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燃炉旋风燃烬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4107 阅读:3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层燃炉旋风燃烬室,设置在炉膛后部的高温区,由水循环回路和烟气旋转进出回路组成,其特征是烟气进入旋转回路后,由于旋转的离心力作用,抛去其夹带的粗大颗粒,使较小颗粒软化燃烬,提高了烟气流速,延长了烟气在燃烬室的滞留时间,从而实现了强化燃烧与传热的目的,应用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锅炉热效率60%以上,降低了煤耗,烟尘排放浓度和林格曼黑度,使其符合国家环境保护区标准,应用此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会降低锅炉寿命,并可缩小锅炉体积,达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目的。(*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锅炉燃烧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层燃锅炉的燃烬,消烟除尘装置。目前国内的层燃锅炉燃烬室装置,大都是盒式结构,这种结构烟气流速低,高温烟气和可燃性气体不能有效混合,烟气中夹带的碳粒无法燃烬,其较大颗粒由于重力落下,较小颗粒焦化变硬,直接冲刷水管受热面及炉墙,然后排出室外,从而造成锅炉热效率低下,锅炉寿命降低,烟尘排放浓度高冒黑烟而污染环境。许多科技人员就此开展研究,提出各种方案。有的用扩大受热面以提高传热效率,造成锅炉体积增大,钢耗增加,而且无法降低烟尘排放浓度;国外有人从提高烟气速度入手,收到了明显效果,但仅用于纯工业炉窑和沸腾锅炉。本技术的目的是应用提高锅炉烟气速度原理,设计一种利用强化传热提高锅炉热效率而不降低锅炉寿命,烟气高速回转使碳粒进一步燃烬而降低烟尘排放浓度的层燃锅炉旋风燃烬室装置。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层燃炉旋风燃烬室主要由炉膛出口窗,后拱管墙,后棚管墙(或后墙)组成,设置在燃烧室后部的高温区,其特征是“L”形后拱管,曲线形后棚管(或对流管)与后集箱,上集箱(或上锅筒)连接,形成封闭的水循环回路,在“L”形后拱管,后棚管(或后墙)上敷设耐火层,在燃烧室和对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层燃炉旋风燃烬室,主要由炉膛出入口,后拱管墙,后棚管墙或后墙构成,设置在燃烧室后部的高温区,其特征是“L”形后拱管,曲线形后棚管或对流管,与后集箱,上集箱或上锅筒连接,形成水的循环回路,在“L”形后拱管,后棚管或后对流管上砌敷耐火层,在燃烧室和对流管室中间的隔墙上,上述水循环回路的中部砌有圆形出烟口,构成烟气旋转进出回路,在对流管室一侧,圆形出烟口的下方设置沉降室,沉降室下方装有除灰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邦华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天山锅炉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65[中国|新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