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特别是一种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汽车消耗的石油占到了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石油资源短缺是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开发新能源的应用。而电动汽车相对传统汽车在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有排放少、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目前限制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充电难,电动汽车传统的充电方式是在小区、单位或城市固定网点充电,而城市中停车位短缺,电动车充电位经常被燃油车占据,且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差,这种传统充电方法极大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而且在城市固定网点充电,将附带充电服务费,停车费等高额费用,增加了充电成本。近几年关于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多专利和学术研究。专利CN109050301A提供了一种装备动力电池的能源车,通过用户在APP上预约到达指定地点为电动汽车更换动力电池。专利CN107650705A设计了一种存放于停车场的移动式充电桩,该充电桩可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到达待充电需求车辆附近为其充电。上述方法均需 ...
【技术保护点】
1.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辆智能终端:包括控制器、人机交互模块、无线网络通讯模块;/n车联网云平台:用于接收车辆传来的充电需求、车辆GPS定位、行驶目的地、电池SOC信息,匹配合适的电能供应车辆,并为双方车辆规划行驶路径和使双方车辆信息实现互通;/nGPS定位模块:实时监测车辆位置,并将位置信息发送给车辆智能终端;/nBMS电池管理模块:实时监测电池SOC,并将信息反馈给车辆智能终端;/n毫米波雷达:位于无人驾驶车辆头部和尾部,用于观测两车之间的距离和位置信息,并将信息传输给各自车辆智能终端;/n电磁连接模块:包括车辆前端伸出的插接磁柱机构和尾端 ...
【技术特征摘要】
1.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辆智能终端:包括控制器、人机交互模块、无线网络通讯模块;
车联网云平台:用于接收车辆传来的充电需求、车辆GPS定位、行驶目的地、电池SOC信息,匹配合适的电能供应车辆,并为双方车辆规划行驶路径和使双方车辆信息实现互通;
GPS定位模块:实时监测车辆位置,并将位置信息发送给车辆智能终端;
BMS电池管理模块:实时监测电池SOC,并将信息反馈给车辆智能终端;
毫米波雷达:位于无人驾驶车辆头部和尾部,用于观测两车之间的距离和位置信息,并将信息传输给各自车辆智能终端;
电磁连接模块:包括车辆前端伸出的插接磁柱机构和尾端的电磁插孔机构,在进行无线充电前,通过毫米波雷达进行位置校准,充电需求车的插接磁柱与供电车的电磁插孔实现电磁接合,从而使两辆车实现固连,此时两辆车之间间距为5~10cm,为下一步的无线充电做准备;
无线充电摸块:采用电磁感应充电技术,包括能量发射端线圈和能量接收端线圈,在发射端线圈上通有一定频率的交流电,使次级线圈生成电流,此时发射端会将产生的能量传输到接收端,从而实现能源转移,能量发射端和能量接收端分别分布在车辆尾部、头部,用于电能的发送和接收;
所述控制器接收BMS电池管理模块传来的电池SOC信息,当电量不足以支撑到达目的地时,通过无线网络通讯模块将充电需求、车辆GPS定位、行驶目的地、电池SOC信息发送到车联网云平台,并和车联网云平台实现信息互通;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向乘客展示车辆的行驶信息,并且接收乘客输入的目的地信息并传输给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连接模块的插接磁柱机构包括插接底板、置于插接底板上的插接柱和插接柱四周的缓冲装置,所述插接柱内开有插接孔,插接孔内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插接柱中心有电磁转子装置;所述电磁插孔机构包括带有容腔的插接箱体、容腔内壁开有缓冲槽、容腔底部有插接凸起以及置于中心的电磁枢盘,插接柱置于插接箱体的容腔内,插接孔与插接凸起配合,缓冲装置置于缓冲槽内,电磁转子装置与电磁枢盘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乘客通过车辆智能终端的人机交互模块输入目标地点,无人驾驶车辆按规划好的路径行驶,所述BMS电池管理模块将检测到的电池SOC信息传递给车辆智能终端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将预估剩余电量所支持的里程,若剩余电量不足以支持车辆到达目标地点,则通过人机交互模块提示乘客需要充电;
S2:充电需求车辆通过车辆智能终端向车联网云平台发送充电需求,车辆智能终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模块与车联网云平台实现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芳武,袁道发,公韦沣,邢彪,李金杭,吴量,沈昱成,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