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烯烃聚合物和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烯烃聚合物和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将以烯烃聚合物为主成分的膜拉伸而制造微多孔膜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WO2014/06533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以往的以烯烃聚合物为主成分的膜中,有时拉伸后的空孔率、拉伸的均匀性和拉伸后的加热收缩率等拉伸特性并不充分。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伸特性优异的烯烃聚合物和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烯烃聚合物包含来自丙烯的单体单元,全部满足下述要件(1)~(3)。(1)0.5≤MFR≤7MFR是以230℃和21.18N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单位为g/10分钟。(2)5.0≤Aw/An≤10.0Aw和An分别为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重均分子链长和数均分子链长。(3)SR≥0.1·log(MFR)+1.26将上述MFR的测定中的模孔的直径设为Dh、将从模孔挤出的烯烃聚合物的截面的直径设为Dp时,SR定义如下。SR=Dp/Dh这里,烯烃聚合物可以进一步满足要件(4)。(4)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数为93%以上。另外,烯烃聚合物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160~180℃的温度范围内的吸热量可以为55J/g以上、且100℃~180℃的温度范围内的熔融吸热曲线的半峰宽可以为8℃以下。本专利技术的膜包含上述的烯烃聚合物。r>本专利技术的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工序:在预聚合催化剂成分(PI)的存在下将包含丙烯的烯烃聚合。预聚合催化剂成分(PI)是在预聚合用催化剂(I)的存在下将包含丙烯的烯烃聚合而得到的。预聚合用催化剂(I)是使成分(A1)、成分(A2)、成分(B)和成分(C)接触而得到的。成分(A1):式(11)表示的电子供体化合物R1R2Si(OR3)(OR4)(11)式(11)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1~20的芳基或碳原子数1~20的芳烷基。成分(A2):式(12)表示的电子供体化合物Si(OR5)(OR6)(OR7)(OR8)(12)式(12)中,R5~R8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1~20的芳基或碳原子数1~20的芳烷基。成分(B):含有钛、镁和卤素的固体催化剂成分成分(C):三烷基铝上述方法可以进一步满足下述要件(a)和要件(b)。要件(a):预聚合催化剂成分(PI)是将相对于预聚合用催化剂(I)的质量为2.5~14的质量的上述烯烃聚合而得到的。要件(b):预聚合用催化剂(I)是以成分(C)的铝原子相对于成分(B)的钛原子1摩尔为5~12摩尔的方式使成分(A1)、成分(A2)、成分(B)和成分(C)接触而得到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拉伸特性优异的烯烃聚合物和烯烃聚合物的制造方法。具体实施方式(烯烃聚合物)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烯烃聚合物包含来自丙烯的单体单元,且满足全部下述要件(1)~(3)。(1)0.5≤MFR≤7MFR是以230℃和21.18N测定的基于JISK7210的熔体流动速率,单位为g/10分钟。MFR表现出烯烃聚合物的熔融流动特性。MFR大表明树脂容易流动。MFR可以为0.7以上,也可以为1.0以上。另外,MFR可以为5以下,也可以为4以下。(2)5.0≤Aw/An≤10.0Aw和An分别为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重均分子链长和数均分子链长。Aw/An大表示分子量分布广。Aw/An可以为6以上,也可以为9以下。(3)SR≥0.1·log(MFR)+1.26将上述MFR的测定中的模孔的直径设为Dh、将从模孔挤出的烯烃聚合物的截面的直径设为Dp时,SR定义如下。SR=Dp/Dh挤出的烯烃聚合物的截面是指被挤出的聚合物的垂直于挤出方向的截面,该截面不为正圆形时,是指该截面的直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值。SR被称为离模膨胀比、或者Swellingratio,SR大则意味着聚合物的弹性大。烯烃聚合物可以进一步满足以下的要件(4)。(4)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数为93%以上。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数是指聚合物的分子链中的五单元组单元(5个单体键合而成的单元)的全同立构分率。