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1716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8 0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结构,包括壳体、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输入轴、与所述输入轴传动的齿轮副、与所述齿轮副传动的单向离合器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油泵、与所述油泵固定的油泵电机、油泵驱动轴;所述油泵驱动轴穿过所述油泵且一端与所述油泵电机联接,另一端与所述单向离合器组件联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单向离合器组件可实现机械动力和电驱动力分别独立驱动油泵,且工作模式多样化,可以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动力源。可适用于混动动力变速箱和传统自动变速箱,适用范围广,仅使用一个油泵,可有效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结构
本技术涉及变速箱,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结构。
技术介绍
在汽车变速箱中,尤其是混合动力变速箱,都设计了双油泵系统,即机械驱动油泵系统和电机驱动油泵系统,其中电动油泵可以满足整车纯电动工况和混动工况的液压系统控制及齿轮、轴承、离合器的冷却润滑需求;但是机械油泵一般由发动机驱动,所以只能在混动工况下工作。并且一般情况下,为了实现双油泵系统,变速箱需要设计开发两个油泵;其次,变速箱的液压系统和壳体上油道的设计也会相对复杂;另外,双油泵的工作模式也会复杂一些。目前还没有一种只采用一个油泵而实现机械驱动和电机驱动双动力源的油泵驱动结构。基于以上考虑,在满足变速箱所有工况及变速箱各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降低硬件成本和控制难度,亟需设计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较低,可适用于传动汽车自动变速箱、混合动力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系统结构。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输入轴、与所述输入轴传动的齿轮副、与所述齿轮副传动的单向离合器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油泵、与所述油泵固定的油泵电机、油泵驱动轴;所述油泵驱动轴穿过所述油泵且一端与所述油泵电机联接,另一端与所述单向离合器组件联接。优选地,所述的齿轮副包括主动轮和惰轮,所述的主动轮与所述的输入轴同轴固定,所述的惰轮转动设置所述壳体上,所述的惰轮与所述的主动轮啮合。优选地,所述的单向离合器组件包括外圈齿轮、内圈棘轮、滚动件和弹性件;所述的内圈棘轮与所述油泵驱动轴同轴固定,所述的外圈齿轮支撑在所述的内圈棘轮上,所述的外圈齿轮与所述齿轮副传动;所述的滚动件的设置在所述的内圈棘轮和所述的外圈齿轮之间,所述的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内圈棘轮上,另一端抵接所述滚动件,在所述滚动件和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外圈齿轮和所述内圈棘轮可单向同步转动或者相对转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油泵电机通过所述油泵驱动轴驱动所述内圈棘轮转动时,所述外圈齿轮和所述内圈棘轮相对转动;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齿轮副驱动所述外圈齿轮转动时,所述外圈齿轮和所述内圈棘轮单向同步转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外圈齿轮通过轴承支撑在所述内圈棘轮的外周。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圈棘轮的外周具有相连的凹面和凸面,所述滚动件活动设置在所述凹面处,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内圈棘轮上,另一端抵接所述滚动件并使所述滚动件具有远离所述凹面而靠近所述凸面的运动趋势。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内圈棘轮在所述凹面远离所述凸面的一端设有抵挡部,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抵挡部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滚动件为滚柱,所述弹性件为弹簧。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滚动件还可以是滚珠。优选地,所述的内圈棘轮过盈压装在所述油泵驱动轴上。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壳体是固定件;所述输入轴由轴承支撑在壳体上;所述的油泵电机与油泵通过螺栓连接,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上;所述的驱动轴穿过油泵与油泵电机通过花键配合。所述的齿轮副包括齿轮形式的主动轮和惰轮,所述的主动轮过盈压装在输入轴上,所述的惰轮由轴承支撑在壳体上,所述的惰轮与主动轮啮合,所述的齿轮副用于传递机械动力。在单向离合器组件中,所述的外圈齿轮通过轴承支撑在所述的内圈棘轮上,所述的外圈齿轮与惰轮啮合,所述的内圈棘轮过盈压在油泵驱动轴上,所述的内圈可实现自由转动、超越转动。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结构,双动力源分为机械驱动和电机驱动两种,其中机械动力从输入轴输入,通过齿轮副传递到变速箱的油泵驱动轴,实现油泵功能;另外电驱动力从油泵电机输入,直接传递到变速箱的油泵驱动轴,实现油泵功能。