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涉及生态修复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池体和池体中的水体,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基座,所述基座上安装有露出水体的喷泉,所述基座内安装有用于过滤池水的过滤室、连通过滤室与喷泉入水口的回水管、以及设置在回水管上用于将过滤室中的池水传入喷泉的水泵,所述过滤室上设有集水口、以及设置于池底的水体中并连通于集水口的集水管。技术效果是通过水泵将底部水体泵入过滤装置,再由水体顶部的喷泉,实现了上下层水体的循环,具有对水体整体进行净化修复,从而提高生态修复效率的优点。
A landscape water ecosystem resto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本技术涉及生态修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景观水体通常指用于视觉观赏的水体,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水景,像天然的湖泊、河流等;另一类是人工水景,像人工湖、城市小型河道等,都是露天地表水,自净能力非常低,并且非常容易受到污染,使景观水体出现浑浊或富营养化的现象,严重影响整体的观赏性。目前,公开号为CN20734725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它包括池体和池体中的水体,池体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杆,固定杆远离池体的底部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水车,水车包括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且水平设置的转动轴和与转动轴连接的扇叶,扇叶远离转动轴的一端设置有吸附部,吸附部随转动轴的转动浸入到水体中,吸附部包括吸附剂和用于容置吸附剂的容置框,容置框与扇叶连接且开设有多个细孔。这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虽然能够净化水体,但是水车只能作用于水体的表面,在水体本身不流动的情况下,水车的作用范围有限,无法对水体底部进行净化修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通过水泵将底部水体泵入过滤装置,再由水体顶部的喷泉,实现了上下层水体的循环,具有对水体整体进行净化修复,从而提高生态修复效率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池体和池体中的水体,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基座,所述基座上安装有露出水体的喷泉,所述基座内安装有用于过滤池水的过滤室、连通过滤室与喷泉入水口的回水管、以及设置在回水管上用于将过滤室中的池水传入喷泉的水泵,所述过滤室上设有集水口、以及设置于池底的水体中并连通于集水口的集水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池底的池水先从集水管穿过集水口进入过滤室,经过过滤室过滤处理去除杂质后进入回水管,在回水管上的水泵推动下进入喷泉,穿出喷泉形成水柱喷出,水柱在空中扩散成水雾,与空气中充分混合而提高溶氧量,最终回落到水体表层,从而实现了水体上下层的循环。池底的缺乏氧气但富含无机盐的水体经过滤处理和喷泉增氧处理后,在水体表面供水生植物吸收,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表面富含氧气的池水沉降到池底,使得池底水体的含氧量上升,更加适合水内生物的生长,从而保证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设置:所述过滤室内填充有若干个过滤包,所述过滤包包括过滤袋和填充于过滤袋内用于过滤水体内大颗粒的第一过滤材料。进一步设置:所述过滤室与回水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于过滤通入回水管内池水的过滤器,所述过滤器为柱状设置,其表面设置有多个通孔,其内部安装有设置于过滤器内壁的滤网、以及填充于滤网内用于过滤水体内分子胶团的第二过滤材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室中设置有用于过滤大颗粒的过滤袋以及用于过滤水体内分子胶团的过滤器,从而对水体进行双重过滤,达到对水体的深度清洁。由于过滤袋和过滤器分别设置,避免了大颗粒污染物对第二过滤材料造成损害,从而保障了过滤效果。此外,过滤器和过滤袋的设置,有利于后期维护时进行直接更换,十分方便。进一步设置:所述过滤器的底部设置有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的侧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过滤室的内壁上设有环绕回水管设置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回水管同轴的外螺纹,所述圆形凹槽和环形凸起通过螺纹相互配合进行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器和过滤室的侧壁通过螺纹进行装配式连接,安装过滤器时,只需要将过滤器顺着螺纹拧入圆形凹槽,即可将过滤器固定在过滤室的内壁上;在拆卸时只需顺螺纹拧出即可轻松更换。由于环形凸起环绕回水管设置,因此过滤室的水在经过过滤包的过滤后,在水泵的抽取之下经过过滤器而进入回水管。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过滤材料为泡沫塑料颗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泡沫塑料颗粒易于加工,且重量轻,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较强,且表面的摩擦力较大,对大颗粒物质的过滤效果好。进一步设置:所述泡沫塑料颗粒粒径为0.1~0.8mm。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颗粒大小适中,过滤效果好。