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803292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属于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通过引入接地P型区,形成空穴抽取通路,消除热空穴对沟槽栅氧化层的去钝化作用;接地P型区与漂移区形成的PN结在器件阻断状态下反偏,降低沟槽底部的电场峰值,减少热空穴的产生。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具有较大的正向电流、较小的阈值电压、较小的导通电阻等特性,并且有效解决了SGT击穿电压不稳定的可靠性问题,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具有屏蔽栅结构的优点。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功率MOSFET是多子导电器件,具有开关速度快、输入阻抗高、易驱动等优点。功率MOSFET作为电力电子系统的核心器件,业内的主要研究目标之一是实现其低功耗,功率MOSFET的功耗主要分为静态功耗和动态功耗,通常用器件的导通电阻来衡量器件的静态功耗,用栅电荷来衡量器件的动态功耗。传统的双扩散MOSFET采用双扩散技术形成体区,因此元胞宽度大,同时由于其内部JFET区的存在,使得其导通电阻较大。而槽栅MOSFET的栅极沟槽处于体区,并深入漂移区,导电沟道为纵向沟道,因此可以提高元胞密度和消除JFET区电阻,所以其导通电阻更小,但导通电阻仍然在“硅极限”以上。为了提高功率MOSFET的性能,国内外提出了超结MOSFET和SGT(Shield-gate-trench)等新型结构。超结MOSFET采用P柱与N柱互相间隔的超结结构,P柱与N柱能够完全耗尽,起到电荷补偿效应,通过这一结构,在高压功率器件领域中,导通电阻可以下降到“硅极限”以下。但是在制造低压超结MOSFET时无法避免N柱与P柱掺杂杂质的互相扩散,导致N柱的电阻率上升,这在生产过程中很难被控制,这一点在低压超结结构中是不能被接受的。而SGT结构可利用其第一层多晶层(Shield)作为“体内场板”来降低漂移区的电场,所以SGT通常具有更低的导通电阻和更高的击穿电压,广泛应用于中低压(20V-250V)的TRENCHMOS产品。虽然SGT能很好实现导通损耗和驱动损耗的折中,但由于屏蔽栅的引入,SGT存在着与时间相关的雪崩击穿的不稳定性,这已经严重影响了SGT器件的可靠性。在应力条件下,雪崩产生的热空穴使得氧化层与硅界面发生去钝化反应,器件内电场再分布,导致雪崩击穿电压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walkout/walkin)。当漏源击穿电压降低到低于应用电路的工作电压时,器件发生失效,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解决SGTMOSFET的可靠性问题,是实现其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条件。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结构可以在SGT结构基础上有效的避免发生walkout/walkin现象,增大SGT在应用中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金属化漏极、N+衬底、N-漂移区和金属化源极;所述N-漂移区中具有沟槽栅结构、第一P型掺杂区、P型重掺杂区、N+重掺杂区和第二P型掺杂区;所述沟槽栅结构包括控制栅电极、屏蔽栅电极和氧化层,控制栅电极和屏蔽栅电极上下间隔地位于所述氧化层中;第一P型掺杂区位于所述沟槽栅结构一侧的N-漂移区的顶层,P型重掺杂区和N+重掺杂区并排位于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的顶层,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和N+重掺杂区的侧面与所述氧化层的一侧接触;第二P型掺杂区位于所述沟槽栅结构另一侧的N-漂移区的顶层,第二P型掺杂区的侧面与所述氧化层的另一侧接触;第一P型掺杂区的垂直深度不超过控制栅电极的深度,第二P型掺杂区的垂直深度超过控制栅电极的深度;金属化源极与P+重掺杂区、N+重掺杂区和第二P型掺杂区接触,和控制栅电极通过所述氧化层相隔离;屏蔽栅电极和金属化源极短接;第二P型掺杂区接地,当器件正向导通时,控制栅电极接正电位,金属化漏极接正电位,金属化源极接零电位;当器件反向阻断时,控制栅电极和金属化源极短接且接零电位,金属化漏极接正电位。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进一步的,所述氧化层为二氧化硅或者为二氧化硅和氮化硅的复合材料。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栅电极和屏蔽栅电极为多晶硅。进一步的,器件所使用的半导体材料为体硅、碳化硅、砷化镓或锗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N+衬底上形成N-漂移区;采用光刻工艺在所述N-漂移区中形成第一沟槽;在所述第一沟槽的侧壁和底部形成氧化层;采用淀积工艺,在第一沟槽的氧化层上形成屏蔽栅电极,并采用刻蚀工艺去除所述第一沟槽上部的氧化层和屏蔽栅电极,从而形成第二沟槽;在所述第二沟槽的侧壁和底部形成氧化层,采用淀积工艺在氧化层上形成控制栅电极,并在所述控制栅电极上淀积氧化层;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一沟槽的一侧注入硼离子,形成第一P型掺杂区,在第一沟槽的另一侧注入硼离子,形成第二P型掺杂区,第一P型掺杂区的垂直深度不超过控制栅电极的深度,第二P型掺杂区的垂直深度超过控制栅电极的深度;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第一P型掺杂区的顶层远离第一沟槽的一侧注入硼离子,形成P型重掺杂区,在第一P型掺杂区的顶层另一侧注入砷离子,形成N+重掺杂区;在P+重掺杂区、N+重掺杂区、氧化层和第二P型掺杂区上形成金属化源极,在N+衬底的背面形成金属化漏极;其特征在于:第二P型掺杂区接地,当器件正向导通时,控制栅电极接正电位,金属化漏极接正电位,金属化源极接零电位;当器件反向阻断时,控制栅电极和金属化源极短接且接零电位,金属化漏极接正电位。