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呼吸管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呼吸管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呼吸管主要是用于重症监护室中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吸收氧气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为病人提供氧气,避免呼吸不畅,导致窒息,而且有利于后续的健康治疗。目前,气管插管的固定大多使用橡胶带粘贴于两面颊或者鼻翼部分,或用绷带捆绑后系于耳后,使用橡胶带不便于呼吸管的调节,以至于不能适应不同病人的使用,相较于使用橡胶带固定呼吸管,选用呼吸管固定装置是更好的选择。但是,现有的呼吸管固定装置,不能充分的对呼吸管进行固定,以至于固定后的呼吸管由于夹紧力过大,导致呼吸管的内部氧气流量变低,不利于病人更好的进行吸收,而且夹紧力过小,容易导致呼吸管的脱落,大大的降低了呼吸管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呼吸管固定装置,以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被固定后的呼吸管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呼吸管掉落的情况发生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呼吸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主体、夹持组件和调节组件;所述夹持组件设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呼吸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主体(100)、夹持组件(200)和调节组件(300);/n所述夹持组件(200)设置于所述固定主体(100)上,且所述夹持组件(200)与所述固定主体(100)连接;/n所述调节组件(300)与所述夹持组件(200)传动连接,所述调节组件(300)与所述固定主体(100)连接,所述调节组件(300)用于带动所述夹持组件(200)移动,以使所述夹持组件(200)固定夹持呼吸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呼吸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主体(100)、夹持组件(200)和调节组件(300);
所述夹持组件(200)设置于所述固定主体(100)上,且所述夹持组件(200)与所述固定主体(100)连接;
所述调节组件(300)与所述夹持组件(200)传动连接,所述调节组件(300)与所述固定主体(100)连接,所述调节组件(300)用于带动所述夹持组件(200)移动,以使所述夹持组件(200)固定夹持呼吸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200)包括第一夹持部(210)和第二夹持部(220);
所述固定主体(100)上设置有凹槽(130),所述第一夹持部(210)设置于所述凹槽(130)内,且所述第一夹持部(210)与所述固定主体(100)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220)设置于所述调节组件(300)上,所述第二夹持部(220)与所述调节组件(300)连接,所述调节组件(300)用于带动所述第二夹持部(220)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210)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部(210)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20)夹持所述呼吸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管固定装置还包括弹性部(400);
所述弹性部(400)设置于所述凹槽(130)内,所述第一夹持部(210)通过所述弹性部(400)与所述固定主体(100)连接,所述弹性部(400)用于使所述第一夹持部(210)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220)移动的运动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管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300)包括第一调节部(310)、第二调节部(320)和连接板(330);
所述固定主体(100)上设置有第一滑槽(110)和第二滑槽(120),所述第一调节部(310)的一端伸入到所述第一滑槽(110)内,所述第一调节部(310)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330)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部(320)的一端伸入到所述第二滑槽(120)内,所述第二调节部(320)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板(330)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220)设置于所述连接板(330)靠近所述固定主体(100)的一侧,所述第一调节部(310)和所述第二调节部(320)可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滑...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