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2562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1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包括电源、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压控振荡芯片、变容二极管组、LC谐振电路及增益控制电路,所述压控振荡芯片的第四引脚与增益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变容二极管组的负极与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容二极管组的正极与LC谐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LC谐振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于压控振荡芯片的第五引脚、第六引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LC谐振电路与变容二极管组连接,使振荡器的输出频率随加在变容二极管组上的电压大小改变而改变,同时,变容二极管组的输入信号电平变化时,可以在输出频率不同的情况下自动调整输出电压的幅值并使其稳定,以得到稳定的输出频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
本技术涉及振荡器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LC振荡器,是指用电感L、第一电容C组成选频网络的振荡电路,用于产生高频正弦波信号,常见的LC振荡电路有变压器反馈式LC振荡电路,电感三点式LC振荡电路和第一电容三点式LC振荡电路。采用互感耦合振荡器形式的LC振荡器在调整反馈时,基本上不影响振荡频率。但由于分布第一电容的存在,在频率较高时,难以做出稳定性高的变压器,而且灵活性较差;而采用电感三点式振荡的LC振荡器由于反馈信号取自电感两端压降,而电感对高次谐波呈高阻抗,所以很难抑制高次谐波的反馈,因此振荡器输出信号中的高次谐波成分较大,信号波形较差。由于常见的LC振荡器基本上都采用手动调谐或者电压合成调谐。手动调谐难以实现一些智能,而且由于频率的稳定度取决于LC振荡器,而LC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较低,导致振荡本振频率漂移严重,性能不够稳定。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路结构简单,可在输出频率不同的情况下自动调整输出电压的幅值,并使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包括电源、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压控振荡芯片、变容二极管组、LC谐振电路及增益控制电路,所述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压控振荡芯片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连接,所述压控振荡芯片的第四引脚与增益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变容二极管组的负极与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容二极管组的正极与LC谐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LC谐振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于压控振荡芯片的第五引脚、第六引脚连接,所述压控振荡芯片的第七引脚与电压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压控振荡芯片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及第六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及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增益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LC谐振电路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中,所述LC谐振电路包括一电感及一第一电容,所述电感的第一端分别与变容二极管组的正极、压控振荡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分别与变容二极管组的负极、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感的第二端及压控振荡芯片的第六引脚连接。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中,所述增益控制电路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第一场效管及半波整流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第一场效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场效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场效管的栅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半波整流桥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半波整流桥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半波整流桥的第三端分别与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及压控振荡芯片的第四引脚连接。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中,所述变容二极管组采用两个变容二极管并联而成。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中,所述电源为+5V电压。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LC谐振电路与变容二极管组连接,使振荡器的输出频率随加在变容二极管组上的电压大小改变而改变,同时,变容二极管组的输入信号电平变化时,通过增益控制电路改变增益的方式维持输出信号电平基本不变,如此,可以在输出频率不同的情况下自动调整输出电压的幅值并使其稳定,以得到稳定的输出频率;整体电路结构简单,输出电压及频率稳定,可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图;图2为本技术的增益控制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的压控振荡芯片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包括电源P、电压输入端Vin、电压输出端Vout、压控振荡芯片UO、变容二极管组3、LC谐振电路1及增益控制电路2,所述电源P的输出端分别与压控振荡芯片UO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连接,所述压控振荡芯片U0的第四引脚与增益控制电路2连接,所述变容二极管组3的负极与电压输入端Vin连接,所述变容二极管组3的正极与LC谐振电路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LC谐振电路1的输出端分别于压控振荡芯片U0的第五引脚、第六引脚连接,所述压控振荡芯片U0的第七引脚与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本实施例中,压控振荡芯片U0与LC谐振电路1连接形成回路,且LC谐振电路1与变容二极管组3连接,使得振荡器的输出频率随加在变容二极管组3上的电压大小改变而改变。同时,压控振荡芯片U0的第四引脚与增益控制电路2连接,可将电压输入端Vin的信号反馈到该引脚并自动调整输出电压端Vout的电压幅值,保证电压的输出稳定性。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压控振荡芯片UO包括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第四三极管Q4、第五三极管Q5及第六三极管Q6,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源P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所述电源P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及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LC谐振电路1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与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增益控制电路2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与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Q5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LC谐振电路1连接。本实施例中,压控振荡芯片U0与LC谐振电路1连接组成正反馈的正弦振荡电路。具体的,当电压输入端Vin的电压高于1V时,变容二极管组3反偏,电压为负,使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电压减小,集电极的电压增大,这样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当电压差减小,电压放大倍数减小,使得电压输出端Vout的输出电压也减小,并稳定在1V±0.1V。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所述LC谐振电路1包括一电感L及一第一电容C1,所述电感L的第一端分别与变容二极管组3的正极、压控振荡芯片U0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电压输入端Vin分别与变容二极管组3的负极、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并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感L的第二端及压控振荡芯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压控振荡芯片、变容二极管组、LC谐振电路及增益控制电路,所述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压控振荡芯片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连接,所述压控振荡芯片的第四引脚与增益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变容二极管组的负极与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容二极管组的正极与LC谐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LC谐振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于压控振荡芯片的第五引脚、第六引脚连接,所述压控振荡芯片的第七引脚与电压输出端连接;/n其中,所述压控振荡芯片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及第六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及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增益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LC谐振电路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频率输出稳定的LC振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电压输入端、电压输出端、压控振荡芯片、变容二极管组、LC谐振电路及增益控制电路,所述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压控振荡芯片的第二引脚、第三引脚连接,所述压控振荡芯片的第四引脚与增益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变容二极管组的负极与电压输入端连接,所述变容二极管组的正极与LC谐振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LC谐振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于压控振荡芯片的第五引脚、第六引脚连接,所述压控振荡芯片的第七引脚与电压输出端连接;
其中,所述压控振荡芯片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及第六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及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增益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与LC谐振电路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奥宇达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