进一步的,所述N+衬底为N+单晶硅衬底,晶向为<100>。进一步的,采用气相外延VPE方法在N+衬底上形成N-漂移区。进一步的,采用光刻工艺在所述N-漂移区中形成第一沟槽的步骤,具体为:在所述N-漂移区上淀积硬掩膜作为阻挡层,利用光刻板进行曝光,采用反应离子刻蚀或等离子刻蚀刻蚀出第一沟槽。进一步的,所述硬掩膜为氮化硅。进一步的,采用热氧化工艺形成氧化层。进一步的,所述氧化层为二氧化硅或者为二氧化硅和氮化硅的复合材料。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栅电极和屏蔽栅电极为多晶硅。进一步的,器件所使用的半导体材料为体硅、碳化硅、砷化镓或锗硅。下面从两个方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1)器件的正向导通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其正向导通时的电极连接方式为:控制栅电极接正电位,金属化漏极接正电位,金属化源极接零电位。当控制栅电极施加的正偏电压达到阈值电压时,在第一P型掺杂区中靠近氧化层的一侧形成反型沟道;在金属化漏极的正向偏压下,电子作为载流子从N+重掺杂区经过第一P型掺杂区中的反型沟道,注入N-漂移区,并到达金属化漏极形成正向电流,SGT器件导通。(2)器件的反向阻断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其反向阻断时的电极连接方式为:控制栅电极和金属化源极短接且接零电位,金属化漏极接正电位。由于零偏压时第一P型掺杂区中没有反型层沟道,多子电子的导电通路被夹断。增大反向电压时,耗尽层边界将向靠近金属化漏极一侧的N-漂移区扩展以承受反向电压。与普通的槽栅VDMOS相比,在N-漂移区掺杂浓度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屏蔽栅电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金属化漏极(1)、N+衬底(2)、N-漂移区(3)和金属化源极(11);/n所述N-漂移区(3)中具有沟槽栅结构、第一P型掺杂区(7)、P型重掺杂区(8)、N+重掺杂区(9)和第二P型掺杂区(10);所述沟槽栅结构包括控制栅电极(4)、屏蔽栅电极(5)和氧化层(6),控制栅电极(4)和屏蔽栅电极(5)上下间隔地位于所述氧化层(6)中;/n第一P型掺杂区(7)位于所述沟槽栅结构一侧的N-漂移区(3)的顶层,P型重掺杂区(8)和N+重掺杂区(9)并排位于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7)的顶层,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7)和N+重掺杂区(9)的侧面与所述氧化层(6)的一侧接触;/n第二P型掺杂区(10)位于所述沟槽栅结构另一侧的N-漂移区(3)的顶层,第二P型掺杂区(10)的侧面与所述氧化层(6)的另一侧接触;第一P型掺杂区(7)的垂直深度不超过控制栅电极(4)的深度,第二P型掺杂区(10)的垂直深度超过控制栅电极(4)的深度;金属化源极(11)与P+重掺杂区(8)、N+重掺杂区(9)和第二P型掺杂区(10)接触,和控制栅电极(4)通过所述氧化层(6)相隔离;屏蔽栅电极(5)和金属化源极(11)短接;/n其特征在于:第二P型掺杂区(10)接地,当器件正向导通时,控制栅电极(4)接正电位,金属化漏极(1)接正电位,金属化源极(11)接零电位;当器件反向阻断时,控制栅电极(4)和金属化源极(11)短接且接零电位,金属化漏极(1)接正电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金属化漏极(1)、N+衬底(2)、N-漂移区(3)和金属化源极(11);
所述N-漂移区(3)中具有沟槽栅结构、第一P型掺杂区(7)、P型重掺杂区(8)、N+重掺杂区(9)和第二P型掺杂区(10);所述沟槽栅结构包括控制栅电极(4)、屏蔽栅电极(5)和氧化层(6),控制栅电极(4)和屏蔽栅电极(5)上下间隔地位于所述氧化层(6)中;
第一P型掺杂区(7)位于所述沟槽栅结构一侧的N-漂移区(3)的顶层,P型重掺杂区(8)和N+重掺杂区(9)并排位于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7)的顶层,所述第一P型掺杂区(7)和N+重掺杂区(9)的侧面与所述氧化层(6)的一侧接触;
第二P型掺杂区(10)位于所述沟槽栅结构另一侧的N-漂移区(3)的顶层,第二P型掺杂区(10)的侧面与所述氧化层(6)的另一侧接触;第一P型掺杂区(7)的垂直深度不超过控制栅电极(4)的深度,第二P型掺杂区(10)的垂直深度超过控制栅电极(4)的深度;金属化源极(11)与P+重掺杂区(8)、N+重掺杂区(9)和第二P型掺杂区(10)接触,和控制栅电极(4)通过所述氧化层(6)相隔离;屏蔽栅电极(5)和金属化源极(11)短接;
其特征在于:第二P型掺杂区(10)接地,当器件正向导通时,控制栅电极(4)接正电位,金属化漏极(1)接正电位,金属化源极(11)接零电位;当器件反向阻断时,控制栅电极(4)和金属化源极(11)短接且接零电位,金属化漏极(1)接正电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层(6)为二氧化硅或者为二氧化硅和氮化硅的复合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栅电极(4)和屏蔽栅电极(5)为多晶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其特征在于,器件所使用的半导体材料为体硅、碳化硅、砷化镓或锗硅。


5.一种具有接地P型区的SGT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N+衬底(2)上形成N-漂移区(3);
采用光刻工艺在所述N-漂移区(3)中形成第一沟槽;
在所述第一沟槽的侧壁和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泽宏莫家宁何云娇任敏高巍张金平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