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升降式移动登车桥,包括登车桥主体板、钢绳和销轴,所述登车桥主体板包括中板,所述中板的下方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下方安装有第一轮,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下方安装有第二轮,所述第二轮上方设置有第二轮架,所述第二轮架的上端面通过销轴安装在支架上,所述销轴的一端穿过支架的前表面,所述支架的前表面与销轴对应的位置安装有锁定装置,所述支架的内部靠近第二轮的一侧安装有手摇绞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了减震底座,减震底座由气囊进行减震,进而在本装置使用时具有弹性,避免汽车走过时震动较大,增加舒适度,设置了可调节角度以及可位置锁定的第二轮,方便本装置移动,也加强了本装置移动时的稳定性。
A kind of lifting mobile boarding brid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式移动登车桥
本技术涉及登车桥
,具体为一种升降式移动登车桥。
技术介绍
登车桥作为一种新兴的物流器械,通常用在货车、卡车等载具的装卸货过程中,使得货物的装卸过程十分便利,极大的提升了物流效率,保障了货物和操作人员的安全;但是现有的登车桥却仍然存在有以下缺陷:1、减震性能差,使用舒适度不好;2、登车桥一般后方设置滚轮,而前方由于与地面靠近,所以不便于安装滚轮,这样单排滚轮会导致登车桥的移动时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式移动登车桥,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减震性能差以及单排滚轮会导致登车桥的移动时不稳定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升降式移动登车桥,包括登车桥主体板、钢绳和销轴,所述登车桥主体板包括中板,所述中板的下方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的一端下方安装有第一轮,所述支架的另一端下方安装有第二轮,所述第二轮上方设置有第二轮架,所述第二轮架的上端面通过销轴安装在支架上,所述销轴的一端穿过支架的前表面,所述支架的前表面与销轴对应的位置安装有锁定装置,所述支架的内部靠近第二轮的一侧安装有手摇绞车,所述钢绳的一端与手摇绞车的辊轴相固定,且钢绳的另一端与第二轮架的下端相固定,所述支架的下方安装有减震底座,所述减震底座包括减震气囊、下盒和上盒,所述上盒位于下盒的上方,所述上盒与下盒之间安装有多个减震气囊,所述中板的下方安装有三个液压缸,且液压缸的动力输出端与上盒之间连接有铰接座。进一步的,所述销轴与支架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销轴与第二轮架之间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中板靠近第一轮的一侧通过轴安装有下车板,且下车板靠近第二轮的一侧通过轴安装有上车板。进一步的,所述锁定装置包括定位销和定位框,定位框位于销轴的前端外部,且定位框的后端面与支架的前端面相固定,定位销穿过销轴和定位框。进一步的,所述上盒的两侧外表面中部均开设有滑槽,所述下盒的两侧内壁中部均固定有滑块。进一步的,所述滑块插入滑槽的内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设置了减震底座,减震底座由气囊进行减震,进而在本装置使用时具有弹性,避免汽车走过时震动较大,增加舒适度;2、设置了可调节角度以及可位置锁定的第二轮,使得第二轮能够在本装置倾斜工作时不落地,而在本装置移动时能够落地,落地时可使得本装置共双排滚轮,也加强了本装置移动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A区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工作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减震底座落地示意图。图中:1、登车桥主体板;101、下车板;102、中板;103、上车板;2、第一轮;3、减震底座;31、减震气囊;32、下盒;321、滑块;33、上盒;331、滑槽;4、支架;6、第二轮;61、第二轮架;7、手摇绞车;8、销轴;9、锁定装置;91、定位销;92、定位框;10、液压缸;11、钢绳;12、铰接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所示,一种升降式移动登车桥,包括登车桥主体板1、钢绳11和销轴8,登车桥主体板1包括中板102,中板102靠近第一轮2的一侧通过轴安装有下车板101,且下车板101靠近第二轮6的一侧通过轴安装有上车板103;参照图1所示,中板102的下方设置有支架4,支架4可加固支登车桥主体板1,支架4的一端下方安装有第一轮2,第一轮2落地时,可方便本装置移动,支架4的另一端下方安装有第二轮6,第二轮6落地时也可方便