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64598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全地形车包括:主车架,主车架包括:上纵梁和后竖梁,上纵梁的后部构造为向下倾斜的第一倾斜段,第一倾斜段的后端连接在后竖梁的两端之间;副车架,副车架的前端连接在上纵梁上且后端连接在后竖梁的上端,副车架、后竖梁和第一倾斜段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油箱,油箱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容纳空间内。由此,通过改变上纵梁的整体形状,在上纵梁的后部和后竖梁的上部之间形成一处放置区域,然后再结合副车架形成一个能够放置油箱的容纳空间,这样可以改变全地形车放置油箱的位置,从而可以将原油箱放置位置进行优化,放置其他结构部件,进而使得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高,油箱布置合理。

All terrain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具有跨骑式座垫和方向把式转向系统的车辆(包含三轮摩托车、四轮摩托车和雪地车等),其油箱一般布置在方向把的下部区域或车体尾部中心区域,这样油箱将占用车架的大部分核心空间,不利于整车空间的有效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重新定义了油箱的容纳空间,从而可以提升整车空间的有效利用。根据本技术的全地形车,包括:主车架,所述主车架包括:上纵梁和后竖梁,所述上纵梁的后部构造为向下倾斜的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后竖梁的两端之间;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前端连接在所述上纵梁上且后端连接在所述后竖梁的上端,所述副车架、所述后竖梁和所述第一倾斜段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油箱,所述油箱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由此,通过改变上纵梁的整体形状,在上纵梁的后部和后竖梁的上部之间形成一处放置区域,然后再结合副车架形成一个能够放置油箱的容纳空间,这样可以改变全地形车放置油箱的位置,从而可以将原油箱放置位置进行优化,放置其他结构部件,进而使得全地形车的空间利用率高,油箱布置合理。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上纵梁的中部构造为向下倾斜的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二倾斜段的倾斜度小于所述第一倾斜段的倾斜度,所述副车架的前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的连接处;或所述副车架的前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倾斜段上。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副车架包括:前横杆、侧纵杆和后横杆,两个所述侧纵杆间隔设置且均连接在所述前横杆和所述后横杆之间,所述前横杆与所述主车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后横杆与所述后竖梁可拆卸地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座垫,所述座垫设置在所述第二倾斜段和所述副车架上。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两个所述侧纵杆之间还设置有中横杆,所述中横杆位于所述前横杆和所述后横杆之间,所述座垫安装在所述前横杆和所述中横杆上。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前横杆和所述中横杆上均设置有第一钩锁件,所述座垫的下部设置有第二钩锁件,所述第一钩锁件和所述第二钩锁件钩锁配合。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钩锁件为U形钩且两端固定在所述前横杆或所述中横杆上,所述U形钩的底部相对所述前横杆或所述中横杆向后上方翘起。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侧纵杆包括:前水平段、中倾斜段和后水平段,所述前水平段的前端连接所述前横杆,所述中倾斜段连接在所述前水平段和所述后水平段之间,所述中倾斜段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斜向上延伸,所述后水平段的后端连接所述后横杆。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副车架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后横杆具有伸出所述侧纵杆的伸出段,所述加强板的一端连接所述侧纵杆且另一端连接所述伸出段。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油箱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深度低于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主车架外。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在未安装座垫时的侧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在未安装座垫时的俯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在未安装座垫时的后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在未安装油箱时的侧视图。附图标记:全地形车100;主车架10;上纵梁11;第一倾斜段111;第二倾斜段112;后竖梁12;副车架20;前横杆21;侧纵杆22;前水平段221;中倾斜段222;后水平段223;后横杆23;伸出段231;中横杆24;第一钩锁件25;加强板26;油箱30;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容纳空间40;座垫5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全地形车100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全地形车100包括:主车架10、副车架20和油箱30,主车架10和副车架20共同构成全地形车100的整个车架,主车架10包括:上纵梁11和后竖梁12,上纵梁11的后部构造为向下倾斜的第一倾斜段111,第一倾斜段111的后端连接在后竖梁12的两端之间。也就是说,上纵梁11的后端并未连接在后竖梁12的上端,而且连接在后竖梁12位于上端下方的位置。其中,上纵梁11可以为两个,后竖梁12可以为两个,两个上纵梁11和两个后竖梁12一一对应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上纵梁11指的是在车架内部位于上方且大体延伸方向为纵向方向的梁,后竖梁12指的是在车架内部位于后侧且大体延伸方向为竖向的梁,纵向为前后方向,竖向为上下方向,横向为左右方向。副车架20的前端连接在上纵梁11上,而且副车架20的后端连接在后竖梁12的上端,副车架20、后竖梁12和第一倾斜段111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40,油箱30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容纳空间40内。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改变上纵梁11的整体形状,在上纵梁11的后部和后竖梁12的上部之间形成一处放置区域,然后再结合副车架20形成一个能够放置油箱30的容纳空间40,这样可以改变全地形车100放置油箱30的位置,从而可以将原油箱30放置位置进行优化,放置其他结构部件,进而使得全地形车100的空间利用率高,油箱30布置合理。其中,如图3所示,油箱30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第一部分31的深度低于第二部分32,第一部分31位于容纳空间40内,第二部分32位于主车架10外。也就是说,仅有部分的油箱30位于容纳空间40内,然后另一部分位于容纳空间40外,这样可以保证油箱30具有足够的储油能力,而且能够保证油箱30在容纳空间40处的安装稳定性。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上纵梁11的中部构造为向下倾斜的第二倾斜段112,第二倾斜段112的倾斜度小于第一倾斜段111的倾斜度,副车架20的前端连接在第一倾斜段111和第二倾斜段112的连接处,或者副车架20的前端连接在第二倾斜段112上。上纵梁11前部可以构造为水平段,这样通过设置第二倾斜段112,可以起到过渡连接的作用,而且通过合理设置副车架20的前端连接处,可以使得第一倾斜段111和副车架20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从而可以便于放置和固定油箱3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4所示,副车架20包括:前横杆21、侧纵杆22和后横杆23,两个侧纵杆22间隔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车架,所述主车架包括:上纵梁和后竖梁,所述上纵梁的后部构造为向下倾斜的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后竖梁的两端之间;/n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前端连接在所述上纵梁上且后端连接在所述后竖梁的上端,所述副车架、所述后竖梁和所述第一倾斜段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n油箱,所述油箱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车架,所述主车架包括:上纵梁和后竖梁,所述上纵梁的后部构造为向下倾斜的第一倾斜段,所述第一倾斜段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后竖梁的两端之间;
副车架,所述副车架的前端连接在所述上纵梁上且后端连接在所述后竖梁的上端,所述副车架、所述后竖梁和所述第一倾斜段共同限定出容纳空间;
油箱,所述油箱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纵梁的中部构造为向下倾斜的第二倾斜段,所述第二倾斜段的倾斜度小于所述第一倾斜段的倾斜度,所述副车架的前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倾斜段和第二倾斜段的连接处;或
所述副车架的前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倾斜段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包括:前横杆、侧纵杆和后横杆,两个所述侧纵杆间隔设置且均连接在所述前横杆和所述后横杆之间,所述前横杆与所述上纵梁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后横杆与所述后竖梁可拆卸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座垫,所述座垫设置在所述第二倾斜段和所述副车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纵杆之间还设置有中横杆,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致行慕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