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63366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包括:分离吸收塔A、分离吸收塔B、分离吸收塔C、换热器A、换热器B、贮液罐A、贮液罐B和烟囱八个组成部分,分离吸收塔A采用圆柱体结构,分离吸收塔A本体采用聚丙烯材料,从上向下依次设置了喷淋层,填充层和水箱三个组成部分,在填充层和水箱之间设置了进气口,其中水箱外部为塔体底座,在塔体底座内部设置了为循环水箱,塔体底座侧壁上设置了检修口,在循环水箱上设置了喷淋水泵A,喷淋水泵A连接了喷淋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采用三级串联结构,耐腐蚀性能强,酸性气体吸收完全,生产制造盐酸能力性能稳定。

An acid gas separation and absorptio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
本技术涉及防腐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在化工,合成农药,医药,电力、冶金行业生产中都伴随放热,且具有腐蚀气体的排放,这些腐蚀气体最常见的是氯化氢气体,传统的使用吸收塔吸收氯化氢气体,采用碱性液体或水为主,其中用水回收氯化氢,回收的盐酸浓度偏低,并且散热效果不好,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结构紧凑,酸气分离充分,盐酸回收效果好,避免了大气的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能够有效实现酸气吸收,并且盐酸制备容易。所述的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包括:分离吸收塔A、分离吸收塔B、分离吸收塔C、换热器A、换热器B、贮液罐A、贮液罐B和烟囱八个组成部分。其中,分离吸收塔A采用圆柱体结构,分离吸收塔A本体采用聚丙烯材料,从上向下依次设置了喷淋层,填充层和水箱三个组成部分,在填充层和水箱之间设置了进气口,气体从下往上。其中水箱外部为塔体底座,塔体底座下端采用长方体,在塔体底座内部设置了为循环水箱,塔体底座侧壁上设置了检修口,检修口采用圆形人孔结构,在循环水箱上设置了喷淋水泵A,喷淋水泵A连接了喷淋管道,喷淋管道上端连接了分离吸收塔A喷淋口。通过喷淋水泵A的动力,实现酸气的喷淋,在分离吸收塔A本体上设置了观察窗,观察窗采用圆形透明窗体。分离吸收塔A的上端设置了出气口,废气通过出气口连接了换热器A,换热器A采用卧式圆柱体结构,包括换热器本体,换热器A下端设置了支撑腿,在换热器A两端分别设置了前端封头和后端封头,在换热器本体内设置了换热管,在换热器壳体上方设置了冷却水出口,在换热器本体下方设置了冷却水入口。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换热管内设置了拆流板,提高换热性能。为了使得换热器结构更加稳定,在换热器壳体下端设置了支撑腿,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支撑腿下端设置有减震垫。经过降温的废气通过管道进入到分离吸收塔B,在分离吸收塔B内进一步处理,分离吸收塔B的结构和分离吸收塔A相同,经过分离吸收塔B的废气进入到换热器B,通过换热器B进一步降低温度,然后通过管道进入到分离吸收塔C,最后通过管道连接了烟囱,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烟囱上设置了空气检测装置。分离吸收塔A通过管道连接了贮液罐A,分离吸收塔B通过管道连接了贮液罐B,分离吸收塔C通过管道连接了贮液罐C。贮液罐A、贮液罐B和贮液罐C结构相同,贮液罐A采用圆柱体结构,在贮液罐A下端设置了支撑底板,为了提高稳定性能,在贮液罐A上设置了加强抱圈,在贮液罐A上端设置了液体进口,并且设置了备用口,备用口上设置了法兰盘,而且还设置了放空口,在贮液罐A内设置了扇形板,便于降低盐酸的流速,通过贮液罐A、贮液罐B和贮液罐C实现盐酸的储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采用三级串联结构,耐腐蚀性能强,酸性气体吸收完全,生产制造盐酸能力性能稳定,操作方便,能够获得高浓度合格盐酸产品,为企业变费为宝,使得尾气得到了重新利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为分离吸收塔A,1_1为进气口,1_2为喷淋水泵A,1_3为循环水箱,1_4为填料层,1_5为分离吸收塔A喷淋口,1_6观察窗,1_7检修口,2为分离吸收塔B,3为分离吸收塔C,4为换热器A,4_1为换热管,4_2为冷却水入库,4_3为冷却水出口,4_4支撑腿,4_5为前端封头,4_6为后端封头;5为换热器B,6为贮液罐A,6_1为扇形板,6_2为法兰盘,6_3为放空口,6_4为加强抱圈,7为贮液罐B,8为贮液罐C,9为烟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包括:所述的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包括:分离吸收塔A、分离吸收塔B、分离吸收塔C、换热器A、换热器B、贮液罐A、贮液罐B和烟囱八个组成部分。