本装置移动,第二轮6上方设置有第二轮架61,第二轮架61用于安装第二轮6,第二轮架61的角度可调节,并且可锁定其位置,第二轮架61的上端面通过销轴8安装在支架4上,销轴8的一端穿过支架4的前表面,销轴8与支架4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销轴8与第二轮架61之间固定连接,第二轮架61可随着销轴8的转动而转动;参照图1和图2所示,支架4的前表面与销轴8对应的位置安装有锁定装置9,锁定装置9用于将销轴8的位置锁定,锁定装置9包括定位销91和定位框92,定位框92位于销轴8的前端外部,且定位框92的后端面与支架4的前端面相固定,定位销91穿过销轴8和定位框92,将定位销91拔出销轴8和定位框92,销轴8即可在支架4上转动,当定位销91穿过销轴8和定位框92时,销轴8的位置即被锁定;参照图1和图3所示,支架4的内部靠近第二轮6的一侧安装有手摇绞车7,钢绳11的一端与手摇绞车7的辊轴相固定,且钢绳11的另一端与第二轮架61的下端相固定,转动手摇绞车7可使得钢绳11被收卷,进而第二轮架61的角度可调节;参照图1所示,支架4的下方安装有减震底座3,减震底座3包括减震气囊31、下盒32和上盒33,上盒33位于下盒32的上方,上盒33与下盒32之间安装有多个减震气囊31,减震气囊31起到主要的减震作用,上盒33的两侧外表面中部均开设有滑槽331,下盒32的两侧内壁中部均固定有滑块321,滑块321插入滑槽331的内部,减震气囊31被压缩时,上盒33向下运动,此时滑块321在滑槽331内部运动给上盒33的运动进行导向;参照图1所示,中板102的下方安装有三个液压缸10,且液压缸10的动力输出端0与上盒33之间连接有铰接座12,液压缸10工作时,可以将登车桥主体板1顶起。工作原理:本装置在工作时,就如图4所示的状态,液压缸10工作,将登车桥主体板1顶起,此时登车桥主体板1为倾斜状态可供使用(此时手摇绞车7对钢绳11为收卷状态,即第二轮架61为倾斜状态),在使用时,车子车子经过登车桥主体板1时向下压登车桥主体板1,此时上盒33向下压,减震气囊31被压缩,进而可对登车桥主体板1起到减震作用;在使用结束需要进行移动时,首先将左侧的两个液压缸10下降到如图5所示的状态,通过转动手摇绞车7,使得钢绳11被放松开,推动第二轮6,直至第二轮6处于垂直状态,在使用定位销91将销轴8固定在定位框92上,再通过三个液压缸10同时收缩,直至达到如图1所示的状态,即可将本装置的两个轮子落地,此时本装置可方便运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升降式移动登车桥,包括登车桥主体板(1)、钢绳(11)和销轴(8),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桥主体板(1)包括中板(102),所述中板(102)的下方设置有支架(4),所述支架(4)的一端下方安装有第一轮(2),所述支架(4)的另一端下方安装有第二轮(6),所述第二轮(6)上方设置有第二轮架(61),所述第二轮架(61)的上端面通过销轴(8)安装在支架(4)上,所述销轴(8)的一端穿过支架(4)的前表面,所述支架(4)的前表面与销轴(8)对应的位置安装有锁定装置(9),所述支架(4)的内部靠近第二轮(6)的一侧安装有手摇绞车(7),所述钢绳(11)的一端与手摇绞车(7)的辊轴相固定,且钢绳(11)的另一端与第二轮架(61)的下端相固定,所述支架(4)的下方安装有减震底座(3),所述减震底座(3)包括减震气囊(31)、下盒(32)和上盒(33),所述上盒(33)位于下盒(32)的上方,所述上盒(33)与下盒(32)之间安装有多个减震气囊(31),所述中板(102)的下方安装有三个液压缸(10),且液压缸(10)的动力输出端与上盒(33)之间连接有铰接座(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式移动登车桥,包括登车桥主体板(1)、钢绳(11)和销轴(8),其特征在于:所述登车桥主体板(1)包括中板(102),所述中板(102)的下方设置有支架(4),所述支架(4)的一端下方安装有第一轮(2),所述支架(4)的另一端下方安装有第二轮(6),所述第二轮(6)上方设置有第二轮架(61),所述第二轮架(61)的上端面通过销轴(8)安装在支架(4)上,所述销轴(8)的一端穿过支架(4)的前表面,所述支架(4)的前表面与销轴(8)对应的位置安装有锁定装置(9),所述支架(4)的内部靠近第二轮(6)的一侧安装有手摇绞车(7),所述钢绳(11)的一端与手摇绞车(7)的辊轴相固定,且钢绳(11)的另一端与第二轮架(61)的下端相固定,所述支架(4)的下方安装有减震底座(3),所述减震底座(3)包括减震气囊(31)、下盒(32)和上盒(33),所述上盒(33)位于下盒(32)的上方,所述上盒(33)与下盒(32)之间安装有多个减震气囊(31),所述中板(102)的下方安装有三个液压缸(10),且液压缸(10)的动力输出端与上盒(33)之间连接有铰接座(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春雷,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博康物流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