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为圆柱体结构,其圆周面均匀分布有用于产生动压力的微槽结构,微槽结构包括圆周面的圆弧部及沿圆周面周向延伸的微槽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特殊设计的微槽结构,使抛光辊子在工作时产生更大、更均匀的线性压力场,从而使工件的抛光效率和表面各个位置的抛光均一性都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
本技术属于抛光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
技术介绍
流体抛光技术在加工过程中,抛光工具与工件不发生直接接触,其借助流体驱动磨粒冲击工件表面,从而避免了刚性接触对材料的表面及亚表面的损伤,实现光滑表面加工。以动压润滑理论为基础的液动压抛光也是流体抛光技术的一种。含有磨粒的抛光液覆盖于抛光轮表面的几何槽型上,在抛光过程中抛光轮与待抛光件在发生相对运动时,抛光液从待抛光件与几何槽型之间间隙较大地方流向间隙较小的地方而形成液动压润滑膜,在磨粒和动压润滑膜的双重作用下均匀快速去除抛光工件表面材料,提高了抛光加工的均匀性和效率。但现有液动压抛光由于径向速度大小不一,抛光过程中工件表面去除率不均匀,且动压力不足,抛光效果不理想。液动压的大小与均匀分布对抛光的去除率和均一性有决定性影响。目前已有矩形、抛物线、楔形三种线性液动压抛光辊子,其对工件表面动压力值与动压均匀分布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抛物线形液动压抛光辊子能产生较大动压力,但动压分布均匀性不佳。楔形液动压抛光辊子能产生分布均匀的液动压,但是产生的动压力不足。因此为达到最佳抛光效果,需设计一种兼具动压力值与均匀动压分布的抛光辊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液动压抛光辊子的构型设计未能兼顾动压力值与均匀动压分布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辊子为圆柱体结构,其圆周面均匀分布有用于产生动压力的微槽结构,所述微槽结构包括圆周面的圆弧部及沿圆周面周向延伸的微槽部。优选地,微槽结构的微槽部沿抛光辊子轴向的投影为抛物线或直线。优选地,微槽结构的微槽部沿抛光辊子轴向的投影的圆心角为12-18°。优选地,微槽结构的微槽部的最大深度为1-3mm。优选地,微槽结构的个数为偶数。优选地,微槽结构的个数为12。优选地,微槽结构的微槽部沿抛光辊子轴向的投影依次为抛物线和直线。优选地,多个相邻的微槽结构为一组,同一组内的微槽结构的微槽部相同,相邻的组中的微槽结构的微槽部沿抛光辊子轴向的投影依次为抛物线和直线。优选地,抛光辊子的中心有一同轴的沉孔和光孔,用于连接至动力输出轴。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通过特殊设计的微槽结构,使抛光辊子在工作时产生更大、更均匀的线性压力场,从而使工件的抛光效率和表面各个位置的抛光均一性都进一步提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回转抛光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向进给的线性液动压抛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向进给的线性液动压抛光装置的仰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双向进给的线性液动压抛光装置的后视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横向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纵向进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10的主体为直径200mm、厚30mm的圆柱体结构,采用铝合金材料。如图2所示,其圆周面均匀分布有用于产生动压力的微槽结构11,所述微槽结构11包括圆周面的圆弧部12及沿圆周面周向延伸的微槽部13,微槽部通过线切割成型。如图3所示,在抛光过程中抛光辊子10与待抛光件在发生相对运动时,抛光液从待抛光件与微槽结构之间间隙较大的微槽部13流向间隙较小的圆弧部12而形成液动压润滑膜,在磨粒和动压润滑膜的双重作用下均匀快速去除工件表面材料。微槽部13是经过优化设计的,其几何结构能够保证抛光辊子10转动时产生强大而又均匀的液动压。微槽部13沿抛光辊子10轴向的投影为抛物线或直线,圆心角为12-18°,最优为18°,微槽部13的最大深度为1-3mm,最优为1mm。抛物线形的微槽部14与一段弧度不大于微槽部的圆弧面12组成一个抛物线形微槽结构,直线形的微槽部13与一段弧度不大于微槽部的圆弧面12组成一个楔形微槽结构。微槽结构11的个数设置为偶数,最优为十二。十二个微槽结构中,抛物线形微槽结构和楔形微槽结构依次交替,也可以为两个抛物线形微槽结构、两个楔形微槽结构依次交替,还可以为三个抛物线形微槽结构、三个楔形微槽结构依次交替,或者六个抛物线形微槽结构、六个楔形微槽结构依次交替。其中,三个抛物线形微槽结构、三个楔形微槽结构依次交替时效果最佳。抛光辊子中心开设有30mm光孔,同轴设置直径110mm、深度15mm的沉孔,用于连接旋转电机的轴。如图4所示,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10安装于一种双向进给的线性液动压抛光装置,包括横向进给机构20、纵向进给机构30、回转抛光机构40和机架50,其中,横向进给机构20和纵向进给机构30都可移动安装于机架50,回转抛光机构40则固定于纵向进给机构30。机架50包括底座51和两立柱52,底座51水平设置,两立柱52平行设置且固定于底座51。如图5所示,底座51具有第一导轨58,用于滑动安装横向进给机构20。如图6所示,两立柱52分别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二导轨59,用于滑动安装纵向进给机构30。横向进给机构20包括工作台21、抛光槽22、齿条23、齿轮24和伺服电机25。工作台21滑动配合安装于第一导轨,第一导轨的横截面具有燕尾槽结构,工作台底部具有相同横截面的榫结构,两者滑动安装。工作台21的侧面固定有齿条23,齿轮24安装于底座51,并通过连杆和联轴器连接伺服电机25。如图7所示,齿轮24和齿条23啮合,当伺服电机25启动时,带动工作台21横向进给。底座21两端的行程极限位置安装有接触感应器,工作台两端安装有限位柱。为了实现抛光加工时底座往复进给,在底座的两端安装有接触感应器,工作台两端安装有限位柱,当限位柱移动到接触感应器上方时触发其向伺服电机发送电信号,使伺服电机改变转动方向。抛光工件时工作台能够实现往复进给,有利于消除工件表面的抛光波纹,避免工件横向各点抛光不均匀。抛光槽22内设置有工件架26,工件架26内设置电磁铁,当金属的待抛光工件放置于工件架上,电磁铁通电产生磁场,将工件固定住。如图8所示,纵向进给机构30包括螺纹座31、丝杆32、第一蜗轮33、第一蜗杆34、摇柄35、第二蜗轮36、第二蜗杆37和微调旋钮38。丝杆32纵向布置,可转动安装于机架50。螺纹座31滑动配合于两第二导轨之间,螺纹座31螺纹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辊子为圆柱体结构,其圆周面均匀分布有用于产生动压力的微槽结构,所述微槽结构包括圆周面的圆弧部及沿圆周面周向延伸的微槽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抛光辊子为圆柱体结构,其圆周面均匀分布有用于产生动压力的微槽结构,所述微槽结构包括圆周面的圆弧部及沿圆周面周向延伸的微槽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槽结构的微槽部沿抛光辊子轴向的投影为抛物线或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槽结构的微槽部沿抛光辊子轴向的投影的圆心角为12-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抛光的抛光辊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槽结构的微槽部的最大深度为1-3m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线性液动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鑫祺,文东辉,章益栋,徐耀耀,王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