烯烃聚合物进一步可以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160~180℃的温度范围内的吸热量为55J/g以上且100℃~180℃的温度范围内的熔融吸热曲线的半峰宽为8℃以下。半峰宽可以为7℃以下。160~180℃的温度范围内的吸热量可通过以下的方法而求出。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在氮气氛下,将封入有约10mg的试样的铝锅(1)以230℃保持5分钟,接着(2)以5℃/分钟的速度从230℃降温到40℃。接下来,(3)以40℃保持5分钟,接着(4)以5℃/分钟的速度从40℃升温到200℃。利用以下的方法对通过过程(4)的热量测定而得到的熔融吸热曲线(x轴:温度,y轴:热流(HeatFlow))进行解析。将连接熔融吸热曲线上的100℃的点和180℃的点的直线作为基线。由x=160℃的直线、x=180℃的直线、160~180℃的温度范围内的熔融吸热曲线和基线围起的区域的面积求出160~180℃的温度范围内的吸热量。100℃~180℃的温度范围内的熔融吸热曲线的半峰宽通过以下的方法而求出。在通过上述过程(4)的热量测定而得到的熔融吸热曲线中,将热流最大的温度作为熔点。将熔点处的熔融吸热曲线的热流与熔点处的基线的热流之差设为h。在各温度,求出熔融吸热曲线的热流与基线的热流的差,在100℃~180℃的温度范围内求出该差为h/2的最大温度和最小温度。将最大温度与最小温度之差作为半峰宽。烯烃聚合物只要是具有来自丙烯的单体单元的聚合物即可。因此,烯烃聚合物可以是丙烯的均聚物,也可以是丙烯与除丙烯以外的烯烃的共聚物,还可以是它们的混合物。烯烃聚合物优选具有结晶性。烯烃聚合物中的来自丙烯的单体单元的含量以烯烃聚合物的质量为基准,可以为85质量%以上、90质量%以上或95质量%以上。来自丙烯的单体单元的含量的上限为100质量%。构成烯烃聚合物的除丙烯以外的共聚单体例如可以为乙烯和α-烯烃。α-烯烃可以为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作为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的具体例,可举出1-丁烯、1-戊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庚烯、1-辛烯和1-癸烯。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可以为选自1-丁烯、1-己烯和1-辛烯中的至少1种。作为丙烯与乙烯和/或碳原子数4~20的α-烯烃的共聚物,例如,可举出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1-丁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丁烯共聚物、丙烯/1-己烯共聚物和丙烯/乙烯/1-己烯共聚物。烯烃聚合物可以为丙烯/乙烯共聚物、丙烯/1-丁烯共聚物或丙烯/乙烯/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烯烃聚合物,全部满足下述要件(1)~(3),且包含来自丙烯的单体单元,/n(1)0.5≤MFR≤7/nMFR是以230℃和21.18N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单位为g/10分钟,(2)5.0≤Aw/An≤10.0/nAw和An分别为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重均分子链长和数均分子链长,/n(3)SR≥0.1·log(MFR)+1.26/n将所述MFR的测定中的模孔的直径设为Dh、将从模孔挤出的烯烃聚合物的截面的直径设为Dp时,SR定义如下,/nSR=Dp/Dh。/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27 JP 2018-245034;20191004 JP 2019-1839201.一种烯烃聚合物,全部满足下述要件(1)~(3),且包含来自丙烯的单体单元,
(1)0.5≤MFR≤7
MFR是以230℃和21.18N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单位为g/10分钟,(2)5.0≤Aw/An≤10.0
Aw和An分别为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的重均分子链长和数均分子链长,
(3)SR≥0.1·log(MFR)+1.26
将所述MFR的测定中的模孔的直径设为Dh、将从模孔挤出的烯烃聚合物的截面的直径设为Dp时,SR定义如下,
SR=Dp/Dh。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烯烃聚合物,其中,进一步满足要件(4),
(4)全同立构五单元组分数为93%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烯烃聚合物,其中,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的、160~180℃的温度范围内的吸热量为55J/g以上,且100℃~180℃的温度范围内的熔融吸热曲线的半峰宽为8℃以下。
4.一种膜,包含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烯烃聚合物。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丹羽康仁,井上直,安永智和,植村真,山田英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