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装配方法以及发动机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2479463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装配方法以及发动机。该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发动机包括:具有活塞孔的活塞、曲轴、调节元件、连杆、压缩比调节机构,调节元件包括第一和第二分体,第一和第二分体具有第一和第二分体孔,连杆具有第一和第二连杆孔,压缩比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活塞在气缸缸孔内的位置,压缩比调节机构包括偏心轴和控制杆,控制杆具有第一和第二控制杆孔;装配方法包括:将活塞销穿设活塞孔和第一连杆孔、将连杆销穿设第二连杆孔与第一分体孔、将控制杆销穿设第一控制杆孔与第二分体孔、将第一分体与第二分体相固定以将第一分体与第二分体安装在连杆颈上。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通过合理安排装配步骤,可使发动机的装配精度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的装配方法以及发动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的装配方法以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发动机的压缩比是指活塞运动到下止点时的气缸容积与活塞运动到上止点时的燃烧室容积之比。现有发动机大多数为固定压缩比发动机,燃油燃烧效率低、经济性差、排放高。随着可变压缩比技术的发展,发动机开始增加压缩比调节机构,通过改变活塞上止点位置等方式改变燃烧室容积,从而改变压缩比。现有的发动机装配方法复杂,耗时较长,且发动机内各零件之间的运动可靠性较差,此外,各零件之间铰链接处较多,固有的机构累积公差较大,面临压缩比调节精度不足的问题,且压缩比调节机构的驱动轴装配精度较低,影响压缩比调节精度,且易影响发动机的NVH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的装配方法,简单、方便,装配精度较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发动机的装配方法,所述发动机包括:活塞,所述活塞适于在所述发动机的气缸缸孔内运动,所述活塞的一端设置有与活塞销配合的活塞孔;曲轴,所述曲轴的主轴颈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缸体上;调节元件,所述调节元件包括:第一分体和第二分体,所述第一分体和所述第二分体套设在所述曲轴的连杆颈上,所述第一分体设置有与连杆销配合的第一分体孔,所述第二分体设置有与控制杆销配合的第二分体孔;连杆,所述连杆连接在所述活塞与所述调节元件之间,所述连杆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活塞销配合的第一连杆孔,所述连杆的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杆销配合的第二连杆孔;压缩比调节机构,所述压缩比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活塞在所述气缸缸孔内的位置,所述压缩比调节机构包括:偏心轴和控制杆,所述控制杆连接在所述调节元件与所述偏心轴之间,所述控制杆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控制杆销配合的第一控制杆孔,且所述控制杆的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偏心轴配合的第二控制杆孔;所述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所述活塞销穿设所述活塞孔和所述第一连杆孔;S2:将所述连杆销穿设所述第二连杆孔与所述第一分体孔;S3:将所述控制杆销穿设所述第一控制杆孔与所述第二分体孔;S4:将所述第一分体与所述第二分体相固定,以将所述第一分体与所述第二分体安装在所述连杆颈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S4在所述S1、所述S2、所述S3之后进行,所述S1、所述S2、所述S3的先后顺序不限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分体与所述第二分体中的每一个均具有“U”形臂,在所述S2中,所述连杆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分体的“U”形臂的“U”形空间中;在所述S3中,所述控制杆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分体的“U”形臂的“U”形空间中,所述连杆销和所述控制杆销中的每一个均与对应所述“U”形臂上的安装孔过盈配合。具体地,每个所述“U”形臂包括:前臂和后臂,所述前臂上开设有前臂安装孔,所述后臂上开设有后臂安装孔,所述前臂安装孔、所述后臂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对齐。进一步地,所述连杆销与所述控制杆销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大径端和小径端,所述大径端的外径大于所述小径端的外径,所述大径端和所述小径端的中心轴线对齐,且所述连杆销与所述控制杆销中的每一个的中心轴线与对应所述“U”形臂的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对齐。