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及车辆。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包括:用于封装电池模组的壳体;内板,所述内板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内板包括用于支撑电池模组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内槽;外梁,所述外梁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外侧。车辆包括电池模组支撑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及车辆,提高了电池模组的布置密度,增加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兼顾车辆的抗碰撞性能和散热速度。
Battery module support devic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电池防护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电动汽车越来越成为汽车领域研究的热点。现有技术中,车身下地板上在电池模组之间设置有支撑梁以对电池模组提供支撑的作用,保证电池的抗碰撞性能,提高电池模组之间的散热速度,支撑梁占据了车身下地板上有效的空间,降低了电池模组的布置密度,不利于增加车辆的续航里程,减少支撑梁的数量则降低了对电池模组的支撑作用,不利于电池的抗碰撞性能和散热速度。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电池模组的布置密度,增加了车辆的续航里程,兼顾车辆的抗碰撞性能和散热速度。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包括:用于封装电池模组的壳体;内板,所述内板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底壁,所述内板包括用于支撑电池模组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内槽;外梁,所述外梁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外侧。内板和外梁均可以起到加强壳体结构强度的作用,保证了电池模组的抗碰撞作用,其中内板铺设在电池模组的下方,外梁位于壳体的外侧,外梁避免了侵占壳体内部空间,电池模组可以并列贴合在壳体内排布,增加了电池模组的排布密度,提高了续航里程,同时内槽可以为电池模组和壳体的内侧底部留出一定的风冷或者液冷空间,兼顾了电池模组的散热速度,同时减轻了内板的自重,有利于进一步地增加续航里程。可选地,所述内槽为条形槽,所述内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槽排列设置。条形槽可以提高风冷或者液冷的空间,增加制冷效果,提高电池模组冷却的均匀性。可选地,所述内板上背向所述支撑面的面为贴合面,贴合面贴合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开设有支撑槽。支撑槽可以进一步地减轻内板的自重,为电池模组和壳体底部留出进一步的散热空间。同时,内板焊接固定在壳体上后,支撑槽与壳体的底部限定出闭合腔体结构,有利于增加内板与壳体之间的结构稳定性。可选地,所述支撑槽为条形槽且与所述内槽同向延伸,所述支撑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槽与多个所述内槽间隔设置。支撑面沿着内槽的排列方向对电池模组稳定支撑,进一步地,内槽可由内板支撑面的部分结构在冲压作用力下下凹成型,贴合面上未下凹部分自然凸出限定出支撑槽,操作简便,便于实施。可选地,所述外梁包括底板和一一对应地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相对设置的两边的两个支撑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壳体的外侧底壁相对设置,两个所述支撑板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底板和壳体之间留有的间隙可以为壳体受压挤压作用后在竖直方向发生形变提供缓冲空间,增加了壳体内电池模组的安全性。两个支撑板同时安装在壳体上,增加了外梁安装的稳定性。可选地,两个所述支撑板上均连接有贴合板,两个所述贴合板均贴合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两个贴合板增加了外梁的支撑强度的同时,提高了外梁安装在壳体上的稳定性。可选地,所述底板与两个所述支撑板限定出外梁槽,所述外梁槽的槽口正对所述支撑槽的槽口。外梁槽可以补充内板上设置有支撑槽部分的结构强度。可选地,所述电池模组支撑装置还包括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将所述电池模组紧固在所述内板上。紧固螺栓便于电池模组的拆卸和安装,方便电池模组的维修和更换。可选地,所述紧固螺栓的螺帽限定在所述电池模组的外侧;所述紧固螺栓的螺柱依次穿设过所述电池模组、所述支撑面后穿设进所述支撑槽并通过螺母紧固在支撑槽内。支撑槽对螺柱的末端和螺母起到有效地遮挡效果,同时可使两个相邻的电池模组对接后在对接处各自通过紧固螺栓紧固在同一个支撑槽的槽底,以提高内板对电池模组的紧固效果。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内板和外梁均可以起到加强壳体结构强度的作用,保证了电池模组的抗碰撞作用,其中内板铺设在电池模组的下方,外梁位于壳体的外侧,外梁避免了侵占壳体内部空间,电池模组可以并列贴合在壳体内排布,增加了电池模组的排布密度,提高了续航里程,同时内槽可以为电池模组和壳体的内侧底部留出一定的风冷或者液冷空间,兼顾了电池模组的散热速度,同时减轻了内板的自重,有利于进一步地增加续航里程。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及车辆,内板和外梁均可以起到加强壳体结构强度的作用,保证了电池模组的抗碰撞作用,其中内板铺设在电池模组的下方,外梁位于壳体的外侧,外梁避免了侵占壳体内部空间,电池模组可以并列贴合在壳体内排布,增加电池模组的排布密度,提高了续航里程,同时内槽可以为电池模组和壳体底部留出一定的风冷或者液冷空间,兼顾了电池模组的散热速度,同时减轻了内板的自重,有利于进一步地增加续航里程。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中优选实施例,以助于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支撑组件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图1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支撑组件的横截面图。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包括壳体4、内板3、以及外梁5。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3,壳体4用于封装电池模组1,所述内板3安装在所述壳体4的内侧底壁,所述内板3包括用于支撑电池模组1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内槽31;所述外梁5安装在所述壳体4的外侧。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内板3和外梁5均可以起到加强壳体4结构强度的作用,保证了电池模组1的抗碰撞作用,其中内板3铺设在电池模组1的下方,外梁5位于壳体4的外侧,外梁5避免了侵占壳体4内部空间,电池模组1可以并列贴合在壳体4内排布,增加了电池模组1的排布密度,提高了续航里程,同时内槽31可以为电池模组1和壳体4的内侧底部留出一定的风冷或者液冷空间,兼顾了电池模组1的散热速度,同时减轻了内板3的自重,有利于进一步地增加续航里程。内槽31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可选地,所述内槽31为条形槽,所述内槽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槽31排列设置。本实施例可以提高风冷或者液冷的空间,增加制冷效果,提高电池模组1冷却的均匀性。可选地,所述内板3上背向所述支撑面的面为贴合面,贴合面贴合设置在所述壳体4上并开设有支撑槽32。支撑槽32可以进一步地减轻内板3的自重,为电池模组1和壳体4底部留出进一步的散热空间。同时,内板3焊接固定在壳体4上后,支撑槽32与壳体4的底部限定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用于封装电池模组的壳体;/n内板,所述内板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底壁,所述内板包括用于支撑电池模组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内槽;/n外梁,所述外梁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封装电池模组的壳体;
内板,所述内板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底壁,所述内板包括用于支撑电池模组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上设置有内槽;
外梁,所述外梁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槽为条形槽,所述内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内槽排列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上背向所述支撑面的面为贴合面,贴合面贴合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开设有支撑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槽为条形槽且与所述内槽同向延伸,所述支撑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槽与多个所述内槽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梁包括底板和一一对应地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相对设置的两边的两个支撑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