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散热式电涡流制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8593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主动散热式电涡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100)、轴承压盖(200)、前端盖(300)、自散热电枢(400)、线圈(500)、定子(600);转子(100)与转轴通过键连接成一体,定子(600)内装于转子(100)内,定子(600)后端分别连接于自散热电枢(400)和后端盖;前端盖(300)和定子(600)对自散热电枢(400)进行夹持安装固定;转子(100)位于自散热电枢(400)和定子(600)之间;线圈(500)位于定子(600)上,绕制与定子(600)槽内;前端盖(300)与轴承外圈过盈配合,轴承压盖(200)抵靠支撑轴承,并限位固定前端盖(300)。

An active cooling eddy current brak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动散热式电涡流制动器
本技术属于自动化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主动散热式电涡流制动器。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电涡流制动器为双定子结构,为实现对转子产生热量的散发,通常采用在转子的外部定子上设置水冷却部,转子首先对外部定子释放热量,外部定子又将热量传递到水冷却部以实现水冷降温,水冷却部的水体保持对外流动。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转子发热量过大,外部定子的水冷却部中即便水体流动带走热量,但也无法很好很及时的将电涡流制动器内部的热量传递到外部,这就使得位于转子内部的定子线圈会因为得不到及时散热而烧毁。但是对于某些使用精密仪器测试的现场,是严禁使用水冷方式进行对电涡流制动器冷却降温的,所以对电涡流制动器散热造成了很大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动散热式电涡流制动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外部定子采用水冷却部无法很好很及时的将电涡流制动器内部的热量传递到外部,使得位于转子内部的定子线圈会因为得不到及时散热而烧毁以及采用水冷却方式散热受到限制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涉及一种主动散热式电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主动散热式电涡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100)、轴承压盖(200)、前端盖(300)、自散热电枢(400)、线圈(500)、定子(600);/n所述转子(100)与转轴通过键连接成一体,所述转轴与轴承内圈过盈配合,所述转子(100)为具有环形槽结构,所述定子(600)内装于所述转子(100)的环形槽结构内,所述定子(600)前端在所述转子(100)的环形槽结构内悬空,所述定子(600)后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自散热电枢(400)和后端盖;/n所述前端盖(300)和所述定子(600)对所述自散热电枢(400)进行夹持,并安装固定所述自散热电枢(400),所述前端盖(300)和所述定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动散热式电涡流制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子(100)、轴承压盖(200)、前端盖(300)、自散热电枢(400)、线圈(500)、定子(600);
所述转子(100)与转轴通过键连接成一体,所述转轴与轴承内圈过盈配合,所述转子(100)为具有环形槽结构,所述定子(600)内装于所述转子(100)的环形槽结构内,所述定子(600)前端在所述转子(100)的环形槽结构内悬空,所述定子(600)后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自散热电枢(400)和后端盖;
所述前端盖(300)和所述定子(600)对所述自散热电枢(400)进行夹持,并安装固定所述自散热电枢(400),所述前端盖(300)和所述定子(600)具有用于搁置和固定所述自散热电枢(400)的台阶;
所述自散热电枢(400)为凸棱状结构,所述转子(100)位于所述自散热电枢(400)和所述定子(600)之间;
所述线圈(500)位于所述定子(600)上,绕制与所述定子(600)槽内;所述前端盖(300)与所述轴承外圈过盈配合,所述轴承压盖(200)抵靠支撑所述轴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志国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市航天机电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