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迷宫式烧结机台车,是由烧结机台车体、车体上拦板、车体下拦板、Z形平面凹形槽体、连接棒组成,其特征在于:车体上拦板(2)、车体下拦板(3)及机台车体(1)上下连接,通过螺丝紧固,各烧结机台车之间的接触面为Z型迷宫式结构,采用立面、平面、多面组合的Z型迷宫组合形式接触,在Z形立面上加工成凹形槽体(4),在凹形槽体(4)上镶嵌了高强度、耐磨、耐高温弹性体为连接棒(5),台车体之间形成Z型迷宫平行咬合接触。(*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冶炼烧结矿生产中的专用生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迷宫式烧结机台车。
技术介绍
自我国使用带式烧结机五十年来,烧结机台车之间由于是单平面接触,存在接触面小、密封效果不好的问题,特别是台车使用时间较长、设备陈旧老化磨损严重,造成烧结机后台车接触面漏风的问题,据有关部门资料报道,烧结机系统漏风率达50~60%,个别企业的烧结机系统漏风率达70%左右,至今烧结机台车接触面漏风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善的技术方法解决该问题。一些烧结厂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采取在台车端加钢板,用螺丝固定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有用台车端部补焊、打平的方法;另外还有台车尺寸不足割滑板端部的方法。上述方法都没能很好的解决台车端利用面漏风的问题,而且上述各种方法没有准确的加工标准,存在操作、维修困难、维修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迷宫式烧结机台车,解决了带式烧结机台车接触面漏风的问题,对提高烧结矿的质量、提高烧结矿的产量、降低烧结矿的各项综合能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技术迷宫式烧结机台车内容简述本技术迷宫式烧结机台车,是由烧结机台车体、车体上拦板、车体下拦板、Z形平面凹形槽体、连接棒组成,其特征在于车体上拦板、车体下拦板及机台车体上下连接,通过螺丝紧固,各烧结机台车之间的接触面为Z型迷宫式结构,采用立面、平面、多面组合的Z型迷宫组合形式接触,在Z形立面上加工成凹形槽体,在凹形槽体上镶嵌了高强度、耐磨、耐高温弹性体为连接棒,台车体之间形成Z型迷宫平行咬合接触。本技术迷宫式烧结机台车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解决了以往烧结机台车接触面存在的漏风问题,由于烧结机台车车体之间的接触面为Z型迷宫式结构,采用立面、平面、多面组合的Z型迷宫组合形式接触,增加了接触面的密封面积,具有良好的堵漏风效果。烧结机台车在生产运行平稳情况下,台车体之间形成Z型迷宫平行咬合接触,可防止台车体错位,改善了设备的管理条件。在Z型立面上镶嵌了高强度、耐磨、耐高温弹性体,克服了台车体在运行中由于碰撞、磨损造成台车体尺寸不足,出现缝隙漏风的现象,延长了台车体的使用寿命。由于漏风率下降,大大提高了烧结矿的质量及成品率、提高烧结矿的产量、降低烧结矿的各项综合能耗。本技术具有加工方便、维修便利、缩短维修时间、降低维修成本、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迷宫式烧结机台车结构示意图图2为Z形平面凹形槽体与连接棒截面图图中1为烧结机台车体、2为车体上拦板、3为车体下拦板、4为Z形平面凹形槽体、5为连接棒。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迷宫式烧结机台车是这样实现的,见图1,以下结合附图作具体说明,迷宫式烧结机台车,是由烧结机台车体1、车体上拦板2、车体下拦板3、Z形平面凹形槽体4、连接棒5组成,其特征在于车体上拦板(2)、车体下拦板(3)及机台车体(1)上下连接,通过螺丝紧固,各烧结机台车之间的接触面为Z型迷宫式结构,采用立面、平面、多面组合的Z型迷宫组合形式接触,在Z形立面上加工成凹形槽体(4),在凹形槽体(4)上镶嵌了高强度、耐磨、耐高温弹性体为连接棒(5),台车体之间形成Z型迷宫平行咬合接触。权利要求1.一种迷宫式烧结机台车,是由烧结机台车体、车体上拦板、车体下拦板、Z形平面凹形槽体、连接棒组成,其特征在于车体上拦板(2)、车体下拦板(3)及机台车体(1)上下连接,通过螺丝紧固,各烧结机台车之间的接触面为Z型迷宫式结构,采用立面、平面、多面组合的Z型迷宫组合形式接触,在Z形立面上加工成凹形槽体(4),在凹形槽体(4)上镶嵌了高强度、耐磨、耐高温弹性体为连接棒(5),台车体之间形成Z型迷宫平行咬合接触。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一种冶炼烧结矿生产中的专用生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迷宫式烧结机台车。其特征在于车体上拦板、车体下拦板及机台车体上下连接,通过螺丝紧固,各烧结机台车之间的接触面为Z型迷宫式结构,采用立面、平面、多面组合的Z型迷宫组合形式接触,在Z形立面上加工成凹形槽体,在凹形槽体上镶嵌了高强度、耐磨、耐高温弹性体为连接棒,台车体之间形成Z型迷宫平行咬合接触。本技术解决了以往烧结机台车接触面存在的漏风问题,具有良好的堵漏风效果,延长了台车体的使用寿命,提高烧结矿的质量、成品率及产量、降低了各项综合能耗。本技术具有加工、维修方便、缩短维修时间、降低维修成本、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的特点。文档编号F27D3/06GK2596300SQ0229219公开日2003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30日专利技术者王喜彬 申请人:王喜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喜彬,
申请(专利权)人:王喜彬,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