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701471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30 2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涉及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该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包括防水混凝土、架立筋、结构钢筋、冷却水管、楼栋专用水池、生产加压泵、冷却水管进水口、冷却水管出水口和截至阀门,所述防水混凝土中设置有架立筋、结构钢筋和冷却水管,所述的冷却水管进水口设置有截至阀门并与生产加压泵相连,所述生产加压泵从楼栋专用水池中取水,所述冷却水管出水口至楼栋专用水池的管路上设置有截至阀门。该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有效地解决传统施工速度慢,资源浪费等难题,此施工方法不仅操作简便,降低资源消耗,而且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A cooling construction method of circulating water for mass concre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施工
,具体为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大体积混凝土降温养护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水浴法:大体积混凝土构筑物在夏季施工中遇到的突出矛盾是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干燥混凝土表面温度可达到60℃之高,采取水浴法施工不仅能提供混凝土强度发展中所需要的用水,满足养护要求,而且从构筑物顶部流经构筑物表面,带走大量热量,防止骤热引起温度裂缝。(2)蓄水法:为了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避免混凝土开裂,在构筑物表面蓄有一定高度的水,由于水有一定的隔热保温效果,从而有效的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内部中心温度的差值。(3)保温法:工程实践证明,大体积混凝土常见的裂缝,较多发生在早期。这是因为早期混凝土内由于水泥水化热反应升温很高,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降低,在表面部位形成了很陡的温度阶梯,产生了很大的拉应力,因早期混凝土强度较低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另外,在冬季负温季节或早春晚秋气温骤降频繁季节,也易形成裂缝。鉴于以上情况,利用保温材料覆盖提高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和四周温度,减少内外温差,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温度控制方法。在气温骤降期间,推迟拆模时间也是经济可行的保温措施。综上所述的大体积混凝土降温养护的施工方法中水浴法需要将该建筑物(或构筑物)全部浸泡在水下,此方法适合体型不大易于积水排水的施工场地;而蓄水法意在建筑物(或构筑物)内部蓄水养护,此方法适合可以内部存水的结构。水浴法和蓄水法存在着类似的缺点,就是施工受场地和工程条件限制且大量浪费水资源,保温法则存在效果不佳且浪费保温材料增加造价的问题。且以上三种做法都存在着施工繁琐的弊端。于是,本申请人秉持多年该相关行业丰富的设计开发及实际制作的经验,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以期达到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技术方法,有效地解决传统施工速度慢,资源浪费等难题,此施工方法不仅操作简便,降低资源消耗,而且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包括防水混凝土、架立筋、结构钢筋、冷却水管、楼栋专用水池、生产加压泵、冷却水管进水口、冷却水管出水口和截至阀门,所述防水混凝土中设置有架立筋、结构钢筋和冷却水管,所述的冷却水管进水口设置有截至阀门并与生产加压泵相连,所述生产加压泵从楼栋专用水池中取水,所述冷却水管出水口至楼栋专用水池的管路上设置有截至阀门,包括如下具体施工步骤:步骤一:冷却水管的排布,采用管蛇形布置作为冷却水管的排布方式,冷却水管用钢丝绑扎固定在基础筏板的架立筋上,要求筏板厚度不超过1.5米时,沿筏板中部设置一道冷却水管;当筏板厚度超过1.5米时冷却水管分层布置,要求冷却水管距离混凝土表面不大于750mm,冷却水管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200mm;步骤二:进、出水口的设置,从筏板边缘分别引出两条冷却水管作为进、出水口,采取在冷却水管的进、出水口各设一道阀门的方法控制进出水的方向和流量组成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降温系统;步骤三:循环水冷却,从楼栋专用水池泵送冷却水至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对降温系统专用管网予以供水,满足本工程项目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降温用水需求,再经冷却水管出水口回流至楼栋专用水池,优选的,所述冷却水管为管径为32mm的PE管。(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采用PE管蛇形布置于基础筏板中部作为冷却水管,冷却水管的进出水口各设一道阀门的方法控制进出水的方向和流量组成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降温系统。