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源系统及具有该光源系统的投影装置。该光源系统包括:第一光源,用于出射第一激光;第二光源,用于出射第二激光;及波长转换装置,波长转换装置包括基板、散光片及驱动件,基板与散光片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在驱动件的驱动下围绕中心轴同步旋转;其中,波长转换装置还包括位于基板同一侧且分段设置的反射区及波长转换区,第一光源出射的第一激光依时序入射至反射区及波长转换区;第一光源出射的第一激光入射至波长转换区能够激发产生荧光,第二光源出射的第二激光经过散光片的散射后与相同颜色的荧光混合出光。相比于现有技术,该光源系统能够提升光源亮度并缩小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源系统及投影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照明和投影
,尤其涉及一种光源系统及具有该光源系统的投影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投影装置的光源主要分为纯激光光源和激光荧光混合光源。纯激光光源一般采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激光器出射激光进行照明,价格十分昂贵,并且由于红激光和绿激光的技术不成熟,存在电光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激光荧光混合光源通常利用蓝激光作为激发光,激发不同的荧光粉产生不同颜色的荧光,相对于纯激光光源,能够大大降低成本。现有技术中,产生荧光的方法是在色轮上涂覆不同的荧光粉,通过马达驱动色轮转动以产生时序的荧光,然而,产生的荧光光谱较宽,需要修色膜片进行滤波。对荧光进行滤波通常是在色轮的内侧或者外侧增加对应的修色膜片,因而红光在白平衡的色域中占比较大,光源亮度不能发挥到极致。针对上述问题,常用的解决方式是增加红激光光源,并采用另外一个色轮进行散光出光,以使红激光光源产生的红激光与红荧光混合进入光机,但增大了光源整体结构占用的空间体积,与缩小占用空间的实际需求相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提升光源亮度并缩小占用空间的光源系统,其包括:第一光源,用于出射第一激光;第二光源,用于出射第二激光;及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包括基板、散光片及驱动件,所述基板与所述散光片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围绕所述中心轴同步旋转;其中,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板同一侧且分段设置的反射区及波长转换区,所述第一光源出射的第一激光依时序入射至所述反射区及所述波长转换区;所述第一光源出射的第一激光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区能够激发产生荧光,所述第二光源出射的第二激光经过所述散光片的散射后与相同颜色的光混合出光。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光片相背的两个表面分别设有透光膜和反射膜,且所述透光膜位于所述散光片靠近所述反射区及所述波长转换区的一侧;所述第二光源出射的第二激光自所述透光膜入射经所述散光片散射后被所述反射膜反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散光片设有所述透光膜的一侧。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光片相背的两个表面均设有透光膜,所述第二光源出射的第二激光自所述散光片远离所述反射区及所述波长转换区的一层所述透光膜入射并从另外一层所述透光膜出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散光片远离所述反射区及所述波长转换区的一侧。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呈圆环状并套设于所述散光片的外圈与所述散光片同轴设置。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散光片设有所述透光膜的一侧表面呈V形设置,且V形角的大小不小于9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波长转换区包括叠加设置的反射层及荧光粉层,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荧光粉层之间。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荧光粉层包括依次相邻设置的第一荧光段及第二荧光段,所述第一荧光段与所述第二荧光段含有不同的荧光粉以激发产生不同颜色的荧光。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光源系统还包括光引导装置,所述光引导装置包括反射镜、分光片、区域膜片及聚焦透镜,以使波长转换装置出射的各种颜色光经过所述光引导装置后能够沿同一路径出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源出射的第一激光为蓝激光,所述第二光源出射的第二激光为红激光、绿激光及蓝激光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投影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光源系统。