粒径小于0.1mm的泡沫塑料颗粒彼此间的缝隙小,大颗粒物质不容易通过,然而虽能保证过滤效果,但过滤寿命短;粒径大于0.8mm的泡沫塑料颗粒虽然能够有较长的过滤寿命,但是由于粒径较大,水体中大颗粒物质较容易从泡沫塑料颗粒的缝隙中通过,使得过滤效果差。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过滤材料为木炭颗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木炭颗粒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对水中的大分子和分子胶体可以起到很好的吸附作用。进一步设置:所述水体的表面栽植有沉水植物。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在水体中的沉水植物在长期生长下会生成大量的根系,利用表面积很大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能过滤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并形成富氧环境。此外,逐渐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而根系膜内微生物既产生多聚糖,有效吸附水中悬浮物,也能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转化成为无机物。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使其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细胞的成分,促进其生长,最后通过收割浮水植物以减少水中营养物质。进一步设置:所述基座上设有与过滤室相连通的维护门,所述维护门铰接于过滤室的侧壁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们可以通过维护门对过滤室内的过滤包和过滤器进行更换,十分方便。进一步设置:所述集水口和集水管的数量为多,所述集水管具有多个分叉且分叉的表面设置有供池水进入的集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池底各处的池水均可以通过集水管上的分叉进入过滤室,使得过滤效果更佳均匀。此外,池水进入过滤室可以带动池底水体的流动,使得上层富氧水向下流动,有利于水内生物的生长,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水泵将底部水体泵入过滤装置,再由水体顶部的喷泉,实现了上下层水体的循环,具有对水体整体进行净化修复,从而提高生态修复效率的优点;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或吸附作用,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并提高水体的含氧量;通过过滤室的设置,以双重过滤作用对水体进行处理;人们可以方便地对过滤室内过滤包和过滤器进行更换,降低维护的人力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中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池体;2、水体;3、基座;4、喷泉;41、进水口;5、过滤室;51、维护门;520、集水口;521、集水管;522、分叉;523、集水孔;53、过滤包;531、过滤袋;532、第一过滤材料;540、回水口;541、回水管;542、环形凸起;55、过滤器;550、通孔;551、滤网;553、圆形凹槽;6、水泵;7、沉水植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参考图1,包括池体1和池体1中的水体2,池体1的底部设置有基座3,基座3内安装有用于过滤池水的过滤室5,基座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池体(1)和池体中的水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底部设置有基座(3),所述基座(3)上安装有露出水体(2)的喷泉(4),所述基座(3)内安装有用于过滤池水的过滤室(5)、连通过滤室(5)与喷泉(4)入水口的回水管(541)、以及设置在回水管(541)上用于将过滤室(5)中的池水传入喷泉(4)的水泵(6),所述过滤室(5)上设有集水口(520)、以及设置于池底的水体(2)中并连通于集水口(520)的集水管(5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池体(1)和池体中的水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的底部设置有基座(3),所述基座(3)上安装有露出水体(2)的喷泉(4),所述基座(3)内安装有用于过滤池水的过滤室(5)、连通过滤室(5)与喷泉(4)入水口的回水管(541)、以及设置在回水管(541)上用于将过滤室(5)中的池水传入喷泉(4)的水泵(6),所述过滤室(5)上设有集水口(520)、以及设置于池底的水体(2)中并连通于集水口(520)的集水管(5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室(5)内填充有若干个过滤包(53),所述过滤包(53)包括过滤袋(531)和填充于过滤袋(531)内用于过滤水体(2)内大颗粒的第一过滤材料(53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室(5)与回水管(541)的连接处设置有用于过滤通入回水管(541)内池水的过滤器(55),所述过滤器(55)为柱状设置,其表面设置有多个通孔(550),其内部安装有设置于过滤器(55)内壁的滤网(551)、以及填充于滤网(551)内用于过滤水体(2)内分子胶团的第二过滤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55)的底部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锐生,朱丽微,黄泽威,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易成建设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