以现代泵送工艺技术,从楼栋专用水池泵送冷却水至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对降温系统专用管网予以供水,满足本工程项目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降温用水需求,再经冷却水管出水口回流至楼栋专用水池。该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有效地解决传统施工速度慢,资源浪费等问题,此施工方法不仅操作简便,降低资源消耗,而且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基础筏板冷却水管布置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基础筏板冷却水管布置平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楼栋专用水池供水系统图。图中:1、防水混凝土;2、架立筋;3、结构钢筋;4、冷却水管;5、楼栋专用水池;6、生产加压泵;7、冷却水管进水口;8、冷却水管出水口;9、截止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包括防水混凝土1、架立筋2、结构钢筋3、冷却水管4、楼栋专用水池5、生产加压泵6、冷却水管进水口7、冷却水管出水口8和截至阀门9,防水混凝土1中设置有架立筋2、结构钢筋3和冷却水管4,冷却水管进水口7设置有截至阀门9并与生产加压泵6相连,生产加压泵6从楼栋专用水池5中取水,冷却水管出水口8至楼栋专用水池5的管路上设置有截至阀门9,冷却水管4为管径为32mm的PE管,包括如下具体施工步骤:步骤一:冷却水管的排布,采用管蛇形布置作为冷却水管4的排布方式,冷却水管4用钢丝绑扎固定在基础筏板的架立筋2上,要求筏板厚度不超过1.5米时,沿筏板中部设置一道冷却水管4;当筏板厚度超过1.5米时冷却水管4分层布置,要求冷却水管4距离混凝土表面不大于750mm,冷却水管4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200mm;步骤二:进、出水口的设置,从筏板边缘分别引出两条冷却水管4作为进、出水口,在冷采取管的进、出水口各设一道阀门的方法控制进出水的方向和流量组成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降温系统;步骤三:循环水冷却,从楼栋专用水池泵送冷却水至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对降温系统专用管网予以供水,满足本工程项目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降温用水需求,再经冷却水管出水口回流至楼栋专用水池。施工前,需要进行材料准备:32mmPE管,楼栋专用水池,生产加压泵,截止阀门2个及筏板施工所需全部材料。施工步骤如下:1)冷却水管4的排布安装基础筏板底板钢筋和架立筋2施工完成后,绑扎32mmPE管做冷却水管4,冷却水管4分部于筏板中部程蛇形排布,冷却水管4水平间距1200mm。2)进、出水口安装从筏板边缘分别引出两条冷却水管作为进、出水口至楼栋专用水池,在冷却水管的进出水口各设一道截止阀门9,将冷却水管进水口7与生产加压泵6相连后放置水下。3)循环水冷却施工混凝土灌注完毕表面初凝后即开始通冷却水,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包括防水混凝土(1)、架立筋(2)、结构钢筋(3)、冷却水管(4)、楼栋专用水池(5)、生产加压泵(6)、冷却水管进水口(7)、冷却水管出水口(8)和截至阀门(9),所述防水混凝土(1)中设置有架立筋(2)、结构钢筋(3)和冷却水管(4),所述的冷却水管进水口(7)设置有截至阀门(9)并与生产加压泵(6)相连,所述生产加压泵(6)从楼栋专用水池(5)中取水,所述冷却水管出水口(8)至楼栋专用水池(5)的管路上设置有截至阀门(9),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施工步骤:/n步骤一:冷却水管的排布,采用管蛇形布置作为冷却水管(4)的排布方式,冷却水管(4)用钢丝绑扎固定在基础筏板的架立筋(2)上,要求筏板厚度不超过1.5米时,沿筏板中部设置一道冷却水管(4);当筏板厚度超过1.5米时冷却水管(4)分层布置,要求冷却水管距离混凝土表面不大于750mm,冷却水管(4)之间的间距不大于1200mm;/n步骤二:进、出水口的设置,从筏板边缘分别引出两条冷却水管(4)作为进、出水口,采取在冷却水管的进、出水口各设一道阀门的方法控制进出水的方向和流量组成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降温系统;/n步骤三:循环水冷却,从楼栋专用水池泵送冷却水至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对降温系统专用管网予以供水,满足本工程项目大体积混凝土内部降温用水需求,再经冷却水管出水口回流至楼栋专用水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循环水降温施工方法,包括防水混凝土(1)、架立筋(2)、结构钢筋(3)、冷却水管(4)、楼栋专用水池(5)、生产加压泵(6)、冷却水管进水口(7)、冷却水管出水口(8)和截至阀门(9),所述防水混凝土(1)中设置有架立筋(2)、结构钢筋(3)和冷却水管(4),所述的冷却水管进水口(7)设置有截至阀门(9)并与生产加压泵(6)相连,所述生产加压泵(6)从楼栋专用水池(5)中取水,所述冷却水管出水口(8)至楼栋专用水池(5)的管路上设置有截至阀门(9),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施工步骤:
步骤一:冷却水管的排布,采用管蛇形布置作为冷却水管(4)的排布方式,冷却水管(4)用钢丝绑扎固定在基础筏板的架立筋(2)上,要求筏板厚度不超过1.5米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