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及驱动电源产生电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64315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6-24 1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充电装置及其驱动电源产生电路,该驱动电源产生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充电装置的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一节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充电装置的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而且,在所述电压转换模块工作的至少部分时段内,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高于所述正输出端的电压。实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该驱动电源产生电路可保证驱动电路上的驱动电压的稳定,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也降低了PCB板的复杂程度和布局难度。

Charging device and driving power generation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装置及驱动电源产生电路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充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及驱动电源产生电路。
技术介绍
在蓄电池充电领域,为保护充电装置(例如充电器、电源)内部电路需要在接口处加防反二极管DF,如图1所示。这个二极管DF可以设置在充电装置外部,也可以设置在其内部,生产充电装置的厂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这个二极管DF放到充电装置内部。如此以来,这个二极管DF所产生的功率损耗大大降低了充电装置的整体转换效率。为了提升效率,可以在此二极管DF两端并联继电器,如图2所示,在二极管DF导通以后就将继电器吸合,充电电流被继电器旁路,只有很少部份流经过二极管DF,这样,二极管DF的损耗就会大幅减小。当然,也可以将二极管DF以MOS管SF代替,如图3所示,当MOS管SF的体二极管导通后就在MOS管SF的栅源两极之间加正向的驱动电压,充电电流流经MOS管SF的导电沟道,可以将导通压降显著降低,从而也能起到降低损耗的功效。无论是在二极管DF两端并联继电器,还是以MOS管SF替代二极管DF,都需要一个驱动电源。以MOS管SF为例,此驱动电源以充电装置的输出正极为基准,大小不超过MOS管SF的栅极极限电压,一般为15V左右。但是,为产生此独立的驱动电源,就需要专门的辅源绕组电路或者隔离转换模块,这样不但会增加系统的成本,还会增加充电装置的PCB板的复杂程度和布局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成本大、PCB板复杂且布局难的缺陷,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及驱动电源产生电路。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充电装置的驱动电源产生电路,用于通过驱动电路驱动防反模块,所述驱动电源产生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容,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充电装置的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一节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连接充电装置的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而且,在所述电压转换模块工作的至少部分时段内,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高于所述正输出端的电压。优选地,还包括第一电阻,且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之间。优选地,还包括第二电阻,且所述第二电阻并联在所述第一电容的两端。优选地,还包括稳压二极管,而且,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本技术还构造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电压转换模块、防反模块,还包括:驱动电路;及以上所述的驱动电源产生电路。优选地,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级为BUCK降压电路,其中,所述BUCK降压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一电感、第二二极管和输出电容,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前一级输出电压的正端,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且用于通过所述防反模块连接蓄电池的正端;前一级输出电压的负端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且用于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所述输出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及所述输出电容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而且,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节点。优选地,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级为LLC电路,且所述LLC电路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输出电容及副边绕组带中心抽头的第一变压器,其中,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中心抽头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且用于通过所述防反模块连接蓄电池的正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同名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且作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所述输出电容连接在所述在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负输出端之间;而且,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为所述第一节点。优选地,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级为移相全桥电路,且所述移相全桥电路包括: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二电感、输出电容及副边绕组带中心抽头的第二变压器,而且,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中心抽头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且用于通过所述防反模块连接蓄电池的正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同名端,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的副边绕组的异名端,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且作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所述输出电容连接在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负输出端之间;而且,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为所述第一节点。优选地,所述防反模块包括第七二极管和继电器,其中,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蓄电池的正端,所述继电器与所述第七二极管并联,而且,所述驱动电源产生电路通过所述驱动电路驱动所述继电器。优选地,所述防反模块包括第一开关管,且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蓄电池的正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实施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驱动电源产生电路中,由于第一节点的电压在至少部分时段内会高于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的电压,所以,电压转换模块可通过此节点经第一二极管给第一电容充电,另外,第一二极管可防止第一电容上的电荷回流到第一节点,从而保证驱动电路上的驱动电压的稳定。而且,这种通过电容和二极管搭建的驱动电源产生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也降低了PCB板的复杂程度和布局难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附图中:图1是现有的第一种充电装置与蓄电池的电路图;图2是现有的第二种充电装置与蓄电池的电路图;图3是现有的第三种充电装置与蓄电池的电路图;图4是本技术充电装置与蓄电池实施例一的电路图;图5是本技术充电装置与蓄电池实施例二的电路图;图6是本技术充电装置与蓄电池实施例三的电路图;图7是本技术充电装置与蓄电池实施例四的电路图;图8是本技术充电装置与蓄电池实施例五的电路图;图9是本技术充电装置与蓄电池实施例六的电路图;图10是本技术充电装置与蓄电池实施例七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装置的驱动电源产生电路,用于通过驱动电路驱动防反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源产生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和第一电容(C),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D)的正极连接充电装置的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一节点,所述第一二极管(D)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的第二端连接充电装置的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而且,/n在所述电压转换模块工作的至少部分时段内,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高于所述正输出端的电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装置的驱动电源产生电路,用于通过驱动电路驱动防反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源产生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和第一电容(C),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D)的正极连接充电装置的电压转换模块的第一节点,所述第一二极管(D)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的第二端连接充电装置的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而且,
在所述电压转换模块工作的至少部分时段内,所述第一节点的电压高于所述正输出端的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阻(R1),且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在所述第一二极管(D)的负极与所述第一电容(C)的第一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电阻(R2),且所述第二电阻(R2)并联在所述第一电容(C)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源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稳压二极管(Dz),而且,所述稳压二极管(Dz)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的第一端,所述稳压二极管(Dz)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的第二端。


5.一种充电装置,包括电压转换模块、防反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电路;及
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驱动电源产生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级为BUCK降压电路,其中,所述BUCK降压电路包括第一MOS管(Sbuck)、第一电感(L1)、第二二极管(Dbuck)和输出电容(Co),所述第一MOS管(Sbuck)的漏极连接前一级输出电压的正端,所述第一MOS管(Sbuck)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正输出端,且用于通过所述防反模块连接蓄电池的正端;前一级输出电压的负端为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且用于连接所述蓄电池的负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buck)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输出电容(Co)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buck)的正极及所述输出电容(Co)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负输出端;而且,
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节点。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虎张晓东谢俊飞朱振宇候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英驱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