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光源系统通过第二光源及散光片对激光荧光混合光源进行补光,以克服光源亮度不能发挥到极致的缺陷,另外,采用散光片对第二光源出射的第二激光进行散光处理,能够避免采用修色片滤光或者增加色轮散光导致光源整体结构体积增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光源系统中波长转换装置的表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光源系统100、200、300第一光源110、210、310第二光源120、220、320波长转换装置130、230、330基板131、231、331散光片132、232、332透光膜1321、2321、3321反射膜1322、3322驱动件133、233、333中心轴134反射区135、235、335波长转换区136、236、336反射层1361、2361、3361荧光粉层1362、2362、3362第一荧光段1363第二荧光段1364第三荧光段1365光引导装置140、240、340第一分光片1411、2411、3411第一反射镜1412、3412第二分光片1413、2413、3413区域膜片1414、2414、3414第二反射镜1415、2415、3415聚焦透镜142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系统100的结构示意图。该光源系统100包括第一光源110、第二光源120及波长转换装置130。具体地,第一光源110用于出射第一激光,第二光源120用于出射第二激光。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10出射的第一激光为蓝激光,能够激发相应的荧光粉以产生红荧光、绿荧光或者黄荧光,第二光源120出射的第二激光为红激光。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光源120出射的第二激光还可以是绿激光或者蓝激光。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光源120还可以是能够出射红激光、绿激光及蓝激光中的两种或者三种单色光的混合光源。波长转换装置130包括基板131、散光片132及驱动件133,其中,基板131与散光片132的中心轴134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在驱动件133的驱动下围绕中心轴134同步旋转。本实施例中,基板131大致呈圆环状,散光片132大致呈圆形,基板131套设于散光片132的外圈并同轴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散光片132可以呈圆环状并套设于基板131的外圈。请一并参阅图2,波长转换装置130还包括位于基板131同一侧且分段设置的反射区135及波长转换区136。本实施例中,反射区135与波长转换区136围成形状及大小对应于基板131的圆环状,且反射区135与波长转换区136所在的平面垂直于中心轴134。第一光源110出射的第一激光依时序入射至反射区135及波长转换区136,当第一光源110出射的第一激光入射至反射区135时,第一激光被反射散射;当第一光源110出射的第一激光入射至波长转换区136时,第一激光激发荧光粉产生荧光。具体地,波长转换区136包括叠加设置的反射层1361及荧光粉层1362,且反射层1361位于荧光粉层1362与基板131之间。荧光粉层1362包括依次相邻设置的第一荧光段136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光源,用于出射第一激光;/n第二光源,用于出射第二激光;及/n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包括基板、散光片及驱动件,所述基板与所述散光片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围绕所述中心轴同步旋转;其中,/n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板同一侧且分段设置的反射区及波长转换区,所述第一光源出射的第一激光依时序入射至所述反射区及所述波长转换区;/n所述第一光源出射的第一激光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区能够激发产生荧光,所述第二光源出射的第二激光经过所述散光片的散射后与相同颜色的荧光混合出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光源,用于出射第一激光;
第二光源,用于出射第二激光;及
波长转换装置,所述波长转换装置包括基板、散光片及驱动件,所述基板与所述散光片的中心轴位于同一直线上并在所述驱动件的驱动下围绕所述中心轴同步旋转;其中,
所述波长转换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板同一侧且分段设置的反射区及波长转换区,所述第一光源出射的第一激光依时序入射至所述反射区及所述波长转换区;
所述第一光源出射的第一激光入射至所述波长转换区能够激发产生荧光,所述第二光源出射的第二激光经过所述散光片的散射后与相同颜色的荧光混合出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片相背的两个表面分别设有透光膜和反射膜,且所述透光膜位于所述散光片靠近所述反射区及所述波长转换区的一侧;所述第二光源出射的第二激光自所述透光膜入射经所述散光片散射后被所述反射膜反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位于所述散光片设有所述透光膜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光片相背的两个表面均设有透光膜,所述第二光源出射的第二激光自所述散光片远离所述反射区及所述波长转换区的一层所述透光膜入射并从另外一层所述透光膜出射。
5.如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达炎,周浩,宋霞,李屹,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