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210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加热器,属于真空-氢气高温烧结炉的炉胆构件。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引出电极和一个定位套及钨网,特点是引出电极构成有空腹的第一栈腔,且引出电极的后端呈夹子结构,该夹子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夹瓣,在第一、第二夹瓣两者所共同形成的夹腔内插设有补强电极;定位套包括内、外壁,在内、外壁之间形成有第二栈腔;钨网的上、下端分别容入且焊固于第一、第二栈腔内,且钨网的网状结构呈螺旋编织。引出电极的前端中空、后端呈夹子状,可由较薄的钨片材料加工获得;在引出电极的前端和定位套上分别形成有第一、第二栈腔,能供钨网的上、下端嵌入经氩弧焊接,能体现良好的焊接效果;钨网的网状结构表现为螺旋编织状,使用中的耐久性较为理想。(*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
技术介绍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热器,属于真空-氢气高温烧结炉的炉胆构件,用于对钨、钼材料的高温烧结。
技术介绍
用于对钨、钼材料进行高温烧结的真空-氢气高温烧结炉的炉胆由上屏、侧屏以及加热器组成,上屏和侧屏分别由多层钨板及多层钼板构成,而加热器由引出电极、钨网以及定位套构成,钨网的上下端分别与引出电极、定位套相固定。然而已有技术中的加热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材质为钨的引出电极表现为整体的实腹板体结构,不仅给加工中的成形造成较大难度,而且难以使钨网的上端与引出电极体现牢固的且紧密的结合,从而影响钨网的加热效果,甚至出现因钨网松脱而无法使用;二是由于钨网的网状结构不合理,使用寿命短,导致更换的频次增加,给用户带来使用成本的增大;三是钨网的下端与材质同样为钨的定位套之间的结合效果差;四是钨网的上、下端分别由常规焊接与引出电极、定位套实现焊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引出电极的加工成形方便、钨网的网状结构合理、引出电极和定位套能与钨网的上、下端体现优异结合效果的加热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加热器,包括用于共同围合成一个加热腔4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引出电极1和一个定位套3以及连结在引出电极1和定位套3之间的数量与引出电极1相等的钨网2,特点是所述的引出电极1构成有空腹的第一栈腔11,并且引出电极1的后端呈夹子结构,该夹子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夹瓣12、13,在第一、第二夹瓣12、13两者所共同形成的夹腔14内插设有补强电极15;所述的定位套3包括内、外壁32、31,在内、外壁32、31两者之间形成有第二栈腔33;所述的钨网2的上、下端分别容入且焊固于所述的第一、第二栈腔11、33内,并且钨网2的网状结构呈螺旋编织。本技术所述的加热腔4的腔形为圆桶形、矩形、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本技术所述的引出电极1的形状为平板形、瓦形中的任意一种。本技术所述的定位套3的形状为圆环形、四边形、六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本技术所述的定位套3的材料为钨。本技术所述的钨网2的钨丝直径为0.8-1.2mm。本技术所述的螺旋编织的编织孔的孔径为4-6mm,编织节距为4-6mm。本技术所述的焊固为氩弧焊焊固。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所具的优点引出电极1的前端中空、后端呈夹子状,可由较薄的钨片材料轻松地加工获得;在引出电极1的前端和定位套3上分别形成有第一、第二栈腔11、33,能供钨网2的上、下端嵌入经氩弧焊接,并能体现出良好的焊接效果;钨网2的网状结构表现为螺旋编织状,使用中的耐久性较为理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实施例1请参见图1,作为一个具体的实例,本技术所给出的引出电极1有六枚,与之相对应的钨网2便有六扇。由图晰知,各枚引出电极1的前端呈月牙状或称镰刀状,还可称其为香蕉形、瓦形,但总体上都属于曲面体或称球冠体范畴。并且,各引出电极1的前端的下部(以附图所示状态为例)敞口,而其余封闭,藉以形成沟状的第一栈腔11。而各引出电极1的后端呈发夹状结构,具体是由第一、第二夹瓣12、13构成,而第一、第二夹瓣12、13之间所形成的夹腔14由补强电极15的插入予以补偿。图中示出了一枚补强电极15,但该数量并不是唯一的,依需可以有二枚或更多枚。所见到的开设在第一、第二夹瓣12、13、补强电极15上的孔是用来固定引入导线之用。六枚引出电极1组成为电源的双星形连接,更可理解出,引出电极1的数量可以由2-12枚或者更多,为此而不应受本实施例所给出的数量所限制。