进一步地,所述连杆销与所述控制杆销中的每一个的大径端与对应的所述前臂安装孔过盈配合,所述连杆销与所述控制杆销中的每一个的小径端与对应的所述后臂安装孔过盈配合。可选地,所述小径端与对应的所述后臂安装孔的过盈量大于所述大径端与对应的所述前臂安装孔的过盈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S2中,所述第二连杆孔与所述连杆销的小径端间隙配合;在所述S3中,所述第一控制杆孔与所述控制杆销的小径端间隙配合。进一步地,在所述S2和所述S3中,将所述后臂的背离所述前臂的一侧垫在压装工作平台上。具体地,在所述S2中,先将所述连杆销的小径端经所述第一分体的前臂安装孔装入所述第二连杆孔和所述第一分体的后臂安装孔,再将所述连杆销的大径端装入所述第一分体的前臂安装孔;在所述S3中,先将所述控制杆销的小径端经所述第二分体的前臂安装孔装入所述第一控制杆孔和所述第二分体的后臂安装孔,再将所述控制杆销的大径端装入所述第二分体的前臂安装孔。可选地,所述连杆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杆压装凸台,所述连杆压装凸台凸出所述连杆第二端的外表面,以使所述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分体的“U”形臂之间无间隙,且所述连杆压装凸台超出所述第一分体外轮廓3mm-10mm;所述控制杆的第一端设置有控制杆压装凸台,所述控制杆压装凸台凸出所述控制杆第一端的外表面,以使所述控制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分体的“U”形臂之间无间隙,且所述控制杆压装凸台超出所述第二分体外轮廓3mm-10mm。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动机的装配方法还包括S5:将所述第一分体绕所述连杆销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分体位于所述活塞的直径范围内,所述S5在所述S4之前,且在所述S1和所述S2之后。进一步地,所述S5与所述S4之间,还包括S6:将所述第一分体、所述活塞、所述连杆的组合件自气缸缸孔顶部放入,以使所述第一分体的曲轴半孔环抱所述连杆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偏心轴包括:驱动轴和偏心轮,所述偏心轮设置在所述驱动轴上,所述装配方法还包括S7:将所述偏心轮安装在所述第二控制杆孔内。可选地,所述S7在所述S4之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曲轴具有多个连杆颈,每个连杆颈上设置有一个调节元件,每个调节元件与连杆、控制杆相连,每个控制杆的第二控制杆孔内均设置有一个偏心轮,所述S7之后还包括S8:使用工艺芯轴矫正所有偏心轮的位置。可选地,所述工艺芯轴的直径小于所述驱动轴的直径,且直径差值为10mm-20mm。具体地,所述S8之后还包括S9:将所述驱动轴逐步穿设所有所述偏心轮,所述工艺芯轴逐步退出。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轴上设置有驱动轴孔,所述偏心轮上设置有偏心轮孔,所述S9之后还包括S10:传动销穿设所述驱动轴孔和所述偏心轮孔,以将所述偏心轮固定在所述驱动轴上。可选地,所述驱动轴上开设有驱动轴油孔,所述偏心轮上开设有偏心轮油孔,所述偏心轮油孔与所述驱动轴油孔连通,所述驱动轴为空心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空心结构形成润滑油道,所述驱动轴油孔与所述空心结构连通。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通过合理安排装配步骤,可使发动机的装配精度提高;使用工艺芯轴,可提高装配精度和装配效率;采用组合式的偏心轴,可提高整体的结构刚度,提高压缩比控制精度。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动机,使用上述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装配而成。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活塞、连杆、调节元件、曲轴、压缩比调节机构的装配示意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n活塞(1),所述活塞(1)适于在所述发动机的气缸缸孔内运动,所述活塞(1)的一端设置有与活塞销(A)配合的活塞孔(11);/n曲轴(4),所述曲轴(4)的主轴颈(4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缸体上;/n调节元件(3),所述调节元件(3)包括:第一分体(31)和第二分体(32),所述第一分体(31)和所述第二分体(32)套设在所述曲轴(4)的连杆颈(42)上,所述第一分体(31)设置有与连杆销(B)配合的第一分体孔(311),所述第二分体(32)设置有与控制杆销(D)配合的第二分体孔(321);/n连杆(2),所述连杆(2)连接在所述活塞(1)与所述调节元件(3)之间,所述连杆(2)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活塞销(A)配合的第一连杆孔(21),所述连杆(2)的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杆销(B)配合的第二连杆孔(22);/n压缩比调节机构(7),所述压缩比调节机构(7)用于调节所述活塞(1)在所述气缸缸孔内的位置,所述压缩比调节机构(7)包括:偏心轴(6)和控制杆(5),所述控制杆(5)连接在所述调节元件(3)与所述偏心轴(6)之间,所述控制杆(5)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控制杆销(D)配合的第一控制杆孔(51),且所述控制杆(5)的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偏心轴(6)配合的第二控制杆孔(52);/n所述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S1:将所述活塞销(A)穿设所述活塞孔(11)和所述第一连杆孔(21);/nS2:将所述连杆销(B)穿设所述第二连杆孔(22)与所述第一分体孔(311);/nS3:将所述控制杆销(D)穿设所述第一控制杆孔(51)与所述第二分体孔(321);/nS4:将所述第一分体(31)与所述第二分体(32)相固定,以将所述第一分体(31)与所述第二分体(32)安装在所述连杆颈(42)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
