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74348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7-04 07: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包括:车体,包括底架,侧墙,端墙以及车顶;排水收集槽,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两侧边缘上;端墙型腔,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端墙内,并与所述排水收集槽连接,用以排水;接水管,设置在所述端墙型腔的底部,用以收集水源。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车厢结构,制造工作量小且能够及时的排出车顶的上的水,对车顶的电气设备具有保护作用。

A kind of train carriage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
,特别涉及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发展,高铁,地铁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常用工具,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出行环境,同时也极大的带动了国家的经济。在设计列车结构时需要考虑多种环境,例如车体与转向架走行的轨道梁下部间距较小,其间需要布置大量的线路,考虑到车体防腐及线路防水的需要,车厢结构以及车顶排水结构尤为重要,车顶排水结构用于对轨道车辆的车顶进行排水,其能够防止车顶上的电气设备长时间被浸泡,从而保护车顶电气设备,因此车顶排水结构在轨道车辆设计中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能够及时的将车顶的水排出且收集起来,进行回收利用,从而保护车顶电气设备。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包括:车体,包括底架,侧墙,端墙以及车顶;排水收集槽,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两侧边缘上;端墙型腔,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端墙内,并与所述排水收集槽连接,用以排水;接水管,设置在所述端墙型腔的底部,用以收集水源,并将所述水源回收利用;其中,所述底架与所述端墙以及侧墙的底部连接,所述底架与所述端墙的底部焊接,所述底架与所述侧墙的底部焊接,所述底架通过所述侧墙,所述端墙与所述车顶焊接连接;所述底架包括一种由铝合金型材焊接形成的框架结构。所述侧墙与所述底架连接,所述侧墙的底部与所述底架螺接,所述侧墙与所述车顶焊接,所述侧墙与所述端墙焊接,所述侧墙上设置多个车窗,所述侧墙与所述车顶还包括一种一体成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所述排水收集槽设置在所述车体上,具体地,所述排水收集槽设置在所述车顶的两侧,所述排水收集槽的末端与所述端墙连接,所述排水收集槽的末端还设置有过滤网,以防止堵塞。所述端墙型腔,设置在所述端墙内,所述端墙型腔与所述排水收集槽的末端连接,所述端墙型腔的底部与所述接水管连接,所述接水管设置在在所述底架的下方,所述接收管包括一种弯曲形状,所述接收管允许连接所述列车的清洗管道,以将收集的水源二次利用。所述车厢结构还包括车顶排水结构、客室端部排水以及司机室端排水结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包括车体,排水结构,所述排水结构能够及时的将车顶上的水及时的排出并收集起来,从而保护了车顶的电气设备,同时也能将收集的水进行二次利用,实现较好的循环利用,节约了水资源。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的底架示意图。图3: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的底架示意图。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的车顶示意图。图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的端墙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请参阅图1-2,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包括:车体1;排水收集槽2,设置在所述车体1上;端墙型腔3,设置在所述车体1的端墙内,与所述排水收集槽2连接;接水管4,设置在所述端墙型腔3的底部,以收集水源;请参阅图1,所述车体1包括底架11,第一侧墙12,第二侧墙13,第一端墙14,第二端墙15以及车顶16,其中,所述底架11通过所述第一侧墙12,所述第二侧墙13,所述第一端墙14和所述第二端墙15与所述车顶16焊接连接,第一侧墙12分别与第一端墙14的第一端141和第二端墙15的第一端151焊接连接,第二侧墙13分别与第一端墙14的第二端142和第二端墙15的第二端152焊接连接;底架11的结构,第一侧墙12的结构,第二侧墙13的结构,第一端墙14的结构,第二端墙15的结构和车顶16的结构包括全焊接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架11,第一侧墙12,第二侧墙13,第一端墙14,第二端墙15和车顶16的每个结构件可以由任一满足车辆技术规格书中关于车体强度要求、车体刚度要求、车体疲劳寿命要求的材质构成,例如:铝型材、铝板、等。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墙12,所述第二侧墙13和所述车顶16可以为一体成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结构,因此车厢的重量大大减轻,并且车体零部件、制造工序大幅减少,从而具有车体可靠性提高、生产周期缩短、批量制造成本降低等有益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指的是芯材(如PVC泡沫)与碳纤维复合材料材质的面板(碳纤维蒙皮)通过胶粘剂粘接形成的层状复合结构。其他实施例对碳纤维复合材料不作严格限制,可以包括任何碳纤维复合材料;此外,对夹层的材质不作严格限制,例如可以为蜂窝夹层、泡沫夹层等。如图2所示,所述底架11包括底架框架111,第一端部组成112,第二端部组成113和铝型材地板组成114;所述底架框架111包括第一底架边梁1111,第二底架边梁1112,第一底架端梁1113,第二底架端梁1114;其中,所述第一底架端梁1113的两端、第二底架端梁1114的两端各自分别与第一底架边梁1111和第二底架边梁1112焊接连接;所述铝型材地板组成114的周边与第一底架边梁1111,第二底架边梁1112,第一底架端梁1113,第二底架端梁1114一一对应焊接;具体实现时,可以将铝型材地板组成114套设在第一底架边梁1111,第一底架端梁1113,第二底架边梁1112,第二底架端梁1114焊接形成的底架框架111内;并将铝型材地板组成114的四周依次与第一底架边梁1111,第一底架端梁1113,第二底架边梁1112,第二底架端梁1114焊接。所述第一端部组成112分别与铝型材地板组成114,第一底架端梁1113焊接连接;第二端部组成113分别与铝型材地板组成114,第二底架端梁1114焊接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架11的各结构件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即所述底架11包括全焊接结构,其中,所述底架框架111,第一端部组成112,第二端部组成113和铝型材地板组成114包括铝型材,以满足车辆技术规格书中关于车体疲劳寿命的要求。由于底架框架为铝型材框架、地板为铝蜂窝地板,所以地板与底架框架之间需要通过铆接连接,因此,为了确保铝蜂窝地板与铝型材底架框架的连接牢固,底架框架的结构可为一网状结构,即底架框架不仅包括两个底架边梁和两个底架纵梁,还包括多个底架横梁和底架纵梁,从而使底架框架上能够与地板铆接的位置较多。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架框架111与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体,包括底架,侧墙,端墙以及车顶;/n排水收集槽,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两侧边缘上;/n端墙型腔,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端墙内,并与所述排水收集槽连接,用以排水;/n接水管,设置在所述端墙型腔的底部,用以收集水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列车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包括底架,侧墙,端墙以及车顶;
排水收集槽,设置在所述车体的两侧边缘上;
端墙型腔,设置在所述车体的端墙内,并与所述排水收集槽连接,用以排水;
接水管,设置在所述端墙型腔的底部,用以收集水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包括一种框架结构,所述底架与所述端墙以及侧墙的底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与所述端墙连接,所述侧墙的顶部与所述车顶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与所述侧墙以及所述端墙连接。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伟孙绘琴毛雨濛梁蕾王卫尹伊人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中车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