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冷凝器流路结构以及冷凝器、空调器,冷凝器流路结构包括主管、分流管、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主管连接分流管一端,分流管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的第一进流管和第二连接管的第二进流管连接,使流体沿主管流经分流管后,均衡流向第一进流管和第二进流管;第一连接管还包括第一弯头连接管以及第一出流管,使流体沿第一弯头连接管流向第一出流管;第二连接管还包括第二弯头连接管以及第二出流管,使流体沿第二弯头连接管流向第二出流管。通过增加冷凝器流路的数量,减少每一流路的流程,进而减少管内的流动阻力,提高了管内外之间的换热传递效果,实现了冷凝器的高效节能的效果。
Condenser flow path structure and condenser, air conditio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凝器流路结构以及冷凝器、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调器的
,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冷凝器流路结构以及冷凝器、空调器。
技术介绍
冷凝器流路结构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一体式小功率的空调大多结构紧凑,冷凝器流路结构大小受限制,换热面积增加困难,因此亟需从流路上解决换热效率低的问题,以达到高效节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冷凝器流路结构以及冷凝器、空调器,旨在解决空调中冷凝器流路结构换热面积小,换热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冷凝器流路结构,应用于冷凝器上,包括主管、分流管、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主管连接所述分流管一端,所述分流管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进流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进流管连接,使流体沿所述主管流经所述分流管后,均衡流向所述第一进流管和所述第二进流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还包括第一弯头连接管以及第一出流管,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进流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流管,使所述流体沿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流向所述第一出流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还包括第二弯头连接管以及第二出流管,所述第二弯头连接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流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流管,使所述流体沿所述第二弯头连接管流向所述第二出流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管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Y型连接管,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一子弯头连接管和第二子弯头连接管,所述第一出流管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一子出流管和第二子出流管;所述第一进流管通过所述第一Y型连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弯头连接管、所述第二子弯头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子弯头连接管远离所述第一Y型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子出流管以形成第一流支路,所述第二子弯头连接管远离所述第一Y型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子出流管以形成第二流支路,使所述流体分别从所述第一子出流管和所述第二子出流管流管流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包括第一直管、第二直管和第一半圆形连接管,所述第一半圆形连接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管、所述第二直管连接。进一步地,一个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的第一直管与另一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的第一直管连接,使两个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连接呈S形。进一步地,还包括三通连接管,所述第一子出流管和所述第二子出流管均与所述三通连接管连接,使所述流体从所述三通连接管流出。进一步地,所述分流管一端连接所述主管,另一端设置扩口段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进流管和所述第二进流管,使所述流体均衡流向所述第一进流管和所述第二进流管。进一步地,所述扩口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径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内径,使所述扩口段插入所述第一连接管紧密配合,或者所述扩口段插入所述第二连接管紧密配合。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管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Y型连接管,所述第二弯头连接管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三子弯头连接管和第四子弯头连接管,所述第二出流管包括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三子出流管和第四子出流管;所述第二进流管通过所述第二Y型连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三子弯头连接管、所述第四子弯头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三子弯头连接管远离所述第二Y型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子出流管以形成第三流支路,所述第四子弯头连接管远离所述第二Y型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子出流管以形成第四流支路,使所述流体分别从所述第三子出流管和所述第四子出流管流管流出。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冷凝器,包括上述所述的冷凝器流路结构。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所述的冷凝器。本技术的冷凝器流路结构以及冷凝器、空调器,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增加冷凝器流路的数量,减少每一流路的流程,进而减少管内的流动阻力,提高了管内外之间的换热传递效果,实现了冷凝器的高效节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冷凝器流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局部放大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照图1-2所示,一种冷凝器流路结构,应用于冷凝器上,包括主管2、分流管3、第一连接管4和第二连接管5,主管2连接分流管3一端,分流管3另一端分别与第一连接管4的第一进流管和第二连接管5的第二进流管连接,使流体沿主管2流经分流管3后,均衡流向第一连接管4的第一进流管和第二连接管5的第二进流管;第一连接管4还包括第一弯头连接管41以及第一出流管,第一弯头连接管41一端连接第一进流管,另一端连接第一出流管,使流体沿第一弯头连接管41流向第一出流管;第二连接管5还包括第二弯头连接管51以及第二出流管,第二弯头连接管51一端连接第二进流管,另一端连接第二出流管,使流体沿第二弯头连接管51流向第二出流管。冷凝器(Condenser),为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将管子中的热量,以较快的方式传到管外周附近的空气中,让热量散失到四周的空气中,冷凝器工作过程是个放热的过程。在本技术中,流体为气体或者液体或者气液混合的介质,用于散热。其应用上述冷凝器流路结构的冷凝器主要用于一体式小功率的空调,由于空调的体型小,所以导致对冷凝器流路结构的设计需要更加紧凑,通过在冷凝器流路结构中增加流路的数量,以减少流路的流程,进而减少管内的流动阻力,冷凝器流路结构安装固定于空调的固定架1的一侧面上,可以较好的使空调的冷凝器有效的进行散热,提高换热效率,实现高效节能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冷凝器流路结构包括有主管2、分流管3、第一连接管4和第二连接管5,主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凝器流路结构,应用于冷凝器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分流管、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主管连接所述分流管一端,所述分流管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进流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进流管连接,使流体沿所述主管流经所述分流管后,均衡流向所述第一进流管和所述第二进流管;/n所述第一连接管还包括第一弯头连接管以及第一出流管,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进流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流管,使所述流体沿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流向所述第一出流管;/n所述第二连接管还包括第二弯头连接管以及第二出流管,所述第二弯头连接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流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流管,使所述流体沿所述第二弯头连接管流向所述第二出流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凝器流路结构,应用于冷凝器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管、分流管、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主管连接所述分流管一端,所述分流管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进流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进流管连接,使流体沿所述主管流经所述分流管后,均衡流向所述第一进流管和所述第二进流管;
所述第一连接管还包括第一弯头连接管以及第一出流管,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进流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流管,使所述流体沿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流向所述第一出流管;
所述第二连接管还包括第二弯头连接管以及第二出流管,所述第二弯头连接管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进流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出流管,使所述流体沿所述第二弯头连接管流向所述第二出流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Y型连接管,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一子弯头连接管和第二子弯头连接管,所述第一出流管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一子出流管和第二子出流管;
所述第一进流管通过所述第一Y型连接管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弯头连接管、所述第二子弯头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子弯头连接管远离所述第一Y型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子出流管以形成第一流支路,所述第二子弯头连接管远离所述第一Y型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子出流管以形成第二流支路,使所述流体分别从所述第一子出流管和所述第二子出流管流管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凝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头连接管包括第一直管、第二直管和第一半圆形连接管,所述第一半圆形连接管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直管、所述第二直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器流路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锐成,周敏,韦令仕,周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