其中,分离吸收塔A采用圆柱体结构,分离吸收塔A本体采用聚丙烯材料,从上向下依次设置了喷淋层,填充层和水箱三个组成部分,在填充层和水箱之间设置了进气口,气体从下往上。其中水箱外部为塔体底座,塔体底座下端采用长方体,在塔体底座内部设置了为循环水箱,塔体底座侧壁上设置了检修口,检修口采用圆形人孔结构,在循环水箱上设置了喷淋水泵A,喷淋水泵A连接了喷淋管道,喷淋管道上端连接了分离吸收塔A喷淋口。通过喷淋水泵A的动力,实现酸气的喷淋,在分离吸收塔A本体上设置了观察窗,观察窗采用圆形透明窗体。分离吸收塔A的上端设置了出气口,废气通过出气口连接了换热器A,换热器A采用卧式圆柱体结构,包括换热器本体,换热器A下端设置了支撑腿,在换热器A两端分别设置了前端封头和后端封头,在换热器本体内设置了换热管,在换热器壳体上方设置了冷却水出口,在换热器本体下方设置了冷却水入口。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换热管内设置了拆流板,提高换热性能。为了使得换热器结构更加稳定,在换热器壳体下端设置了支撑腿,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支撑腿下端设置有减震垫。经过降温的废气通过管道进入到分离吸收塔B,在分离吸收塔B内进一步处理,分离吸收塔B的结构和分离吸收塔A相同,经过分离吸收塔B的废气进入到换热器B,通过换热器B进一步降低温度,然后通过管道进入到分离吸收塔C,最后通过管道连接了烟囱,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在烟囱上设置了空气检测装置。分离吸收塔A通过管道连接了贮液罐A,分离吸收塔B通过管道连接了贮液罐B,分离吸收塔C通过管道连接了贮液罐C。贮液罐A、贮液罐B和贮液罐C结构相同,贮液罐A采用圆柱体结构,在贮液罐A下端设置了支撑底板,为了提高稳定性能,在贮液罐A上设置了加强抱圈,在贮液罐A上端设置了液体进口,并且设置了备用口,备用口上设置了法兰盘,而且还设置了放空口,在贮液罐A内设置了扇形板,便于降低盐酸的流速,通过贮液罐A、贮液罐B和贮液罐C实现盐酸的储存。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吸收塔A、分离吸收塔B、分离吸收塔C、换热器A、换热器B、贮液罐A、贮液罐B和烟囱八个组成部分,其中,分离吸收塔A采用圆柱体结构,分离吸收塔A本体采用聚丙烯材料,从上向下依次设置了喷淋层,填充层和水箱三个组成部分,在填充层和水箱之间设置了进气口,气体从下往上,其中水箱外部为塔体底座,塔体底座下端采用长方体,在塔体底座内部设置了为循环水箱,塔体底座侧壁上设置了检修口,检修口采用圆形人孔结构,在循环水箱上设置了喷淋水泵A,喷淋水泵A连接了喷淋管道,喷淋管道上端连接了分离吸收塔A喷淋口,通过喷淋水泵A的动力,实现酸气的喷淋,在分离吸收塔A本体上设置了观察窗,观察窗采用圆形透明窗体,分离吸收塔A的上端设置了出气口,废气通过出气口连接了换热器A,换热器A采用卧式圆柱体结构,包括换热器本体,换热器A下端设置了支撑腿,在换热器A两端分别设置了前端封头和后端封头,在换热器本体内设置了换热管,在换热器壳体上方设置了冷却水出口,在换热器本体下方设置了冷却水入口,经过降温的废气通过管道进入到分离吸收塔B,在分离吸收塔B内进一步处理,分离吸收塔B的结构和分离吸收塔A相同,经过分离吸收塔B的废气进入到换热器B,然后通过管道进入到分离吸收塔C,最后通过管道连接了烟囱,分离吸收塔A通过管道连接了贮液罐A,分离吸收塔B通过管道连接了贮液罐B,分离吸收塔C通过管道连接了贮液罐C,贮液罐A、贮液罐B和贮液罐C结构相同,贮液罐A采用圆柱体结构,在贮液罐A下端设置了支撑底板,在贮液罐A上设置了加强抱圈,在贮液罐A上端设置了液体进口,并且设置了备用口,备用口上设置了法兰盘,而且还设置了放空口,在贮液罐A内设置了扇形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酸气分离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吸收塔A、分离吸收塔B、分离吸收塔C、换热器A、换热器B、贮液罐A、贮液罐B和烟囱八个组成部分,其中,分离吸收塔A采用圆柱体结构,分离吸收塔A本体采用聚丙烯材料,从上向下依次设置了喷淋层,填充层和水箱三个组成部分,在填充层和水箱之间设置了进气口,气体从下往上,其中水箱外部为塔体底座,塔体底座下端采用长方体,在塔体底座内部设置了为循环水箱,塔体底座侧壁上设置了检修口,检修口采用圆形人孔结构,在循环水箱上设置了喷淋水泵A,喷淋水泵A连接了喷淋管道,喷淋管道上端连接了分离吸收塔A喷淋口,通过喷淋水泵A的动力,实现酸气的喷淋,在分离吸收塔A本体上设置了观察窗,观察窗采用圆形透明窗体,分离吸收塔A的上端设置了出气口,废气通过出气口连接了换热器A,换热器A采用卧式圆柱体结构,包括换热器本体,换热器A下端设置了支撑腿,在换热器A两端分别设置了前端封头和后端封头,在换热器本体内设置了换热管,在换热器壳体上方设置了冷却水出口,在换热器本体下方设置了冷却水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建芬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市宏润防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