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阁专利>正文

一种吸油树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79178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油树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一种吸油树脂复合物,其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16.5~22.5份、聚氨酯软泡35~60份、辅吸附剂4~7.5份、偶联剂3.5~7份、溶剂若干份、造孔剂2~4份;一种吸油树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制备含树脂复合物浸渍液再制备吸油树脂复合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吸油树脂复合物在制备过程中,除溶剂可循环利用外,其他成分均环保安全,摒弃一般吸油树脂的颗粒形式,而采用海绵球的规格,在有助于废水中油类回收取得的同时也使得吸油树脂复合物自身的回收利用变得更为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油树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水分离
,具体涉及一种吸油树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油污染事件频发,特别是突发性水环境油污染事件多次发生.由于油类在水体中难以生物降解,清除困难,因而进入环境后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性,给人类和海洋生物造成了潜在的隐患。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方式有机械提取、原位燃烧、化学降解等,但机械提取效率低下,原位燃烧适用面太窄,化学降解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因此使用吸油材料这一方法开始广受应用。常见的吸油材料都有着一定缺陷。无机矿物材料虽然低价、安全,但吸油量少、油水分离性差、不可燃弃;有机合成材料尽管吸油量大,上浮性好,但其生物降解性差、不可循环再生;而天然吸油材料虽然经济实用、无毒无害,但上浮性差、油水分离性差。传统吸油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废油回收和环境治理的需求,因此,新型功能性高分子吸油材料特别是高吸油树脂的研发和利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的吸油树脂仍存在回收所需工作量或能耗较大的问题,且采用单一吸油树脂会造成适应性较差,不便回收,也没有吸附其他杂质等絮凝效果,是以,亟待开发一种高吸油率、后续回收处理方便、适应性广并兼顾吸附絮凝效果的吸油树脂复合物,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的技术缺陷,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因此,作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吸油树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吸油树脂复合物,其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16.5~22.5份、聚氨酯软泡35~60份、辅吸附剂4~7.5份、偶联剂3.5~7份、溶剂若干份、造孔剂2~4份。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吸油树脂复合物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其为由15~17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5~17份丙烯酸丁酯、12~14份丙烯酸异戊酯、54~58份有机溶剂、0.6~0.8份过氧化苯甲酸叔戊酯、23~25份丙烯酸十八酯、2~3份十二烷基硫酸钠制备所得。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吸油树脂复合物的优选方案,其中:将15~17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5~17份丙烯酸丁酯、12~14份丙烯酸异戊酯、54~58份有机溶剂、0.6~0.8份过氧化苯甲酸叔戊酯,以120~18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回流冷凝并加热至85~95℃,待1h后再冷却至50~60℃,调节pH至碱性;再加入126~144份的水,并进行超声波分散10~20min使之乳化;继续加入23~25份丙烯酸十八酯、2~3份十二烷基硫酸钠,在50~60℃反应1h后,缓慢滴加含过硫酸钾1%~3%的水溶液并快速升温至85~95℃,滴加2~3h后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即得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将所述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进行涂布,涂布量为35g/m2,在60℃下干燥15min后形成薄膜,将薄膜粉碎研磨至1000目,即得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吸油树脂复合物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的辅吸附剂为氧化铝、不定形硅胶、改性聚氨酯中的一种或两种及其以上的组合物;所述的造孔剂为氧化锌、月桂酸、碳酸氢钠、乙酸乙酯的组合物;所述的聚氨酯软泡为高回弹泡沫,规格为直径7~8cm的球形。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吸油树脂复合物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的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KH-550、硅烷偶联剂KH-560、硅烷偶联剂KH-570、硅烷偶联剂KH-580、硅烷偶联剂KH-792、硅烷偶联剂DL-602、硅烷偶联剂DL-171、钛酸酯偶联剂TMC-201、钛酸酯偶联剂TMC-931、钛酸酯偶联剂KR-TTS、钛酸酯偶联剂TC-TTS中的任一种或两种及其以上的组合物;所述的溶剂为去离子水、正己烷、庚烷、辛烷、石油醚、环戊烷、环己烷、N,N-二甲基甲酰胺、乙二醇二丁醚、乙酸苄酯、1,2-丙二醇-1-丁醚中的任一种或两种及其以上的组合物。