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及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82485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及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包括电池片主体、设置在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的第一隧穿氧化层、设置在所述隧穿氧化层表面的所述第一多晶硅薄膜层,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包括钝化接触区和吸光区,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设置在所述钝化接触区,所述第一多晶硅薄膜层在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的投影在所述钝化接触区内。通过第一隧穿氧化层、第一多晶硅薄膜层仅仅覆盖钝化接触区,提高了该区域的钝化水平,降低了电池表面的复合,而第一隧穿氧化层、第一多晶硅薄膜层不在吸光区即非金属接触区,减少了对阳光的遮挡,提高了光吸收效率。

A passive contact structure and photovoltaic module for partial tunneling oxide layer of photovoltaic cel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及光伏组件
本技术涉及光伏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及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发展,人们对高效的晶体硅电池的需求越来越急迫。而由于光伏技术的不断发展,光伏电池的制造技术成本在不断下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高质量低成本的光伏电池是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对于晶硅太阳能而言,表面钝化技术日益成熟,钝化水平趋于饱和。限制晶硅晶硅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和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金属电极与晶硅表面接触区域复合电流过大,高出非金属接触区域复合电流2个数量级。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可以将金属接触区域的复合,然而该结构中的硅基薄膜对太阳光的强吸收性,限制了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技术在晶硅太阳能电池正面的使用,导致晶硅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受到阻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以及光伏组件,与现有量产晶硅电池量产工艺兼容,能快速地投入量产,起到快速提效降本的作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包括电池片主体、设置在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的第一隧穿氧化层、设置在所述隧穿氧化层表面的第一多晶硅薄膜层,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包括钝化接触区和吸光区,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设置在所述钝化接触区,所述第一多晶硅薄膜层在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的投影在所述钝化接触区内。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与所述电池片主体之间的第二隧穿氧化层、第二多晶硅薄膜层,所述第二隧穿氧化层、所述第二多晶硅薄膜层在所述电池片主体的投影同时覆盖所述钝化接触区、所述吸光区。其中,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第二隧穿氧化层的厚度为0.5nm~5nm。其中,所述第一多晶硅薄膜层的厚度为20nm~300nm。其中,所述第二多晶硅薄膜层的厚度为5nm~50nm。其中,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二隧穿氧化层的厚度相等。其中,所述电池片主体为单面电池片主体或双面电池片主体。除此之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片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电池片主体的如上所述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及光伏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及光伏组件,通过第一隧穿氧化层、第一多晶硅薄膜层仅仅覆盖钝化接触区,提高了该区域的钝化水平,降低了电池表面的复合,而第一隧穿氧化层、第一多晶硅薄膜层不在吸光区即非金属接触区,减少了对阳光的遮挡,提高了光吸收效率,且与现有量产晶硅电池量产工艺兼容,能快速地投入量产,起到快速提效降本的作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包括电池片主体10、设置在所述电池片主体10表面的第一隧穿氧化层20、设置在所述隧穿氧化层表面的第一多晶硅薄膜层30,所述电池片主体10表面包括钝化接触区和吸光区,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20设置在所述钝化接触区,所述第一多晶硅薄膜层30在所述电池片主体10表面的投影在所述钝化接触区内。通过第一隧穿氧化层20、第一多晶硅薄膜层30仅仅覆盖钝化接触区,提高了该区域的钝化水平,降低了电池表面的复合,而第一隧穿氧化层20、第一多晶硅薄膜层30不在吸光区即非金属接触区,减少了对阳光的遮挡,提高了光吸收效率,且与现有量产晶硅电池量产工艺兼容,能快速地投入量产,起到快速提效降本的作用。由于现有钝化接触区为正面覆盖,而在本技术中仅仅在金属接触区进行覆盖,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电池效率的提升。由于在最后需要在第一隧穿氧化层20表面进行金属电极的烧结,而第一隧穿氧化层20以及第一多晶硅薄膜层30的厚度极小,在金属电极的设置过程中,很容易将第一晶硅薄膜层烧穿到达电池片主体10形成损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进一步降低金属接触区的复合,提升电池的性能,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20与所述电池片主体10之间的第二隧穿氧化层40、第二多晶硅薄膜层50,所述第二隧穿氧化层40、所述第二多晶硅薄膜层50在所述电池片主体10的投影同时覆盖所述钝化接触区、所述吸光区。在这种结构中,第一多晶硅薄膜层30的掺杂浓度大于第二多晶硅薄膜层50的掺杂浓度,形成高低结结构,利用钝化接触“高低结”结构,解决了钝化接触结构全面钝化与光吸收以及金属电极穿透损伤之间的不兼容问题,提升了电池的转换效率。本技术中对隧穿氧化层的厚度以及形成方式不做限定,一般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20、第二隧穿氧化层40的厚度为0.5nm~5nm。本技术中对于晶硅薄膜层的厚度以及沉积方式不做限定,一般所述第一多晶硅薄膜层30、所述第二多晶硅薄膜层50的厚度为20nm~300nm。优选的,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20的厚度与所述第二隧穿氧化层40的厚度相等。优选的,所述第一多晶硅薄膜层30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多晶硅薄膜层50厚度相等。本技术中的所述电池片主体10可以为单面电池片主体10,也可以为双面电池片主体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工艺如下:(1)、在硅片表面形成第一隧穿氧化层20。该硅片可以为单晶或者多晶硅片,硅片表面掺杂类型可以为P型或者N型,硅片表面可以为去损伤、抛光或者制绒之后的硅片,而其中第一隧穿氧化层20可以采用热氧化、热HNO3氧化或者CVD方法沉积形成,厚度在0.5-5nm之间。(2)、在第一隧穿氧化层20上面制备第一多晶硅薄膜。具体的,多晶硅薄膜可以为掺杂或者本征多晶硅薄膜,制备方法可以为CVD沉积、PVD沉积以及化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片主体、设置在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的第一隧穿氧化层、设置在所述隧穿氧化层表面的第一多晶硅薄膜层,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包括钝化接触区和吸光区,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设置在所述钝化接触区,所述第一多晶硅薄膜层在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的投影在所述钝化接触区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片主体、设置在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的第一隧穿氧化层、设置在所述隧穿氧化层表面的第一多晶硅薄膜层,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包括钝化接触区和吸光区,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设置在所述钝化接触区,所述第一多晶硅薄膜层在所述电池片主体表面的投影在所述钝化接触区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与所述电池片主体之间的第二隧穿氧化层、第二多晶硅薄膜层,所述第二隧穿氧化层、所述第二多晶硅薄膜层在所述电池片主体的投影同时覆盖所述钝化接触区、所述吸光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光伏电池局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隧穿氧化层、第二隧穿氧化层的厚度为5nm~50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洁孙海杰王钊徐孟雷郑霈霆张昕宇金浩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