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康复助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5864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7 0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康复助行车,包括后置车架、斜坡支杆和转接管,所述后置车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斜坡支杆,所述斜坡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力弹腿,所述压力弹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穿插中盘。该康复助行车,通过靠背垫和座椅板的设置,通过靠背垫和座椅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患者提供就地坐持休息的所需条件,节省了患者从该装置走出的繁琐动作,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只能够为患者提供行走训练的作用,更有效的提高了该装置的辅助使用性,通过挡向板的设置,为患者的周围进行防护遮挡,进而保证了该装置对患者在使用时安全防护性,更有效的避免了患者在锻炼时出现摔伤的情况。

A kind of rehabilitation to help driv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康复助行车
本技术涉及康复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康复助行车。
技术介绍
目前,临床上患有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和因其他疾病导致肢体活动不灵活的病人,在康复期间需要下床行走,恢复活动能力,但是活动极为不便,病人难以自行活动。但目前市场上的康复助行车,存在一定的使用缺陷,例如,现有康复助行车的构造过于僵硬,只能够为患者提供行走训练的作用,不具备患者在临时休息的所需使用条件,并且现有助推车的整体构造方式过于传统,周围防护效果欠佳,对患者锻炼行走时的助行辅助功能过于单一,因此,现提出一种康复助行车,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康复助行车,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康复助行车,包括后置车架,所述后置车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斜坡支杆,所述斜坡支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力弹腿,所述压力弹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穿插中盘,所述穿插中盘的一侧设置有靠背垫,所述靠背垫的底部通过转轴设置有座椅板,所述穿插中盘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横梁车架,所述横梁车架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卡持杆,所述卡持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向板。可选的,所述后置车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围护壳,所述外围护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车轮,所述车轮的材质为橡胶。可选的,所述靠背垫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帆布带,所述帆布带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座椅板,所述座椅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附垫,所述靠背垫的两侧均设置有金属板。可选的,所述横梁车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套筒壳,所述套筒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液压支杆,所述液压支杆和后置车架的底部均有车轮。可选的,所述挡向板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锁持杆,所述锁持杆的一端设置有复位弹簧。可选的,所述挡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握柄,所述握柄的数量为两个。(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康复助行车,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康复助行车,通过靠背垫和座椅板的设置,在患者锻炼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临时休息时,通过靠背垫和座椅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以一种座椅的形状为患者提供就地坐持休息的所需条件,节省了患者从该装置走出的繁琐动作,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只能够为患者提供行走训练的作用,更有效的提高了该装置的辅助使用性。2、该康复助行车,通过挡向板的设置,针对现有助行车外围防护效果较差的情况,挡向板、横梁车架和靠背垫之间以完全包裹的方式提供稳定防护的空间,为患者的周围进行防护遮挡,进而保证了该装置对患者在使用时安全防护性,更有效的避免了患者在锻炼时出现摔伤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锁持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靠背垫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压力弹腿结构示意图。图中:1、后置车架;2、斜坡支杆;3、压力弹腿;4、转接管;5、穿插中盘;6、靠背垫;7、座椅板;8、横梁车架;9、卡持杆;10、挡向板;11、外围护壳;12、车轮;13、帆布带;14、握柄;15、吸附垫;16、套筒壳;17、液压支杆;18、锁持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康复助行车,包括后置车架1,后置车架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围护壳11,外围护壳1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车轮12,车轮12的材质为橡胶,后置车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斜坡支杆2,斜坡支杆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力弹腿3,压力弹腿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接管4,转接管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穿插中盘5,穿插中盘5的一侧设置有靠背垫6;为了有效的提高该装置在使用时的稳定舒缓性,通过的压力弹腿3的设置,使得该装置进行移动遇到不平地面时,压力弹腿3能够有效减低该装置的震动情况,进而保证患者对该装置的稳定使用,以及在患者进行坐持休息的情况下,压力弹腿3更能够对其起到舒缓支撑的作用,靠背垫6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帆布带13,帆布带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座椅板7,座椅板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吸附垫15,靠背垫6的两侧均设置有金属板;为了保证患者在康复锻炼时,对该装置的正常使用性,通过吸附垫15的设置,在不使用座椅板7的情况下,通过对座椅板7的向上翻转,使得座椅板7上设置的吸附垫15,能够对靠背垫6两侧设置的金属板进行吸附固定,以保证患者在该装置内的正常使用,靠背垫6的底部通过转轴设置有座椅板7,穿插中盘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横梁车架8,横梁车架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套筒壳16,套筒壳16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液压支杆17,液压支杆17和后置车架1的底部均有车轮12;为了有效辅助压力弹腿3在使用时的缓压效果,通过液压支杆17的设置,在患者坐在座椅板7时,因压力弹腿3通过转接管4与横梁车架8呈统一水平线,使得身体压力对压力弹腿3产生的向下按压情况时,液压支杆17能够顺势调整自身的支撑高度,以保证该装置对患者的平衡支撑效果,横梁车架8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卡持杆9,卡持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向板10,挡向板10的内侧壁活动连接有锁持杆19,挡向板10的可进行180度翻转,方便患者顺利进入该装置内部,进而使挡向板10对横梁车架8的前端起到防护遮挡的作用,以此保证挡向板10通过锁持杆19贯穿固定在横梁车架8的内部,锁持杆19的一端设置有复位弹簧,挡向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握柄14,握柄14的数量为两个。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车轮12的外表面安装有刹车片,使得患者在该装置内进行坐持休息时,刹车片能够对车轮12起到限制固定的作用,进而保证该装置的原地停置情况。综上所述,该康复助行车,使用时,通过靠背垫6和座椅板7的设置,在患者锻炼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临时休息时,通过靠背垫6和座椅板7之间的连接方式,以一种座椅的形状为患者提供就地坐持休息的所需条件,节省了患者从该装置走出的繁琐动作,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只能够为患者提供行走训练的作用,更有效的提高了该装置的辅助使用性,通过挡向板10的设置,针对现有助行车外围防护效果较差的情况,挡向板10、横梁车架8和靠背垫6之间以完全包裹的方式提供稳定防护的空间,为患者的周围进行防护遮挡,进而保证了该装置对患者在使用时安全防护性,更有效的避免了患者在锻炼时出现摔伤的情况。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康复助行车,包括后置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车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斜坡支杆(2),所述斜坡支杆(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力弹腿(3),所述压力弹腿(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接管(4),所述转接管(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穿插中盘(5),所述穿插中盘(5)的一侧设置有靠背垫(6),所述靠背垫(6)的底部通过转轴设置有座椅板(7),所述穿插中盘(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横梁车架(8),所述横梁车架(8)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卡持杆(9),所述卡持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向板(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康复助行车,包括后置车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车架(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斜坡支杆(2),所述斜坡支杆(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力弹腿(3),所述压力弹腿(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接管(4),所述转接管(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穿插中盘(5),所述穿插中盘(5)的一侧设置有靠背垫(6),所述靠背垫(6)的底部通过转轴设置有座椅板(7),所述穿插中盘(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横梁车架(8),所述横梁车架(8)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卡持杆(9),所述卡持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挡向板(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康复助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车架(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外围护壳(11),所述外围护壳(1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车轮(12),所述车轮(12)的材质为橡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康复助行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娟张静苗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