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和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79508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和其制造方法。具有内方侧的第1侧方内壁(30)和外方侧的第2侧方内壁(34)的收装槽(28)例如形成于第2部件(14)的第2抵接面(18)。密封部件(38)例如其内周壁抵接于第1侧方内壁(30),另一方面其外周壁与第2侧方内壁(34)相间隔。顶部(50)抵接于密封部件(38)的外周壁的弯曲凸部(42)从第2侧方内壁(34)向收装槽(28)的内侧突出。另一方面,在第1侧方内壁(30)上,底部与密封部件(38)的内周壁相间隔的弯曲凹部(44)向收装槽(28)的外侧凹进。据此,能够防止密封部件脱落,且能够消除密封部件断裂的担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密封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和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介于部件彼此之间来对该部件彼此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的密封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和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例如,在真空铸造装置中设置有用于排出(进行抽真空)获得铸造品的型腔(cavity)内的气体的流路。流路横跨构成真空铸造装置的多个部件。在此,当经由流路进行抽真空时,如果空气从部件彼此之间侵入,则真空度不足。为了避免发生真空度不足的情况,在部件彼此之间设置O形环等密封部件。即,通过密封部件将部件彼此之间密封,防止发生空气从部件彼此之间侵入的情况。密封部件被收装在收装槽中,其中所述收装槽形成于彼此抵接的部件中的一方上。另外,根据情况,设想收装槽形成于面向铅垂下方的抵接面上的情况。当在该状况下将密封部件收装在收装槽中时,有密封部件脱落的担忧。在日本技术专利公开公报实开平02-088060号、日本技术专利公开公报实开平04-127460号、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08-042700号、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048790号中提出了用于避免密封部件脱落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如日本技术专利公开公报实开平02-088060号、日本技术专利公开公报实开平04-127460号、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08-042700号、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048790号所记载的那样,现有技术所涉及的防止密封部件脱落是尝试在密封部件或者收装槽中设置突起,通过该突起对密封部件施加规定的张力。在该情况下,由于局部的压缩应力作用于密封部件,因此有密封部件断裂的担忧。尤其是,在伴随着向型腔内供给熔融金属而部件的温度发生较大变化的真空铸造装置中,推测密封部件易于断裂。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收装槽面向铅垂下方时也能够防止密封部件脱落的密封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和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消除密封部件断裂的担忧的密封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和其制造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密封结构,其构成为包括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介于第1部件与第2部件之间来对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之间进行密封,并且该密封部件由弹性部件构成,所述第1部件形成有第1流路且具有第1抵接面;所述第2部件形成有与所述第1流路连接的第2流路且具有与所述第1抵接面相向抵接的第2抵接面,还包括收装槽,该收装槽形成于所述第1抵接面和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任一抵接面上,且收装所述密封部件,所述收装槽的从第1侧方内壁到第2侧方内壁的距离即槽宽比所述密封部件的宽度大,所述密封部件抵接于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的任一方,且与剩下的另一方相间隔,设置有弯曲凸部,该弯曲凸部从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间隔的一侧的内壁向所述收装槽的内侧突出,且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的顶部为弯曲面,形成有弯曲凹部,该弯曲凹部与所述弯曲凸部相向,并且从所述第2侧方内壁和所述第1侧方内壁中、所述密封部件所抵接的一侧的内壁向所述收装槽的外侧凹进,且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间隔的底部为弯曲面,以下摩擦阻力的合计被设定为比作用于所述密封部件的重力大:所述弯曲凸部的顶部与所述密封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所述密封部件所抵接的一侧的内壁与所述密封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密封结构的设计方法,其中所述密封结构构成为包括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介于第1部件与第2部件之间来对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之间进行密封,并且该密封部件由弹性部件构成,所述第1部件形成有第1流路且具有第1抵接面;所述第2部件形成有与所述第1流路连接的第2流路且具有与所述第1抵接面相向抵接的第2抵接面,具有以下工序:在所述第1抵接面和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任一抵接面上形成收装槽时,将所述密封部件与该密封部件所抵接的第1侧方内壁或者第2侧方内壁之间的摩擦阻力和作用于所述密封部件的重力进行对比的工序,其中,所述收装槽收装所述密封部件,并且所述收装槽的从所述第1侧方内壁到所述第2侧方内壁的距离即槽宽比所述密封部件的宽度大,且该密封部件抵接于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的任一方;在判断为所述摩擦阻力比重力小时,求取防止所述密封部件从所述收装槽脱落所需的脱模阻力的工序;设定能施加所述脱模阻力的弯曲凸部和弯曲凹部的工序,将所述弯曲凸部设定为,从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间隔的一侧的内壁向所述收装槽的内侧突出,且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的顶部为弯曲面;并且,将所述弯曲凹部设定为,与所述弯曲凸部相向,并且从所述第2侧方内壁和所述第1侧方内壁中、所述密封部件所抵接的一侧的内壁向所述收装槽的外侧凹进,且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间隔的底部为弯曲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密封结构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密封结构构成为包括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