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251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两端分别为用于插入胸腹腔内的引流输入端和用于留在胸腹腔外的引流输出端,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外与皮肤接触的渗液囊体,所述渗液囊体连接有渗液引流管,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内且在注气后胀大以阻止引流管退出胸腹腔并固定引流管位置的柔性气囊,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外且与胀大后的柔性气囊配合夹紧固定胸壁或腹壁的固定罩体,所述渗液囊体连接于固定罩体下端,所述固定罩体和皮肤之间的空腔与所述渗液囊体的内腔连通,能够实现渗液的收集,防止引流管脱出,避免引流管晃动,从而避免伤口扩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胸腹腔置管引流术在临床内科中的应用已比较常见。胸腹腔置管引流术是一种利用消毒过的针刺经皮肤、胸腹壁组织进入胸腔或腹腔,然后放置引流管的手术方法,通过此方法将胸膜腔和腹膜腔内积聚的脓、血、渗液等积液导引至体外,并进行各种检查,找到疾病的原因,对于大量胸腹腔积液患者,可以通过此方法将积液排出,必要时还可以注入药物达到治疗目的。医院临床外科对病人胸腔、腹腔实施手术后,为了引流病人体内的积液,观察手术后病人恢复情况,常在手术切口内放置胸腔引流管或腹腔引流管,引流管放置后,容易出现渗液现象,引起脱管,并且引流管存在着固定不牢的缺陷,在使用引流管时引流管会不断晃动,导致伤口扩大,加剧了渗液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采用紧贴伤口周围皮肤的皮肤接触的渗液囊体,实现渗液的收集,并通过柔性气囊与固定罩体相配合实现引流管的固定,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伤口渗液、引流管晃动而导致的引流管易脱出、伤口扩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所述引流管的两端分别为用于插入胸腹腔内的引流输入端和用于留在胸腹腔外的引流输出端,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外与皮肤接触的渗液囊体,所述渗液囊体连接有渗液引流管;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内且在注气后胀大以阻止引流管退出胸腹腔并固定引流管位置的柔性气囊,所述引流管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外且与胀大后的柔性气囊配合夹紧固定胸壁或腹壁的固定罩体,所述渗液囊体连接于固定罩体下端,所述固定罩体和皮肤之间的空腔与所述渗液囊体的内腔连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优选方案,所述固定罩体的边缘设置有固定贴,所述固定贴的下端面设置有胶黏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优选方案,所述固定罩体呈喇叭状,且所述固定罩体的大口端紧贴皮肤,所述固定罩体的小口端连接有位置调节管。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优选方案,所述位置调节管与引流管螺纹连接,所述位置调节管连接有环状密封带,所述环状密封带与引流管紧密接触。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优选方案,所述柔性气囊为环绕引流管的环形结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在现有引流管的基础上增加设置了渗液囊体,在使用引流管的时候,渗液囊体紧贴着引流口周围的皮肤,从而在出现渗液情况是,渗出的液体直接流入渗液囊体内,再被渗液引流管引出,实现渗液的收集,防止渗液对伤口带来危害,并防止引流管脱出;(2)通过设置柔性气囊和固定罩体,当柔性气囊注入气体后可以防止引流管脱出,柔性气囊的在引流管上的位置固定,固定罩体则可以在引流管上移动,通过调整固定罩体的位置,使得柔性气囊和固定罩体夹住胸腔壁或腹腔壁,可以固定引流管在人体上的位置,防止引流管晃动,从而避免伤口因引流管晃动而扩大,同时避免因此而形成的渗液。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图1为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引流管;2-引流输入端;3-引流输出端;4-渗液囊体;5-渗液引流管;6-柔性气囊;7-固定罩体;8-固定贴;9-胶黏带;10-位置调节管;11-环状密封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1,所述引流管1的两端分别为用于插入胸腹腔内的引流输入端2和用于留在胸腹腔外的引流输出端3,所述引流管1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外与皮肤接触的渗液囊体4,所述渗液囊体4连接有渗液引流管5。在本技术中,引流管1用以实现正常引流,而渗液囊体4设置将引流时产生的渗液集中收集,再通过渗液引流管5将渗液囊体4内的渗液引走,解决脱管问题,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中,所述引流管1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内且在注气后胀大以阻止引流管1退出胸腹腔并固定引流管1位置的柔性气囊6,所述柔性气囊6为环绕引流管1的环形结构,所述引流管1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外且与胀大后的柔性气囊6配合夹紧固定胸壁或腹壁的固定罩体7,所述渗液囊体4连接于固定罩体7下端,所述固定罩体7和皮肤之间的空腔与所述渗液囊体4的内腔连通。在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柔性气囊6和固定罩体7,当柔性气囊6注入气体后可以防止引流管1脱出,柔性气囊6的在引流管1上的位置固定,固定罩体7则可以在引流管1上移动,通过调整固定罩体7的位置,使得柔性气囊6和固定罩体7夹住胸腔壁或腹腔壁,使引流管1的位置固定,防止引流管1晃动,从而避免伤口因引流管1晃动而扩大,同时避免因此而形成的渗液。同时在本技术中,固定罩体7还与渗液囊体4相结合,由于固定罩体7与皮肤进紧密接触,从而其与人体外表面构成一个密闭腔体,当出现渗液时,渗液会汇集在该密闭腔体内,进而流入渗液囊体4中,被渗液引流管5引出,从而实现渗液的收集,防止渗液对伤口带来危害。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中,所述固定罩体7的边缘设置有固定贴8,所述固定贴8的下端面设置有胶黏带9,所述固定罩体7呈喇叭状,且所述固定罩体7的大口端紧贴皮肤,所述固定罩体7的小口端连接有位置调节管10,所述位置调节管10与引流管1螺纹连接,所述位置调节管10连接有环状密封带11,所述环状密封带11与引流管1紧密接触。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技术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1),所述引流管(1)的两端分别为用于插入胸腹腔内的引流输入端(2)和用于留在胸腹腔外的引流输出端(3),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外与皮肤接触的渗液囊体(4),所述渗液囊体(4)连接有渗液引流管(5);/n所述引流管(1)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内且在注气后胀大以阻止引流管(1)退出胸腹腔并固定引流管(1)位置的柔性气囊(6),所述引流管(1)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外且与胀大后的柔性气囊(6)配合夹紧固定胸壁或腹壁的固定罩体(7),所述渗液囊体(4)连接于固定罩体(7)下端,所述固定罩体(7)和皮肤之间的空腔与所述渗液囊体(4)的内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次性双腔引流管,包括引流管(1),所述引流管(1)的两端分别为用于插入胸腹腔内的引流输入端(2)和用于留在胸腹腔外的引流输出端(3),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外与皮肤接触的渗液囊体(4),所述渗液囊体(4)连接有渗液引流管(5);
所述引流管(1)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内且在注气后胀大以阻止引流管(1)退出胸腹腔并固定引流管(1)位置的柔性气囊(6),所述引流管(1)上设置有用于置于胸腹腔外且与胀大后的柔性气囊(6)配合夹紧固定胸壁或腹壁的固定罩体(7),所述渗液囊体(4)连接于固定罩体(7)下端,所述固定罩体(7)和皮肤之间的空腔与所述渗液囊体(4)的内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巾伟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