活塞(1),所述活塞(1)适于在所述发动机的气缸缸孔内运动,所述活塞(1)的一端设置有与活塞销(A)配合的活塞孔(11);
曲轴(4),所述曲轴(4)的主轴颈(41)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缸体上;
调节元件(3),所述调节元件(3)包括:第一分体(31)和第二分体(32),所述第一分体(31)和所述第二分体(32)套设在所述曲轴(4)的连杆颈(42)上,所述第一分体(31)设置有与连杆销(B)配合的第一分体孔(311),所述第二分体(32)设置有与控制杆销(D)配合的第二分体孔(321);
连杆(2),所述连杆(2)连接在所述活塞(1)与所述调节元件(3)之间,所述连杆(2)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活塞销(A)配合的第一连杆孔(21),所述连杆(2)的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连杆销(B)配合的第二连杆孔(22);
压缩比调节机构(7),所述压缩比调节机构(7)用于调节所述活塞(1)在所述气缸缸孔内的位置,所述压缩比调节机构(7)包括:偏心轴(6)和控制杆(5),所述控制杆(5)连接在所述调节元件(3)与所述偏心轴(6)之间,所述控制杆(5)的第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控制杆销(D)配合的第一控制杆孔(51),且所述控制杆(5)的第二端设置有与所述偏心轴(6)配合的第二控制杆孔(52);
所述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活塞销(A)穿设所述活塞孔(11)和所述第一连杆孔(21);
S2:将所述连杆销(B)穿设所述第二连杆孔(22)与所述第一分体孔(311);
S3:将所述控制杆销(D)穿设所述第一控制杆孔(51)与所述第二分体孔(321);
S4:将所述第一分体(31)与所述第二分体(32)相固定,以将所述第一分体(31)与所述第二分体(32)安装在所述连杆颈(4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在所述S1、所述S2、所述S3之后进行,所述S1、所述S2、所述S3的先后顺序不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体(31)与所述第二分体(32)中的每一个均具有“U”形臂,在所述S2中,所述连杆(2)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分体(31)的“U”形臂的“U”形空间中;在所述S3中,所述控制杆(5)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分体(32)的“U”形臂的“U”形空间中,所述连杆销(B)和所述控制杆销(D)中的每一个均与对应所述“U”形臂上的安装孔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U”形臂包括:前臂和后臂,所述前臂上开设有前臂安装孔,所述后臂上开设有后臂安装孔,所述前臂安装孔、所述后臂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对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销(B)与所述控制杆销(D)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大径端(94)和小径端(95),所述大径端(94)的外径大于所述小径端(95)的外径,所述大径端(94)和所述小径端(95)的中心轴线对齐,且所述连杆销(B)与所述控制杆销(D)中的每一个的中心轴线与对应所述“U”形臂的安装孔的中心轴线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销(B)与所述控制杆销(D)中的每一个的大径端(94)与对应的所述前臂安装孔过盈配合,所述连杆销(B)与所述控制杆销(D)中的每一个的小径端(95)与对应的所述后臂安装孔过盈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径端(95)与对应的所述后臂安装孔的过盈量大于所述大径端(94)与对应的所述前臂安装孔的过盈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2中,所述第二连杆孔(22)与所述连杆销(B)的小径端(95)间隙配合;在所述S3中,所述第一控制杆孔(51)与所述控制杆销(D)的小径端(95)间隙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2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渠娜刘涛刘俊杰张树旻尹吉杨乐刘君宇钟德华姜志永李文庆李红政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