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烧结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80209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高温烧结炉,用于对钨、钼材料的烧结和退火。包括炉架、炉体、气体置换机构、冷却机构、防爆机构、抽真空机构、炉胆、加热机构及物件升降机构,加热机构包括引出电极和定位套及钨网,引出电极构成有第一栈腔,且后端呈夹子结构,定位套形成有第二栈腔;钨网容入且焊固于第一、第二栈腔内,网状结构呈螺旋编织;炉胆包括设置有侧屏装置的炉胆套和带上屏蔽装置的炉顶盖及带下屏蔽装置的炉底盖,侧屏装置、上、下屏蔽装置由多层钨板和多层钼板构成,多层钨板及多层钼板分别形成阶梯状。加热机构的引出电极,可由较薄的钨片材料加工获得,耐久使用且变形量小;三个屏蔽装置间的配合为错位对接,能防止胆内热量损失;炉底盖与炉体的敞口部位达到密封闩闭效果。(*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温烧结炉,特别是一种真空-氢气高温烧结炉,用于对钨、钼材料的烧结和退火。
技术介绍
已有技术中,用于烧结钨、钼材料的高温烧结炉,主要由炉架、固设于炉架上的炉体、气体置换机构、冷却机构、防爆机构、抽真空机构、设在炉体内的炉胆、设在炉胆内的加热机构以及用于将被烧结的物料送向加热机构的加热腔中烧结并且在烧结完成后移离于加热腔的物件升降机构等组成,这种结构的高温烧结炉基本上能满足对钨、钼材料的真空-氢气高温烧结。但是,申请人发现存在有以下不足首先,作为用于烧结钨、钼材料的真空-氢气高温烧结炉,对于炉胆的要求是较为苛刻的,具体表现在必须最大限度地防止热辐射、热传递、热对流损耗,因此,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对设于炉胆套内的被称之为侧屏的侧屏蔽装置和对配置在炉胆套上腔的上盖上的被称之为上屏的屏蔽装置以及对配合在炉胆套下腔的下盖上的被称之为下屏的屏蔽装置这三组屏蔽装置之间必须有机地构成一个良好的整体屏障,藉以提高位于炉胆套内的加热机构的加热效率,从而体现既节约能源、又提高烧结效果之效。然而,目前的上、下屏蔽装置分别与侧屏蔽装置之间实行对位对接。也就是说,侧屏蔽装置通常由多层钨板和多层钼板围合组成,同样,上、下屏蔽装置也分别有多层钨板和多层钼板围合组成,当上、下盖分别携上、下屏蔽装置分别盖配到炉胆套上后,上、下屏蔽装置的钨板、钼板分别与侧屏蔽装置的钨板、钼板实行一一对应的对位对接。这种配合效果实践证明是欠缺的,因为热量往往会从彼此对接所形成的隙道中传递或称辐射出去。其次,就加热机构而言,其结构虽然较为简单,由引出电极、钨网以及定位套构成,钨网的上、下端分别与引出电极、定位套相固定。然而,材质为钨的引出电极表现为整体的实腹板体结构,不仅给加工中的成形造成较大难度,而且难以使钨网的上端与引出电极体现牢固的且紧密的结合,从而影响钨网的加热效果,甚至出现因钨网松脱而无法使用;由于钨网的网状结构不合理,使用寿命短,导致更换的频次增加,给用户带来使用成本的增大;钨网的下端与材质同样为钨的定位套之间的结合效果差;钨网的上、下端分别由常规焊接与引出电极、定位套实现焊固。还有,炉底盖与炉体的下部敞口部位之间的锁闭要求通常是十分严苛的,如果锁闭效果不理想,则会导致诸如气体的泄漏、热量的散失、乃至使产品无法烧结或产品的成品率受到影响。已有技术中,仅仅是通过物件升降机构对炉底盖的举升而使炉底盖紧紧地压持延设在炉体底沿处的卡套圈,从而使炉底盖实现与炉体底部的敞口相密配,当要打开炉底盖时,那么只要由物件升降机构使炉底盖下移,然后从延设于炉底盖上的承物台取离烧结后的产品,然后更换待烧结的钨、钼产品于承(载)物台上,再次举升密封,进入烧结状态。因此申请人认为这种密封效果是并不理想的,往往不能充分体现万无一失的密封之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加热机构的引出电极加工方便、钨网的网组织合理、引出电极和定位套能与钨网的上、下端体现优异结合效果的、炉胆能有效地防止热量损失和降低变形量的高温烧结炉。本技术的还一任务是要提供一种能确保炉底盖与炉体底部的敞开部位之间实现充分密闭的高温烧结炉。本技术的首要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高温烧结炉,它包括炉架36、固置在炉架36上的炉体1、气体置换机构、冷却机构、防爆机构、抽真空机构、于炉体1内的炉胆、设在炉胆内的加热机构以及物件升降机构,所述的加热机构包括用于共同围合成一个加热腔48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引出电极44和一个定位套45以及连结在引出电极44和定位套45之间的数量与引出电极44相等的钨网50,所述的引出电极44构成有空腹的第一栈腔55,并且引出电极44的后端呈夹子结构,该夹子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夹瓣53、54,在第一、第二夹瓣53、54两者所共同形成的夹腔52内插设有补强电极51,所述的定位套45包括内、外壁49、46,在内、外壁49、46两者之间形成有第二栈腔47;所述的钨网50的上、下端分别容入且焊固于所述的第一、第二栈腔55、47内,并且钨网50的网状结构呈螺旋编织;所述的炉胆包括在套腔内设置有侧屏装置的炉胆套17和用于盖配到炉胆套17的上端腔口部位上去的且带有上屏蔽装置的炉顶盖8以及用于盖配到炉胆套17的下端腔口部位上去的带有下屏蔽装置的炉底盖25,侧屏装置分别由多层钨板73和多层钼板74构成,上屏蔽装置分别由多层钨板59和多层钼板60构成,下屏蔽装置分别由多层钨板70和多层钼板69构成,多层钨板73、59、70及多层钼板74、60、69分别在炉胆套17内、炉顶、底盖8、25上形成阶梯状。