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636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紧固连接件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卡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卡箍包括弹性的环形件(3),所述环形件(3)具有第一端(1)和第二端(2),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均为弧形且在周向上交错设置以使所述卡箍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形成与待紧固的管件直径相匹配的完整圆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卡箍在安装状态下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间距以扩大卡箍内径从而方便将卡箍安装到待紧固的管件上,而在安装到位后,卡箍回到自然状态下形成能够紧固管件的完整圆环。通过上述拆装过程可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卡箍拆卸方便,操作简洁,且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很大空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

Cla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卡箍
本技术涉及紧固连接件
,特别涉及一种卡箍。
技术介绍
在汽车整车开发中,钢带弹性卡箍广泛应用于冷却系统、暖风系统的橡胶管接头紧固,多位于整车前端机舱区域,而随着汽车空间利用率和技术复杂性的提升,经常出现因为操作空间过小而带来卡箍的安装拆卸不便,影响整车的维修便利性。常规的钢带弹性卡箍拆装需要使用专用钳或者鱼嘴钳,在卡箍周边操作空间紧张的情况下,操作难度较大(甚至无法操作),如遇到某些情况需要非专业人员进行拆卸维修,则更加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拆卸方便、操作简洁的卡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卡箍,所述卡箍包括弹性的环形件,所述环形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为弧形且在周向上交错设置以使所述卡箍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形成与待紧固的管件直径相匹配的完整圆环。进一步的,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交错的部分不大于所述完整圆环的一半。进一步的,所述环形件的两端部分别设有沿周向方向朝向彼此交错延伸的凸耳,以形成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凸耳并排设置且并排所占据的横向尺寸与所述环形件的宽度相适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上分别设有向所述完整圆环的外侧突出的装配耳。进一步的,所述装配耳与所述凸耳之间平滑过渡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卡箍包括用于调节两个所述装配耳之间距离的连接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装配耳上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结构依次穿过两个所述装配耳的连接孔以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的收紧和放松来改变所述卡箍的内径大小。进一步的,所述环形件上设有镂空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卡箍为采用弹性钢带制成的一体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卡箍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的卡箍在安装状态下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间距以扩大卡箍内径从而方便将卡箍安装到待紧固的管件上,而在安装到位后,卡箍回到自然状态下形成能够紧固管件的完整圆环。通过上述拆装过程可知,本技术的卡箍拆卸方便,操作简洁,且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很大空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卡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卡箍安装状态下第一端和第二端的运动方向示意图;图3为图1中卡箍的装配耳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卡箍中连接结构安装位置示意图;图5为图1的卡箍设置连接结构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端、2—第二端、3—环形件、4—凸耳、5—装配耳、6—连接结构、7—连接孔、8—镂空结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结合图1-图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卡箍,所述卡箍包括弹性的环形件3,所述环形件3具有第一端1和第二端2,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均为弧形且在周向上交错设置以使所述卡箍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形成与待紧固的管件直径相匹配的完整圆环。其中,所述卡箍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在周向上交错以形成完整圆环,同时该完整圆环的直径恰好与待紧固管件直径相匹配,从而能够套设在管件上实现对管件的紧固。可以理解的是,为起到紧固效果,待紧固管件的直径需略大于所述卡箍在自然状态下所形成的完整圆环的直径。而在使用过程中,也就是卡箍的安装状态下,可以利用外力调节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之间的距离以实现所述环形件3的内径扩大,具体地,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调节方向如图2所示,当内径扩大后,方便卡箍直接套装在待紧固的管件上,同时由于卡箍本身具有弹性,此时撤掉外力后,所述环形件3将在弹性作用下自动恢复到自然状态,即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在周向上交错,从而利用自身弹性实现对管件的压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技术的卡箍在自然状态下自身即可形成完整圆环,且能够依靠弹性实现管件的紧固作用,相对于传统的无法形成封闭圆环的卡箍的来说,无需借助外部部件即可实现对管件的封堵,从结构上看更加简单,且拆装方便,而对于传统的卡箍来说,则需要利用螺栓等辅助部件将卡箍两端紧固来实现对管件的压紧,若螺栓没有拧紧则容易出现紧固不到位的效果,因此,传统卡箍的稳固性难以得到保证,容易出现管件没有完全被紧固的问题。正如上文记载,为保证卡箍自然状态下对管件的紧固,自然状态下所述环形件3的内径需略小于所述管件的直径,以保证紧固的效果。当然,自然状态下环形件3的内径可以根据实际管件直径不同进行适应性改变,具体方法为在卡箍制造过程中通过选择周向长度适宜的环形件3或者调整所述卡箍的第一端1和第二端2在周向上交错的长度,从而达到改变初始状态下即自然状态下环形件3内径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管件的紧固需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卡箍在安装状态下可以通过调节第一端和第二端的间距以扩大卡箍内径从而方便将卡箍安装到待紧固的管件上,而在安装到位后,卡箍回到自然状态下形成能够紧固管件的完整圆环。通过上述拆装过程可知,本技术的卡箍拆卸方便,操作简洁,且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很大空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为了在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之间的距离调节过程中便于施加外力,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交错的部分不宜过大,可以理解地,交错部分越大,则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的初始间距越大,导致不便于集中对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同时施加外力以改变二者间距,因此优选地,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交错的部分不大于所述完整圆环的一半。安装时,在所述环形件3的第一端1和第二端2间距不大于所述完整圆环一半的方向上来进行二者间距的调节,在该方向上,控制第一端1和第二端2在圆周方向上彼此靠近,则能够实现环形件3的内径扩大,方便安装,反向则内径减小,从而便于集中施力,方便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件3的两端部分别设有沿周向方向朝向彼此交错延伸的凸耳4,以形成所述第一端1和所述第二端2。当然所述第一端1和所述第二端2可以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任意适宜结构或方式来形成。此外,若两个所述凸耳4在周向方向上叠加设置,不仅不便于分别对所述第一端1和所述第二端2间的间距进行调节,而且在对环形件3内径调节过程中,两个所述凸耳4将不可避免的存在圆周面上的相互摩擦,从而影响安装调节过程中的便捷性。基于上述考虑,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凸耳4并排设置,由此将尽可能减少调节过程中两个所述凸耳4间的摩擦,而且为了对管件周向上实现均匀的紧固作用力,两个所述凸耳4并排所占据的横向尺寸与所述环形件3的宽度相适配。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包括弹性的环形件(3),所述环形件(3)具有第一端(1)和第二端(2),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均为弧形且在周向上交错设置以使所述卡箍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形成与待紧固的管件直径相匹配的完整圆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箍包括弹性的环形件(3),所述环形件(3)具有第一端(1)和第二端(2),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均为弧形且在周向上交错设置以使所述卡箍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形成与待紧固的管件直径相匹配的完整圆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自然状态下,所述第一端(1)和第二端(2)交错的部分不大于所述完整圆环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件(3)的两端部分别设有沿周向方向朝向彼此交错延伸的凸耳(4),以形成所述第一端(1)和所述第二端(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凸耳(4)并排设置且并排所占据的横向尺寸与所述环形件(3)的宽度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箍,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丹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