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位锁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电动车位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底座、机芯、摇臂,机芯配有转轴,转轴上穿套有摇臂,摇臂呈U字型,转轴两端分别固定有固定座,固定座连接有轴联器,轴联器与摇臂的末端固定;当车位锁的摇臂受到外力冲撞后,外力通过轴联器、固定座而分解,所以外力不会直接作用于转轴,外力太大时,轴联器会先与固定座分离,从而最大的程度上保护机芯不受损伤,如果更换轴联器、摇臂,成本较低。
Electric lo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车位锁
本技术涉及车位锁
,特指一种电动车位锁。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车位锁,当车位锁呈上锁状态时,摇臂竖起,但是,如果此时汽车仍然冲撞过来,就会撞坏摇臂,并且,使摇臂拉动转轴,进而使机芯一起被外力损坏,维修时需要对机芯、转轴、摇臂一起更换,成本较高。因此,基于上述现有的车位锁的缺陷,需要对现有的车位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车位锁,该电动车位锁解决了现有的电动车位锁所存在的:撞坏摇臂会同时损坏转轴、机芯,机芯、转轴、摇臂一起更换成本较高等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电动车位锁,包括底座、机芯、摇臂,机芯配有转轴,转轴上穿套有摇臂,摇臂呈U字型,转轴两端分别固定有固定座,固定座连接有轴联器,轴联器与摇臂的末端固定。具体的,所述的轴联器上固定有下感应板,摇臂上固定有上感应板,下感应板与上感应板接触,下感应板、上感应板分别连接控制电路板。更具体的,所述的轴联器具有两个拐角,轴联器整体截面呈Z字型,固定座与轴联器的一个拐角固定配合,轴联器的另一个拐角与摇臂的末端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的摇臂的末端开设有上感应板固定位,上感应板包括有竖直部、上固定部,上固定部锁紧于上感应板固定位。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轴联器的一个拐角的侧面具有下感应板固定位,下感应板包括水平安装部、弯折部,水平安装部锁紧于轴联器,下感应板的弯折部与上感应板的竖直部接触。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上感应板固定位开设于摇臂的上端面,竖直部紧贴摇臂的端面。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上感应板的竖直部紧贴拐角的侧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车位锁的摇臂受到外力冲撞后,外力通过轴联器、固定座而分解,所以外力不会直接作用于转轴,外力太大时,轴联器会先与固定座分离,从而最大的程度上保护机芯不受损伤,如果更换轴联器、摇臂,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上锁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开锁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轴联器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感应板配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齿轮箱组装示意图。图7为图6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见图1——图7,本技术电动车位锁包括:底座1、电池盒2、机芯3、摇臂4、收合槽5、前撑柱6、轴联器7、后撑柱8、转轴9、固定座10、拐角11、下感应板12、上感应板13、下感应板固定位14、上感应板固定位15、水平安装部16、弯折部17、竖直部18、上固定部19、下平台20、齿轮箱21、蜗杆电机22、开锁控制开关23、开锁控制压板24、上锁控制开关25、上锁控制压板26。本技术包括有底座1、电池盒2、机芯3、摇臂4、控制电路板,电池盒2位于底座1的后部,机芯3位于底座1的中部,底座1上成型有收合槽5,机芯3配有转轴9,转轴9上穿套有摇臂4,摇臂4呈U字型,摇臂4可以活动收合于收合槽5内。本技术的收合槽5的前部具有前撑柱6,前撑柱6可以支撑摇臂4的前部。本技术的转轴9两端固定有固定座10,固定座10连接有轴联器7,轴联器7具有两个拐角11,轴联器7整体截面呈Z字型,固定座10与轴联器7的一个拐角11固定配合,轴联器7的另一个拐角11与摇臂4的末端固定。本技术的轴联器7上固定有下感应板12,摇臂4上固定有上感应板13,下感应板12与上感应板13接触,下感应板12、上感应板13分别与控制电路板连接。当车位锁的摇臂4受到外力冲撞后,由于轴联器7、固定座10的装配关系,所以外力不会直接作用于转轴9,外力太大时,轴联器7会先与固定座10分离,从而最大的程度上保护机芯不受损伤。当摇臂4被撞后,下感应板12、上感应板13就会断开接触,并提供信号给控制电路板,电路再通过通信向云端返馈车位锁的状态,从而做出后续的工作指示。本技术的轴联器7作为易损件容易更换,成本低。本技术的收合槽5的后部具有后撑柱8,后撑柱8可以支撑摇臂4的轴联器7。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摇臂4的末端开设有上感应板固定位15,上感应板13包括有竖直部18、上固定部19,上固定部19锁紧于上感应板固定位15。上感应板固定位15开设于摇臂4的上端面,竖直部18紧贴摇臂4的端面。本技术的轴联器7的一个拐角11的下平台20具有定位块、侧面具有下感应板固定位14,定位块可以与摇臂4配合定位,下感应板12包括水平安装部16、弯折部17,水平安装部16锁紧于轴联器7。上感应板13的竖直部18紧贴拐角11的侧面。如图5所示,本技术的下感应板12的弯折部17与上感应板13的竖直部18接触。本技术的下感应板12、上感应板13接触并连接到控制电路板,下感应板12、上感应板13形成的感应反馈电路是常用电路,在此不作赘述。本技术的机芯3包括有转轴9、齿轮箱21、蜗杆电机22,蜗杆电机22驱动有蜗杆,齿轮箱21内设置有齿轮组,蜗杆、齿轮、转轴9的配合在此不作赘述。本技术的齿轮箱21的外侧配有开锁控制开关23,转轴9上固定有开锁控制压板24,开锁控制压板24与开锁控制开关23活动配合。本技术的开锁控制开关23的按键朝上,开锁控制压板24活动位于开锁控制开关23的按键上方及侧面。本技术的齿轮箱21的外侧配有上锁控制开关25,转轴9上固定有上锁控制压板26,上锁控制压板26与上锁控制开关25活动配合。本技术的上锁控制开关25的按键朝下,上锁控制压板26活动位于上锁控制开关25的按键下方和侧面。本技术的开锁和上锁的两个状态各由一个开关来控制,开锁控制开关23、上锁控制开关25分别连接控制电路板,这个控制电路的具体连接在此不作赘述。本技术使用效果更好。当然,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限制本技术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动车位锁,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机芯、摇臂,机芯配有转轴,转轴上穿套有摇臂,摇臂呈U字型,转轴两端分别固定有固定座,固定座连接有轴联器,轴联器与摇臂的末端固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动车位锁,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机芯、摇臂,机芯配有转轴,转轴上穿套有摇臂,摇臂呈U字型,转轴两端分别固定有固定座,固定座连接有轴联器,轴联器与摇臂的末端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位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联器上固定有下感应板,摇臂上固定有上感应板,下感应板与上感应板接触,下感应板、上感应板分别连接控制电路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位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联器具有两个拐角,轴联器整体截面呈Z字型,固定座与轴联器的一个拐角固定配合,轴联器的另一个拐角与摇臂的末端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卫国,陈凯,黄振海,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嘟嘟有位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