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电桩及其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导热腔体,导热腔体的一端开口对应充电桩的工作模组设置;设置于导热腔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一温差电器件,每个第一温差电器件的两端分设于导热腔体内外;电池,电池与每个第一温差电器件相连,其中,第一温差电器件将导热腔体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以对电池进行充电,或者,电池为第一温差电器件供电以通过制冷加快导热腔体的散热或通过制热对导热腔体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使充电桩中的元器件在较佳的温度下工作,从而保障充电桩运行的稳定性、效率,提高充电桩的寿命和安全性,而且能够实现能源回收,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桩及其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充电桩
,具体涉及一种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和一种充电桩。
技术介绍
充电桩有直流快充、交流慢充两种,为了提高用户充电体验,缩短充电时间,充电桩大多采用高电压,大电流的快充模式,在该模式下充电桩中的电感模块、电源模块等元件会产生大量的热。当前的散热方式主要有自然冷却、强制风冷、液冷、空调,受限于体积、成本、可靠性等因素,目前充电桩大多采用的是强制风冷方式。目前强制风冷的散热方式均是将热量导出排放到周边,没有回收利用。统计显示,直流充电桩一般有95%的能源利用率,5%的能源以废热的形式排放,废热的排放会进一步造成温升,加速元器件的老化,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及其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不仅能够使充电桩中的元器件在较佳的温度下工作,从而保障充电桩运行的稳定性、效率,提高充电桩的寿命和安全性,而且能够实现能源回收,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包括:导热腔体,所述导热腔体的一端开口对应所述充电桩的工作模组设置;设置于所述导热腔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一温差电器件,每个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的两端分设于所述导热腔体内外;电池,所述电池与每个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相连,其中,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将所述导热腔体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以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或者,所述电池为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供电以通过制冷加快所述导热腔体的散热或通过制热对所述导热腔体进行加热。所述的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工作模组上的第二温差电器件,所述第二温差电器件与所述电池相连,其中,所述第二温差电器件将所述工作模组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以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或者,所述电池为所述第二温差电器件供电以通过制冷加快所述工作模组的散热或通过制热对所述工作模组进行加热。设置于所述导热腔体内的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的一端贴设于所述导热腔体的内表面,设置于所述导热腔体外的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的一端与所述导热腔体的外表面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所述的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导热腔体内的记忆合金发电模块,所述记忆合金发电模块与所述电池相连,所述记忆合金发电模块根据所述导热腔体内的温度变化发生形变,并将形变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以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所述导热腔体为筒状。所述导热腔体由多个筒状的子腔体串联构成,每个所述子腔体上均设置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每个所述子腔体内均设置有所述记忆合金发电模块。一种充电桩,包括上述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对应充电桩的工作模组设置导热腔体,并在导热腔体上设置温差电器件,以及将温差电器件连接到电池,既能够将导热腔体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以对电池进行充电,又能够为第一温差电器件供电以通过制冷加快导热腔体的散热,还能够为第一温差电器件供电以通过制热对导热腔体进行加热,由此,不仅能够使充电桩中的元器件在较佳的温度下工作,从而保障充电桩运行的稳定性、效率,提高充电桩的寿命和安全性,而且能够实现能源回收,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包括导热腔体10、设置于导热腔体10上的至少一个第一温差电器件20(图1中以4个为例)和电池30。其中,导热腔体10的一端开口对应充电桩的工作模组设置;每个第一温差电器件20的两端分设于导热腔体10内外;电池30与每个第一温差电器件20相连,其中,第一温差电器件20将导热腔体10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以对电池30进行充电,或者,电池30为第一温差电器件20供电以通过制冷加快导热腔体10的散热或通过制热对导热腔体10进行加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还可包括设置于工作模组上的第二温差电器件40,第二温差电器件40与电池30相连。其中,第二温差电器件40可将工作模组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以对电池30进行充电,或者,电池30可为第二温差电器件40供电以通过制冷加快工作模组的散热或通过制热对工作模组进行加热。其中,充电桩的工作模组包括充电桩的充电电路和充电控制电路等,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一般地,可通过包括风扇的散热组件对充电桩的工作模组进行散热。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导热腔体10的一端开口可设置于散热组件的出风口处,导热腔体10可填充有高导热硅胶材料。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设置于导热腔体10内的第一温差电器件20的一端可贴设于导热腔体10的内表面,设置于导热腔体10外的第一温差电器件20的一端与导热腔体10的外表面之间可填充有隔热材料,从而提高第一温差电器件20两端的温度差。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温差电器件20和第二温差电器件40均可包括温差电片。参照图2,导热腔体10上的温差电片热端可依导热腔体10内表面的形状固定于导热腔体10内表面上,从而提高热吸收效率,导热腔体10上的温差电片冷端可设置于导热腔体10外的背阴处。工作模组上的温差电片一端邻近工作模组、另一端远离工作模组设置。基于上述装置的结构,可根据充电桩的实际运行状态,例如运行时间和运行模式等,结合其他影响充电桩内工作模组温度的因素,例如环境温度等,通过人为或自动调整各温差电器件与电池充放电接口的连接关系、变换电池连接到各温差电器件两端的电源极性,进行电池充电、加快散热和加热的切换,使装置在不同时段实现不同的功能。其中,通过对电池进行充电,实现了充电桩的热回收,该电池能够为各温差电器件提供制热制冷的电能,还可外接充电桩内的其他用电器件,以为其他器件提供电能;通过对各温差电器件供电制冷,能够加快充电桩的散热;通过对各温差电器件供电制热,能够避免充电桩内的工作模组因温度过低而无法正常工作。此外,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还可包括设置于导热腔体10内的记忆合金发电模块50,记忆合金发电模块50与电池30相连,记忆合金发电模块50可根据导热腔体10内的温度变化发生形变,并将形变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以对电池30进行充电。通过增设记忆合金发电模块,能够进一步提高热能回收率。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导热腔体,所述导热腔体的一端开口对应所述充电桩的工作模组设置;/n设置于所述导热腔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一温差电器件,每个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的两端分设于所述导热腔体内外;/n电池,所述电池与每个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相连,其中,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将所述导热腔体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以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或者,所述电池为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供电以通过制冷加快所述导热腔体的散热或通过制热对所述导热腔体进行加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热腔体,所述导热腔体的一端开口对应所述充电桩的工作模组设置;
设置于所述导热腔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一温差电器件,每个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的两端分设于所述导热腔体内外;
电池,所述电池与每个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相连,其中,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将所述导热腔体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以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或者,所述电池为所述第一温差电器件供电以通过制冷加快所述导热腔体的散热或通过制热对所述导热腔体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工作模组上的第二温差电器件,所述第二温差电器件与所述电池相连,其中,所述第二温差电器件将所述工作模组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以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或者,所述电池为所述第二温差电器件供电以通过制冷加快所述工作模组的散热或通过制热对所述工作模组进行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桩的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涛,苏冠亚,吴进进,陈卫红,郑隽一,张育铭,李德胜,
申请(专利权)人:国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