮同轴心相连。优选的,所述X支架包括两个支撑杆,两个支撑杆的中心通过轴承相互枢接。两个支撑杆相互交叉并形成四个区域。还包括塞头,所述塞头滑动配合在X支架的左右两个区域内的支撑杆上。所述塞头与推杆相连。优选的,还包括锁箱,所述转盘设置在锁箱内,所述锁箱的开口设置有锁。优选的,还包括两个斜坡,两个斜坡分别设置在壳体的正面和背面上。优选的,还包括滑道所述滑道设置在壳体内,所述设置有锯齿条的铰接处滑动配合在滑道上,所述滑道沿锯齿条的长度方向延伸。优选的,所述锁架包括横梁和多个连接杆,多个连接杆相互可拆卸式卡接并与主体的转动端可拆卸式连接,所述横梁通过螺栓与连接杆相连(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车位地锁。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汽车车位地锁,通过设置的壳体、车位锁、推杆、X支架和升降台的配合。使得本专利技术可以在遇到汽车的底盘被车位锁卡住时,通过将车位锁下移,使得其与汽车底盘分开,进而方便将汽车挪开。大大提高了对于汽车被车位锁卡住事故的处理速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正面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顶部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图3中A处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车位锁示意图。图中:1壳体、2推杆、3活动杆、4齿轮、5活动架、6转盘、7锁箱、8主体、9锁架、10车位锁、11支撑杆、12X支架、13升降台、14塞头、15斜坡、16锯齿条、17滑道、18横梁、19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车位地锁,如图1-5所示,设置在车位地面上。包括长度大于汽车宽度的壳体1、车位锁10、推杆2、X支架12和升降台13。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在地面上,升降台13可上下升降的设置在壳体1内。X支架12的交叉点为可活动的轴承,X支架12的端点均设置有轴承座。X支架12的顶部两端的轴承座均滑动配合在升降台13的底部。X支架12的底部两端的轴承座均滑动配合在壳体1的底部内壁上。推杆2的一端与X支架12联动连接,车位锁10设置在升降台13上。车位锁10包括主体8和可调节高度的锁架9。主体8设置在升降台13上,锁架9通过螺栓与主体8的转动端相连。车位锁10上的主体8内的部件和市面上的其他车位锁一致,本专利技术的车位锁10与市面上的车位锁不同的是:其可转动的用于阻挡汽车的锁架9是拼接组成的,并不是一体成型的。市面上的车位锁有很多,如机械车位锁、共享车位锁或者遥控车位锁,但无论哪种车位锁,都有可能在其工作时,因外来车辆驾驶员的不注意或者自身电子硬件或者软件的故障,使得车位锁卡在汽车底盘下。而出现这样事故时,人员不可能在冒着划碰底盘的风险再将汽车倒出来,只能通过千斤顶慢慢的挪开汽车。大大增加了该类事故的处理难度。本专利技术可以在遇到此类事故时,通过人为使用钥匙打开;两旁的锁箱7,拧动转盘6,使得车位锁10的位置下降。让锁架9与汽车底盘分开,进而方便汽车倒出。还包括活动架5、转盘6、锯齿条16和齿轮4。活动架5包括四个活动杆3,四个活动杆3相互铰接。推杆2的一端与活动架5的铰接处相连。齿轮4位于活动架5内并与壳体1的底部内壁枢接。锯齿条16设置在活动架5的铰接处上。锯齿条16与齿轮4啮合,转盘6与齿轮4同轴心相连。通过设置的活动架5、转盘6、锯齿条16和齿轮4的配合,在通过改变活动架5的形状,使得推杆2实现左右移动的运动。而且利用齿轮4与锯齿条16的啮合,使得在齿轮4转动时,带动锯齿条16移动进而改变活动架5的形状。方便人员对升降台13的高度控制。X支架12包括两个支撑杆11,两个支撑杆11的中心通过轴承相互枢接。两个支撑杆11相互交叉并形成四个区域。还包括塞头14,塞头14滑动配合在X支架12的左右两个区域内的支撑杆11上。塞头14与推杆2相连。由于X支架12的可变形性,在对挤压X支架12的两侧时,会使得X支架12形变间接提高了X支架12的顶部到底部的距离,起到升降作用。而且塞头14滑动配合在X支架12上,有效防止出现脱离X支架12的现象。还包括锁箱7,转盘6设置在锁箱7内,锁箱7的开口设置有锁。通过设置的锁箱7并带有锁,人员可以在出现事故时将它打开,平时锁死即可。还包括两个斜坡15,两个斜坡15分别设置在壳体1的正面和背面上。通过设置的斜坡15,是为了方便汽车轮胎的攀爬和滚动。还包括滑道17滑道17设置在壳体1内,设置有锯齿条16的铰接处滑动配合在滑道17上,滑道17沿锯齿条16的长度方向延伸。锁架9包括横梁18和多个连接杆19,多个连接杆19相互可拆卸式卡接并与主体8的转动端可拆卸式连接,横梁18通过螺栓与连接杆19相连。通过设置的横梁18和多个连接杆19,人员可以根据自己汽车的底盘高度进而对车位锁10上的锁架9的高度进行调节,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当升降台13升到最高处时,锁架9的顶部比汽车底盘的位置要高,当升降台13下降到最低处时,锁架9的顶部比汽车底盘位置低。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在车位地面上。接着通过螺栓将主体8固定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车位地锁,设置在车位地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长度大于汽车宽度的壳体(1)、车位锁(10)、推杆(2)、X支架(12)和升降台(13),所述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升降台(13)可上下升降的设置在壳体(1)内,所述X支架(12)的交叉点为可活动的轴承,所述X支架(12)的端点均设置有轴承座,所述X支架(12)的顶部两端的轴承座均滑动配合在升降台(13)的底部,所述X支架(12)的底部两端的轴承座均滑动配合在壳体(1)的底部内壁上,所述推杆(2)的一端与X支架(12)联动连接,所述车位锁(10)设置在升降台(13)上,所述车位锁(10)包括主体(8)和可调节高度的锁架(9),所述主体(8)设置在升降台(13)上,所述锁架(9)通过螺栓与主体(8)的转动端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位地锁,设置在车位地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长度大于汽车宽度的壳体(1)、车位锁(10)、推杆(2)、X支架(12)和升降台(13),所述壳体(1)通过螺栓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升降台(13)可上下升降的设置在壳体(1)内,所述X支架(12)的交叉点为可活动的轴承,所述X支架(12)的端点均设置有轴承座,所述X支架(12)的顶部两端的轴承座均滑动配合在升降台(13)的底部,所述X支架(12)的底部两端的轴承座均滑动配合在壳体(1)的底部内壁上,所述推杆(2)的一端与X支架(12)联动连接,所述车位锁(10)设置在升降台(13)上,所述车位锁(10)包括主体(8)和可调节高度的锁架(9),所述主体(8)设置在升降台(13)上,所述锁架(9)通过螺栓与主体(8)的转动端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位地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动架(5)、转盘(6)、锯齿条(16)和齿轮(4),所述活动架(5)包括四个活动杆(3),四个活动杆(3)相互铰接,所述推杆(2)的一端与活动架(5)的铰接处相连,所述齿轮(4)位于活动架(5)内并与壳体(1)的底部内壁枢接,所述锯齿条(16)设置在活动架(5)的铰接处上,所述锯齿条(16)与齿轮(4)啮合,所述转盘(6)与齿轮(4)同轴心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二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