本技术可实现机械动力和电驱动力分别独立驱动油泵,且工作模式多样化,可以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动力源。可适用于混动动力变速箱和传统自动变速箱,适用范围广,仅使用一个油泵,可有效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结构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结构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单向离合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不作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性说明。如图1至3所示,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结构,主要包括壳体1、轴承2、输入轴3、主动轮4、惰轮5、轴承6、单向离合器组件7、油泵驱动轴8、衬套9、油泵10、螺栓11、油泵电机12、油泵电机轴13、螺栓14等。所述的壳体1为固定件;所述输入轴3由轴承2支撑在壳体1上。所述主动轮4过盈压装在输入轴3上;所述惰轮5由轴承6支撑在壳体1上,并与主动轮4啮合,主动轮4和惰轮5构成齿轮副。所述油泵驱动轴8通过衬套9支撑在油泵9中;油泵电机轴8穿过所述油泵9并且油泵电机轴8的一端与油泵电机轴13联接,单向离合器组件7装配在油泵驱动轴8远离油泵电机12的另一端上。所述油泵9通过螺栓11固定在壳体1上;所述油泵电机轴13设置在油泵电机12上;所述油泵电机轴13与油泵驱动轴8通过花键刚性连接;所述油泵电机13通过螺栓14与油泵9固定。所述单向离合器组件7,主要包含外圈齿轮71、内圈棘轮72、滚柱73、弹簧74、轴承75。内圈棘轮72过盈压装在油泵驱动轴8上;外圈齿轮71由轴承75支撑在内圈棘轮72上,并与惰轮5啮合;滚柱73在外圈齿轮71和内圈棘轮72之间,由弹簧74支撑。具体地,所述的弹簧74的一端固定在内圈棘轮72上,另一端抵接滚柱73,在滚柱73和弹簧74的作用下,外圈齿轮71和内圈棘轮72可单向同步转动或者相对转动。本实施例中,油泵电机12通过所述油泵驱动轴13驱动内圈棘轮72(正视图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外圈齿轮71和内圈棘轮72相对转动,此时内圈棘轮72转动,而外圈齿轮71不转动,此时油泵电机12驱动油泵19工作,即电动模式。输入轴3通过所述齿轮副驱动外圈齿轮71转动时,外圈齿轮71和内圈棘轮72单向同步转动,内圈棘轮72通过油泵驱动轴8和衬套9驱动油泵10工作,而油泵电机轴13空转,即机械模式。本实施例中,内圈棘轮72的外周具有相连的凹面721和凸面722,滚柱73活动设置在凹面721处,弹簧74的一端固定在内圈棘轮72上,另一端抵接滚柱73并使滚柱73具有远离凹面721而靠近凸面722的运动趋势。凹面721与外圈齿轮7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大于凸面722与外圈齿轮72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因此,当内圈棘轮72沿正视图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滚柱73可在凹面721中自由转动,弹簧74受到一定的压缩,外圈齿轮71并不随之转动,此时单向离合器组件7中的外圈齿轮71和内圈棘轮72处于相对转动的状态。而当外圈齿轮7沿正视图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滚柱73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输入轴、与所述输入轴传动的齿轮副、与所述齿轮副传动的单向离合器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油泵、与所述油泵固定的油泵电机、油泵驱动轴;所述油泵驱动轴穿过所述油泵且一端与所述油泵电机联接,另一端与所述单向离合器组件联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输入轴、与所述输入轴传动的齿轮副、与所述齿轮副传动的单向离合器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油泵、与所述油泵固定的油泵电机、油泵驱动轴;所述油泵驱动轴穿过所述油泵且一端与所述油泵电机联接,另一端与所述单向离合器组件联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副包括主动轮和惰轮,所述的主动轮与所述的输入轴同轴固定,所述的惰轮转动设置所述壳体上,所述的惰轮与所述的主动轮啮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驱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离合器组件包括外圈齿轮、内圈棘轮、滚动件和弹性件;所述的内圈棘轮与所述油泵驱动轴同轴固定,所述的外圈齿轮支撑在所述的内圈棘轮上,所述的外圈齿轮与所述齿轮副传动;所述的滚动件的设置在所述的内圈棘轮和所述的外圈齿轮之间,所述的弹性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内圈棘轮上,另一端抵接所述滚动件,在所述滚动件和所述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外圈齿轮和所述内圈棘轮可单向同步转动或者相对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变速箱的双动力源油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亚伟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明恒混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