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气管导管,包括:外管,其具有连接呼吸机的进气端以及用于排气的出气端;出气端包括位于所述外管上的分气排口;第一套囊及第二套囊,充气后第一套囊及第二套囊凸出于外管的外壁,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均能与气管壁抵接以实现封堵;在外管上,分气排口位于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之间;内管,内管具有连接外部设备的近端以及能插入到外管的内侧或穿出至外管的外侧的远端;第三套囊,设于所述内管上,充气后第三套囊凸出于内管的外壁,第三套囊能与外管的内壁或分气排口配合以实现封堵;第三套囊包括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充气后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之间形成收窄的腰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管导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管导管。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的气管导管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方便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气管导管使用不够方便的技术问题。为解决本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其被配置为导气构件,用于连接呼吸机以实现对单肺或双肺通气,所述外管具有连接呼吸机的进气端以及用于排气的出气端;所述出气端包括位于所述外管上的分气排口;第一套囊及第二套囊,其被配置为第一封堵部件,充气后所述第一套囊及第二套囊凸出于所述外管的外壁,所述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均能与气管壁抵接以实现封堵;在所述外管上,所述分气排口位于所述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之间;内管,其被配置为抽吸部件,所述内管具有连接外部设备的近端以及能插入到所述外管的内侧或穿出至所述外管的外侧的远端;第三套囊,其被配置为第二封堵部件,设于所述内管上,充气后所述第三套囊凸出于所述内管的外壁,所述第三套囊能与所述外管的内壁或所述分气排口配合以实现封堵;所述第三套囊包括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充气后所述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之间形成收窄的腰部。较优的,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为柔性管。较优的,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之间设有连接部,所述第一充气部所具有的充气腔体与所述第二充气部所具有的充气腔体不导通。较优的,在非受力状态下所述外管及所述内管的周向截面呈圆环形。较优的,所述分气排口设置在靠近所述出气端一侧的所述外管上,所述分气排口的口径略大于所述内管的外径。较优的,在充气状态下,所述第一套囊及第二套囊呈环状。较优的,所述第一套囊、第二套囊及第三套囊分别设有充气口,所述充气口用于连接充气阀。较优的,所述内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管的内径,所述外管上设有供所述内管插入的连接口,当所述内管插入至所述外管中时,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形成通气的间隙。较优的,所述第一套囊与第二套囊固定设置在所述外管的外壁上,所述第三套囊固定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外壁上。较优的,所述出气端及分气排口分别形成连接左/右主支气管的排气端口。较优的,所述外管上位于所述第一套囊与所述第二套囊之间的部位设置有影像镜头及传感器组件及照明光源,所述影像镜头及传感器组件具有连接外部可视设备的连接端。较优的,所述外管上设置有连接清洗管的连接口。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气管导管,包括:外管,其被配置为导气构件,用于连接呼吸机以实现对单肺或双肺通气,所述外管具有连接呼吸机的进气端以及用于排气的出气端;所述出气端包括位于所述外管上的分气排口;第一套囊及第二套囊,其被配置为第一封堵部件,充气后所述第一套囊及第二套囊凸出于所述外管的外壁,所述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均能与气管壁抵接以实现封堵;在所述外管上,所述分气排口位于所述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之间;内管,其被配置为抽吸部件,所述内管具有连接外部设备的近端以及能插入到所述外管的内侧或穿出至所述外管的外侧的远端;第三套囊,其被配置为第二封堵部件,设于所述内管上,充气后所述第三套囊凸出于所述内管的外壁,所述第三套囊能与所述外管的内壁或所述分气排口配合以实现封堵;所述第三套囊包括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充气后所述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之间形成收窄的腰部。通过第三套囊与外管配合或者与所述分气排口配合,可以实现单肺通气或者双肺通气;特别地,当第三套囊与分气排口配合时,由于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之间形成收窄的腰部卡在外管上,因此能够较稳固地固定内管,同时,当第三套囊与分气排口配合时,通过对第三套囊充气或放气,即可实现单肺或双肺通气,而无须将内管从分气排口上移走,对于一些实际的手术情况,能够节省时间,操作更加方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外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内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三套囊与内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之一。图7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之二。图8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之三。图9是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之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参考图1和图5所示,示出了一种气管导管,包括:外管1,其被配置为导气构件,用于连接呼吸机以实现对单肺或双肺通气,同时也可以利用气管导管实现吸液的功能。呼吸机,是一种能代替、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呼吸功消耗,节约心脏储备能力的装置,对于麻醉用呼吸机,可以连接气管导管以实现单肺或双肺的通气功能,当需要行单肺通气时,将另一侧肺的进气通道封堵即可。本实施例中,外管1具有连接呼吸机的进气端以及用于排气的出气端,进气端及出气端可以设置在外管1的端部,也可以设置在外管1的周侧面;出气端包括位于外管上的分气排口101;还包括有第一套囊30及第二套囊31,第一套囊30及第二套囊31被配置为第一封堵部件,当第一套囊30及第二套囊31充气后,第一套囊30及第二套囊31凸出于外管1的外壁,形成朝外的隆起,当插入到人体气管内时,第一套囊30和第二套囊31均能与人体的气管壁抵接配合以实现封堵,防止在外管1的外侧形成开放的流体通道;本实施例中,在外管1上,分气排口101位于第一套囊30和第二套囊31之间;还包括有内管2,其被配置为抽吸部件,内管2具有连接外部设备的近端以及能插入到外管的内侧或穿出至外管的外侧的远端;还包括第三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管,其被配置为导气构件,用于连接呼吸机以实现对单肺或双肺通气,所述外管具有连接呼吸机的进气端以及用于排气的出气端;所述出气端包括位于所述外管上的分气排口;/n第一套囊及第二套囊,其被配置为第一封堵部件,充气后所述第一套囊及第二套囊凸出于所述外管的外壁,所述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均能与气管壁抵接以实现封堵;/n在所述外管上,所述分气排口位于所述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之间;/n内管,其被配置为抽吸部件,所述内管具有连接外部设备的近端以及能插入到所述外管的内侧或穿出至所述外管的外侧的远端;/n第三套囊,其被配置为第二封堵部件,设于所述内管上,充气后所述第三套囊凸出于所述内管的外壁,所述第三套囊能与所述外管的内壁或所述分气排口配合以实现封堵;/n所述第三套囊包括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充气后所述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之间形成收窄的腰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管,其被配置为导气构件,用于连接呼吸机以实现对单肺或双肺通气,所述外管具有连接呼吸机的进气端以及用于排气的出气端;所述出气端包括位于所述外管上的分气排口;
第一套囊及第二套囊,其被配置为第一封堵部件,充气后所述第一套囊及第二套囊凸出于所述外管的外壁,所述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均能与气管壁抵接以实现封堵;
在所述外管上,所述分气排口位于所述第一套囊和第二套囊之间;
内管,其被配置为抽吸部件,所述内管具有连接外部设备的近端以及能插入到所述外管的内侧或穿出至所述外管的外侧的远端;
第三套囊,其被配置为第二封堵部件,设于所述内管上,充气后所述第三套囊凸出于所述内管的外壁,所述第三套囊能与所述外管的内壁或所述分气排口配合以实现封堵;
所述第三套囊包括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充气后所述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之间形成收窄的腰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为柔性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第一充气部及第二充气部之间设有连接部,所述第一充气部所具有的充气腔体与所述第二充气部所具有的充气腔体不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在非受力状态下所述外管及所述内管的周向截面呈圆环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雄,
申请(专利权)人:李杰雄,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