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hIL-33人源化单抗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91431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7 20:02
为了提供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抗hIL‑33抗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现有技术中IL‑33在炎症和肿瘤中作用机理、IL‑33调控细胞因子分泌的功能、以及参与炎症和肿瘤的细胞因子,采用免疫小鼠B细胞淘筛技术获得高亲和力鼠抗人IL‑33抗体,经过鼠源抗体重组表达、生物活性初筛、人源化改造、亲和力成熟和生物活性复筛,获得一株抗hIL‑33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具有稳定性高、亲和力强、生物活性好、临床应用前景广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hIL-33人源化单抗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抗体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炎症和/或肿瘤的治疗性单抗,特别是涉及一种特异性结合并抑制抗IL-33功能的人源化单抗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白介素33(IL-33)是一种与IL-1和IL-18相关的细胞因子,又被称为NF-HEV或IL-1F11。IL-33已被描述为“警报素”,因为在内稳态过程中其以全长形式存在于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但在细胞坏死过程中可被裂解并释放。IL-33诱导的细胞反应的实例包括诸如IL-5、IL-6、IL-13、TNF、IFN-γ和GM-CSF的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以及诸如CXCL8、CCL17和CCL24的趋化因子的产生。IL-33还展示通过加强由IgE受体信号转导或其它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剂引发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而增强急性过敏反应。IL-33还会增强表达ST2的免疫细胞的募集、存活和粘附特性,因此在激发和维持局部组织中的细胞炎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IL-33通过与ST2受体(又称IL1RL1)和IL-1受体辅助蛋白(IL1RAP)相互作用介导其生物效应以活化NF-κB和MAP激酶信号通路中的胞内分子,诱导2型细胞因子释放。ST2受体的唯一已知配体是IL-33(参见例如,Schmitz等,Immunity.23(5)479-90(2005);Chackerian等,J.Immunol.179(4):2551-5(2007))。ST2受体在基线由Th2细胞和肥大细胞表达,两种细胞类型已知是过敏性哮喘的重要介质。胞外IL-33形式通过与ST2结合且随后激活NFκB和MAP激酶途径而刺激靶细胞,导致包括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一系列功能反应。可溶性ST2(sST2)被认为是诱饵受体,阻止IL-33信号传导。现有技术文献已提出了ST2、IL-33和IL-1RAcP相互作用以及IL-1R1与IL-1RAcP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Lingel等人,Cell17:1398-1410,2009;Wang等人,NatImmunol,11:905-11,2010)。IL-33的体内表达模式以及其细胞靶标均提示IL-33在Th2驱动病理学中的作用。例如,在中度至重度哮喘、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和克罗恩病患者的炎症组织中已检测到IL-33表达。此外,ST2(IL-33R)远端启动子区域中的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已显示出与异位性皮炎显著相关(参见,例如,Shimizu等人,Hum.Mol.Genet.,14(19):2919-2927(2005))。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也已显示出在多种族组多项研究中哮喘与IL-33和ST2(IL-33R)基因SNP的强相关性(参见,例如,Gudbjartsson等人,Nat.Genet.,41(3):342-347(2009);Melén等人,JAllergyClin.Immunol.,126(3)631-637(2010);Moffatt等人,NewEnglJ.Med.,363(13):1211-1221(2010);以及Torgerson等人,Nat.Genet.,43(9):887-92(2011))。IL-33(可能与IL-25和TSLP联合)还活化天然淋巴细胞(ILC2细胞),其导致Th2细胞因子分泌、抗寄生响应和组织免疫病理。已有研究表明IL-33/ST2途径失调与多种免疫介导的疾病有关,包括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炎性肠病、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以及全身性硬化症(Palmer和Gabay,NatRevRheumatol7:321-9,2011和Lloyd,CurrOpinImmunol22:800-6,2010;Shimizu等人,HumMolecGen14:2919-27,2005;Kamekura等人,ClinExpAllergy42:218-28,2012;Manetti等人,AnnRheumDis69:598-605,2010)。研究还提示IL-33通过充当癌细胞存活或生长因子而在表达IL-33受体的一些癌症如上皮癌(即,肿瘤)中发挥直接作用。这种IL-33响应性可能有助于某些癌细胞类型逃脱当前标准治疗(例如,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乳腺癌和胃肠癌)。此外,IL-33可通过减少免疫系统在控制肿瘤细胞中的防护活性而在癌症进展中发挥间接作用。由于现有技术中较为明确的研究了IL-33与多种炎症、肿瘤等疾病相关,因此围绕IL-33激活剂、抑制剂的研究开发持续至今。随着抗体药物研究技术的进展,抗IL-33抗体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尽管机理明确、研究方向清楚,但是由于抗体药物研发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导致抗IL-33抗体作为临床用药物仍有待深入研究。赛诺菲和再生元开发的全人源抗IL-33单抗REGN3500进行了一系列临床试验,包括哮喘、特异性皮炎、慢性阻塞性肺炎等,但临床应用前景仍不明朗。REGN3500与Dupixent(anti-IL-4Rα)联合治疗哮喘的临床试验(NCT03112577)结果表明,单独使用REGN3500表现优于安慰剂组,但是REGN3500与Dupixent联用并未展现出比单用Dupixent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全人源抗体REGN3500在临床上导致不良反应率较高,单独使用REGN3500的不良事件(AEs)发生率为61.6%。现有技术中尽管还有其它关于抗IL33抗体的报道,但在人源化程度、亲和力强度、影响细胞因子分泌等方面产生的效果均存在差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供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抗hIL-33抗体,本专利技术基于现有技术中IL-33在炎症和肿瘤中作用机理、IL-33调控细胞因子分泌的功能、以及参与炎症和肿瘤的细胞因子,采用免疫小鼠B细胞淘筛技术获得高亲和力鼠抗人IL-33抗体,经过鼠源抗体重组表达、生物活性初筛、人源化改造、亲和力成熟和生物活性复筛,获得一株抗hIL-33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具有稳定性高、亲和力强、生物活性好、临床应用前景广阔等特点。具体而言: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hIL-33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IDNO:1-3所示,轻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IDNO:4-6所示。HCDR1(SEQIDNO:1):GYTFTSYWMHHCDR2(SEQIDNO:2):EINPRX1GX2RX3YDX4KFKR,其中X1选自T、S、N,X2选自R、N,X3选自H、D,X4选自R、EHCDR3(SEQIDNO:3):GNWFAYLCDR1(SEQIDNO:4):TLVHSDGNLCDR2(SEQIDNO:5):KVSNRFSLCDR3(SEQIDNO:6):SQSTYV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所述抗hIL-33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其中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IDNO:1、7、3所示,轻链可变区CDR1-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hIL-33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3所示,轻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 ID NO:4-6所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hIL-33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IDNO:1-3所示,轻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IDNO:4-6所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抗hIL-33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IDNO:1、7、3所示,轻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IDNO:4-6所示;
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IDNO:1、8、3所示,轻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IDNO:4-6所示;或
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IDNO:1、9、3所示,轻链可变区CDR1-3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如SEQIDNO:4-6所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抗hIL-33单克隆抗体或其抗原结合片段,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0所示,轻链可变区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11所示;
所述抗体的重链可变区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新辉张弢仲恺吴伟黄倩卉徐辉王青潘红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诺艾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