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蹬车梯装置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蹬车梯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商用车用蹬车梯装置一般分为固定式结构和折叠式结构,蹬车梯装置采用折叠式结构,在折叠过程中容易出现用力过猛而导致的撞击事件的发生,用户体验感较差。蹬车梯装置采用固定形式结构为固定连接在车架或者其他支架结构上,位置不可动,具有以下缺陷:1、传统固定式蹬车梯装置占有车架外侧有限的布置空间,并且其本身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使得其所占用的空间利用率不高;2、传统固定式蹬车梯装置一般布置在车架的横向外侧,平时使用率低,但却占用整车横向布置空间,使本就余量不多的整车横向空间布置难度更大;3、传统固定式蹬车梯装置一般为悬臂梁结构悬挂在车架外侧,在行车过程中,蹬车梯装置没有用处,但是会成为车架的动载荷,增加车架的载荷负担;4、传统固定式蹬车梯装置如果固定在后处理器外侧或者电瓶框外侧,该蹬车梯装置形成一个类似“护栏”的结构,对于其挡在内部的系统和零部件的维修接近性变差,用户想要维修蹬车梯挡在里侧的零件时,需要绕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蹬车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蹬车梯机构(1);/n固定机构(2),其连接于车架(100);/n折叠机构(3),所述折叠机构(3)包括第一旋转杆(31)、第二旋转杆(32)及弹性件(33),所述弹性件(3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杆(31)和所述第二旋转杆(32),所述弹性件(33)始终处于拉伸状态,所述第一旋转杆(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2),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蹬车梯机构(1),所述第二旋转杆(3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2),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蹬车梯机构(1),所述第一旋转杆(31)、所述第二旋转杆(32)、所述蹬车梯机构(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蹬车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蹬车梯机构(1);
固定机构(2),其连接于车架(100);
折叠机构(3),所述折叠机构(3)包括第一旋转杆(31)、第二旋转杆(32)及弹性件(33),所述弹性件(3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杆(31)和所述第二旋转杆(32),所述弹性件(33)始终处于拉伸状态,所述第一旋转杆(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2),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蹬车梯机构(1),所述第二旋转杆(3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机构(2),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蹬车梯机构(1),所述第一旋转杆(31)、所述第二旋转杆(32)、所述蹬车梯机构(1)及所述固定机构(2)之间形成四边形结构,所述蹬车梯机构(1)被配置为相对于所述固定机构(2)进行翻转,使所述蹬车梯机构(1)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切换,其中所述折叠状态为所述蹬车梯机构(1)水平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2)的上方,所述展开状态为所述蹬车梯机构(1)垂直设置于所述固定机构(2)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蹬车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机构(2)包括:
固定件(21),所述固定件(21)位于所述车架(100)的外侧并与其相连接,在展开状态时,所述蹬车梯机构(1)抵接于所述固定件(21);
工作平台(22),所述工作平台(22)位于所述车架(100)的上方并与其相连接,在折叠状态时,所述蹬车梯机构(1)设置于所述工作平台(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蹬车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蹬车梯机构(1)靠近所述工作平台(22)的一侧并远离所述固定件(21)的一侧设置有端部限位件(11),所述工作平台(22)对应所述端部限位件(11)设置有卡口(221),所述端部限位件(11)选择性穿设于所述卡口(221)和抵接于所述固定件(21)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莲,张学博,丁淼,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