介于第1部件与第2部件之间来对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之间进行密封,并且该密封部件由弹性部件构成,所述第1部件形成有第1流路且具有第1抵接面;所述第2部件形成有与所述第1流路连接的第2流路且具有与所述第1抵接面相向抵接的第2抵接面,具有以下工序:在所述第1抵接面和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任一抵接面上形成收装槽时,将所述密封部件与该密封部件所抵接的第1侧方内壁或者第2侧方内壁之间的摩擦阻力和作用于所述密封部件的重力进行对比的工序,其中,所述收装槽收装所述密封部件,并且所述收装槽的从所述第1侧方内壁到所述第2侧方内壁的距离即槽宽比所述密封部件的宽度大,且该密封部件抵接于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的任一方;在判断为所述摩擦阻力比重力小时,求取防止所述密封部件从所述收装槽脱落所需的脱模阻力的工序;设定能施加所述脱模阻力的弯曲凸部和弯曲凹部的工序;形成如下这样的所述弯曲凸部和所述弯曲凹部的工序:所述弯曲凸部从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间隔的一侧的内壁向所述收装槽的内侧突出,且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的顶部为弯曲面;并且,所述弯曲凹部与所述弯曲凸部相向,并且从所述第2侧方内壁和所述第1侧方内壁中、所述密封部件所抵接的一侧的内壁向所述收装槽的外侧凹进,且与所述密封部件间隔的底部为弯曲面。根据本专利技术,不仅收装槽的侧方内壁,而且弯曲凸部的顶部与密封部件抵接,由此对该密封部件施加足够的摩擦阻力(脱模阻力)。因此,即使在向铅垂下方开口的收装槽中收装密封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发生密封部件脱落的情况。另外,即使在难以改变收装槽的槽宽和侧方内壁的直径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弯曲凸部,也能够对密封部件施加摩擦阻力(脱模阻力)。因此,通用性提高。并且,由于弯曲凸部的顶部弯曲,因此能够避免发生局部的压缩应力作用于密封部件的情况。因此,消除密封部件断裂的担忧。根据参照附图对以下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应易于被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密封结构(10),其构成为包括密封部件(38),该密封部件(38)介于第1部件(12)与第2部件(14)之间来对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之间进行密封,并且该密封部件由弹性部件构成,所述第1部件(12)形成有第1流路(20)且具有第1抵接面(16);所述第2部件(14)形成有与所述第1流路连接的第2流路(22)且具有与所述第1抵接面相向抵接的第2抵接面(18),/n其特征在于,/n还包括收装槽(28),该收装槽(28)形成于所述第1抵接面和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任一抵接面上,且收装所述密封部件,/n所述收装槽的从第1侧方内壁(30)到第2侧方内壁(34)的距离即槽宽(W1)比所述密封部件的宽度(W2)大,所述密封部件抵接于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的任一方,且与剩下的另一方相间隔,/n设置有弯曲凸部(42),该弯曲凸部(42)从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间隔的一侧的内壁向所述收装槽的内侧突出,且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的顶部为弯曲面,/n形成有弯曲凹部(44),该弯曲凹部(44)与所述弯曲凸部相向,并且从所述第2侧方内壁和所述第1侧方内壁中、所述密封部件所抵接的一侧的内壁向所述收装槽的外侧凹进,且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间隔的底部为弯曲面,/n以下摩擦阻力的合计被设定为比作用于所述密封部件的重力大:所述弯曲凸部的顶部(50)与所述密封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F3);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所述密封部件所抵接的一侧的内壁与所述密封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F2)。/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8 JP 2018-2465351.一种密封结构(10),其构成为包括密封部件(38),该密封部件(38)介于第1部件(12)与第2部件(14)之间来对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之间进行密封,并且该密封部件由弹性部件构成,所述第1部件(12)形成有第1流路(20)且具有第1抵接面(16);所述第2部件(14)形成有与所述第1流路连接的第2流路(22)且具有与所述第1抵接面相向抵接的第2抵接面(18),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收装槽(28),该收装槽(28)形成于所述第1抵接面和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任一抵接面上,且收装所述密封部件,
所述收装槽的从第1侧方内壁(30)到第2侧方内壁(34)的距离即槽宽(W1)比所述密封部件的宽度(W2)大,所述密封部件抵接于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的任一方,且与剩下的另一方相间隔,
设置有弯曲凸部(42),该弯曲凸部(42)从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间隔的一侧的内壁向所述收装槽的内侧突出,且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的顶部为弯曲面,
形成有弯曲凹部(44),该弯曲凹部(44)与所述弯曲凸部相向,并且从所述第2侧方内壁和所述第1侧方内壁中、所述密封部件所抵接的一侧的内壁向所述收装槽的外侧凹进,且与所述密封部件相间隔的底部为弯曲面,
以下摩擦阻力的合计被设定为比作用于所述密封部件的重力大:所述弯曲凸部的顶部(50)与所述密封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F3);所述第1侧方内壁和所述第2侧方内壁中所述密封部件所抵接的一侧的内壁与所述密封部件之间的摩擦阻力(F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弯曲凸部的基端部形成有向所述收装槽的外侧凹进的圆弧部(46、48),所述圆弧部的曲率半径(R1)被设定为比所述顶部的曲率半径(R2)小。


3.一种密封结构(10)的设计方法,其中所述密封结构(10)构成为包括密封部件(38),该密封部件(38)介于第1部件(12)与第2部件(14)之间来对所述第1部件与所述第2部件之间进行密封,并且该密封部件由弹性部件构成,所述第1部件(12)形成有第1流路(20)且具有第1抵接面(16);所述第2部件(14)形成有与所述第1流路连接的第2流路(22)且具有与所述第1抵接面相向抵接的第2抵接面(18),
其特征在于,
具有以下工序:
在所述第1抵接面和所述第2抵接面中的任一抵接面上形成收装槽(28)时,将所述密封部件与该密封部件所抵接的第1侧方内壁或者第2侧方内壁之间的摩擦阻力(F2)和作用于所述密封部件的重力(F1)进行对比的工序(S1),其中,所述收装槽收装所述密封部件,并且所述收装槽的从所述第1侧方内壁(30)到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内伸郎木村哲风间岳大西亮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