本技术的还一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在所述的炉体底沿101上设置有外壁具一对缸柱连接座34的卡套圈22,卡套圈22的内侧固设有携有滚轮79的锁紧脚24,滚轮79与炉体底沿101的侧壁相贴触,并且锁紧脚24凹设成有一锁紧腔100,在所述的炉底盖25的四周边缘部位延设有至少一组锁紧块23,锁紧块23对应于锁紧腔100中,在所述的炉架36上设置有一对作用缸86,一对作用缸86的缸柱87分别与缸柱连接座34连结。本技术所述的加热腔48的腔形为圆桶形、矩形、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引出电极的形状为平板形、瓦形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的定位套45的形状为圆环形、四边形、六边形中的任意一种,其材料为钨;所述的钨网50的钨丝直径为0.8-1.2mm;所述的螺旋编织的编织孔的孔径为4-6mm,编织节距为4-6mm;所述的焊固为氩弧焊焊固。本技术所述的钨板73和钼板74各有五层,钼板74位于钨板73外,五层钨板73和五层钼板74的高度在炉胆套17的套腔内由内及外地逐层递增;所述的钨板59和钼板60各有五层,钼板60位于钨板59上部,五层钨板59和五层钼板60的直径在炉顶盖8上逐层递增;所述的钨板70和钼板69各有五层,钼板69位于钨板70下部,五层钨板70和五层钼板69的直径在炉底盖25上逐层递增。本技术所述的钨板73和钼板74由材质为钨的定位杆63携夹圈65而固定于炉胆套17的套腔中;所述的钨板59和钼板60由材质为钨的定位杆62携夹圈65而固定于炉顶盖8上;所述的钨板70和钼板69由材质为钨的定位杆71携夹圈68而固定于炉底盖25上。本技术所述的卡套圈22的截面形状呈倒置的L形和马蹄形中的任意一种。本技术所述的锁紧腔100的腔形大体上呈卧置的U形。本技术所述的锁紧块23的数量有2-3组,每组为1-2枚,锁紧块23上形成有斜面80。本技术所述的一对作用缸86在炉架36上呈对角设置。本技术所述的一对作用缸86为气缸和油缸中的任意一种。本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所具的优点加热机构的引出电极44的前端中空、后端呈夹子状,可由较薄的钨片材料轻松地加工获得,在引出电极44的前端和定位套45上分别形成有第一、第二栈腔55、47,能供钨网50的上、下端嵌入经氩弧焊接,能体现出良好的焊接效果,钨网50的网状结构表现为螺旋编织状,使用中的耐久性较为理想且变形量小;炉胆的侧屏蔽装置的钨、钼板73、74设置为阶梯状和将构成上屏蔽装置的钨、钼板59、60设置为阶梯状以及将构成下屏蔽装置的钨、钼板70、69设置成阶梯状,从而使三个屏蔽装置之间的配合表现为错位对接,有利于提高防止胆内热量损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温烧结炉,它包括炉架(36)、固置在炉架(36)上的炉体(1)、气体置换机构、冷却机构、防爆机构、抽真空机构、于炉体(1)内的炉胆、设在炉胆内的加热机构以及物件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机构包括用于共同围合成一个加热腔(48)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引出电极(44)和一个定位套(45)以及连结在引出电极(44)和定位套(45)之间的数量与引出电极(44)相等的钨网(50),所述的引出电极(44)构成有空腹的第一栈腔(55),并且引出电极(44)的后端呈夹子结构,该夹子结构包括第一、第二夹瓣(53)、(54),在第一、第二夹瓣(53)、(54)两者所共同形成的夹腔(52)内插设有补强电极(51),所述的定位套(45)包括内、外壁(49)、(46),在内、外壁(49)、(46)两者之间形成有第二栈腔(47);所述的钨网(50)的上、下端分别容入且焊固于所述的第一、第二栈腔(55)、(47)内,并且钨网(50)的网状结构呈螺旋编织;所述的炉胆包括在套腔内设置有侧屏装置的炉胆套(17)和用于盖配到炉胆套(17)的上端腔口部位上去的且带有上屏蔽装置的炉顶盖(8)以及用于盖配到炉胆套(17)的下端腔口部位上去的带有下屏蔽装置的炉底盖(25),侧屏装置分别由多层钨板(73)和多层钼板(74)构成,上屏蔽装置分别由多层钨板(59)和多层钼板(60)构成,下屏蔽装置分别由多层钨板(70)和多层钼板(69)构成,多层钨板(73)、(59)、(70)及多层钼板(74)、(60)、(69)分别在炉胆套(17)内、炉顶、底盖(8)、(25)上形成阶梯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江李坚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先端稀有金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