作为本技术所推荐的定位套3,材料为钨,由内、外壁32、31围合而成环状体,内、外壁32、31之间的空穴即为第二栈腔33,以便供钨网2的下端插入予以补偿。无疑,第一、第二栈腔11、33的宽度应当是与钨网2的厚度相匹配的,如此可以确保钨网2分别与引出电极1、定位套3之间经氩弧焊后的焊接效果。钨网2采用直径为0.8-1.2mm的钨丝螺旋编织而成,钨丝的较好的直径为0.9-1.1mm,更好为1mm。钨网2的网孔(眼)直径为4.3-4.7mm,较好为4.4-4.6mm,更好为4.5mm,编织节距为4-6mm。前面所述的螺旋状编织可以通过对附图的局部放大形态得以理解,例如第一列钨丝211与第二列钨丝212以及第二列钨丝212与第三列钨丝213以此类推地彼此之间构成为螺旋状的互扣连结,这种编织结构对钨网2的耐用性较为理想,因为能够有效防止各列钨丝之间的散脱。如前所述,钨网2的数量是与引出电极1的数量相等的,但不论引出电极1的数量的多寡以及不论与引出电极1相配的钨网2的数量的多少,整体上应当合围成一个圆筒状。这样的结构能使本技术加热器的有效辐射面积增大,并且保障炉膛内温度的均匀性。因为被烧结的钨或钼产品是处于加热腔4内的。由上述知,如果引出电极1为三枚,那么钨网2为三扇,组成为单星形连接。使用时,经导线通入电源至引出电极1,钨网2便发热。此外,根据发热元件公式Q=0.24I2Rt,因此,本技术加热器是以低电压、大电流来实现工作的。本实施例的加热腔4的腔形为圆桶形。实施例2请参见图2,引出电极1的形状为平板状,由4枚构成,与此相对应的钨网2便有4扇,以及,定位圈3为四边形,这样所构成的加热腔4的腔形为矩形腔,其余同实施例1。通过申请人对上述二个实施例的说明,完全可以理解出加热腔4的其它形状,例如六边形的蜂窝状形式或类似形式。经申请人将本技术结构的加热器与已有技术中的加热器进行对比使用,使用寿命可提高且变形量小,因此十分有利于节约价格十分昂贵的由钨制作的引出电极1、钨网2、定位套3所构成的加热器的使用成本,而且对引出电极1的加工成形也十分方便。权利要求1.一种加热器,包括用于共同围合成一个加热腔(4)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引出电极(1)和一个定位套(3)以及连结在引出电极(1)和定位套(3)之间的数量与引出电极(1)相等的钨网(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出电极(1)构成有空腹的第一栈腔(11),并且引出电极(1)的后端呈夹子结构,该夹子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夹瓣(12)、(13),在第一、第二夹瓣(12)、(13)两者所共同形成的夹腔(14)内插设有补强电极(15);所述的定位套(3)包括内、外壁(32)、(31),在内、外壁(32)、(31)两者之间形成有第二栈腔(33);所述的钨网(2)的上、下端分别容入且焊固于所述的第一、第二栈腔(11)、(33)内,并且钨网(2)的网状结构呈螺旋编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腔(4)的腔形为圆桶形、矩形、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出电极(1)的形状为平板形、瓦形中的任意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套(3)的形状为圆环形、四边形、六边形中的任意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套(3)的材料为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钨网(2)的钨丝直径为0.8-1.2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编织的编织孔的孔径为4-6mm,编织节距为4-6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热器,包括用于共同围合成一个加热腔(4)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引出电极(1)和一个定位套(3)以及连结在引出电极(1)和定位套(3)之间的数量与引出电极(1)相等的钨网(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出电极(1)构成有空腹的第一栈腔(11),并且引出电极(1)的后端呈夹子结构,该夹子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夹瓣(12)、(13),在第一、第二夹瓣(12)、(13)两者所共同形成的夹腔(14)内插设有补强电极(15);所述的定位套(3)包括内、外壁(32)、(31),在内、外壁(32)、(31)两者之间形成有第二栈腔(33);所述的钨网(2)的上、下端分别容入且焊固于所述的第一、第二栈腔(11)、(33)内,并且钨网(2)的网状结构呈螺旋编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江李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先端稀有金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