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吸油树脂复合物的优选方案,其中:COD去除率可达98.9%,吸油率可达19.2g/g,吸水率仅为0.0095g/g,吸油速率可达83.7g/h。作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吸油树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将16.5~22.5份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4~7.5份辅吸附剂、3.5~7份偶联剂加入到溶剂中,超声处理2~3h,得到含树脂复合物浸渍液,其中,所述溶剂与所述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所述辅吸附剂、所述偶联剂之和的质量比为(10~15):1;将35~60份聚氨酯软泡充分浸渍于所述含树脂复合物浸渍液中,超声浸渍25~35min后,缓慢加入2~4份造孔剂,继续超声15~25min;然后整体在75℃下烘燥2~3h,使含树脂复合物的聚氨酯软泡初干,再调节温度到100℃,烘燥定型5~10min,即得吸油树脂复合物。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吸油树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的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的造孔剂的添加顺序为氧化锌、碳酸氢钠、乙酸乙酯、月桂酸,每种成分添加的间隔时间为4~6min。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吸油树脂复合物在制备过程中,除溶剂可循环利用外,其他成分均环保安全,摒弃一般吸油树脂的颗粒形式,而采用海绵球的规格,在有助于废水中油类回收取得的同时也使得吸油树脂复合物自身的回收利用变得更为方便快捷。2、本专利技术的吸油树脂复合物,通过多种成分的复配达到了高效迅速的油水分离效果。其制备过程中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辅吸附剂和偶联剂充分分散到溶剂中后,再均匀遍布于聚氨酯软泡中,最终效果即偶联剂将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辅吸附剂与聚氨酯软泡相结合,使得聚氨酯软泡的表面、孔洞和缝隙得到亲油疏水改性,保证了其吸油时的油水选择性,聚氨酯软泡本身的疏松结构配合后续造孔剂的进一步粗糙构造,则保证了吸油树脂复合物的吸油速率和吸油倍率。这说明了各成分之间发生了协同增效的作用,从而赋予了吸油树脂复合物的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3、本专利技术的吸油树脂复合物,还令人意外地具有絮凝吸附其他有害成分、杂质的作用。经实验证实,这可能是其中偶联剂、辅吸附剂共同作用的结果。4、本专利技术的吸油树脂复合物,其回收时仅需打捞上后沥干表面水分,通过机械压榨即可得到所回收油类,且仅需过滤一次即能去除油类中的其他杂质,压榨所需机械力较轻,能耗和工作量少。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油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16.5~22.5份、聚氨酯软泡35~60份、辅吸附剂4~7.5份、偶联剂3.5~7份、溶剂若干份、造孔剂2~4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油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16.5~22.5份、聚氨酯软泡35~60份、辅吸附剂4~7.5份、偶联剂3.5~7份、溶剂若干份、造孔剂2~4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其为由15~17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5~17份丙烯酸丁酯、12~14份丙烯酸异戊酯、54~58份有机溶剂、0.6~0.8份过氧化苯甲酸叔戊酯、23~25份丙烯酸十八酯、2~3份十二烷基硫酸钠制备所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油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将15~17份甲基丙烯酸甲酯、15~17份丙烯酸丁酯、12~14份丙烯酸异戊酯、54~58份有机溶剂、0.6~0.8份过氧化苯甲酸叔戊酯,以120~180rpm的速度持续搅拌,回流冷凝并加热至85~95℃,待1h后再冷却至50~60℃,调节pH至碱性;再加入126~144份的水,并进行超声波分散10~20min使之乳化;
继续加入23~25份丙烯酸十八酯、2~3份十二烷基硫酸钠,在50~60℃反应1h后,缓慢滴加含过硫酸钾1%~3%的水溶液并快速升温至85~95℃,滴加2~3h后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即得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
将所述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进行涂布,涂布量为35g/m2,在60℃下干燥15min后形成薄膜,将薄膜粉碎研磨至1000目,即得无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微粒。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吸油树脂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吸附剂为氧化铝、不定形硅胶、改性聚氨酯中的一种或两种及其以上的组合物;所述的造孔剂为氧化锌、月桂酸、碳酸氢钠、乙酸乙酯的组合物;所述的聚氨酯软泡为高回弹泡沫,规格为直径7~8cm的球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阁
申请(专利权)人:孙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